|
 |
|
|
每年的7、8月,一批应届毕业生纷纷走上工作岗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却徘徊在工作大门外。其实这段时间社会上各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比往常要多,很多单位都想借这次应聘大潮,挑选几个优秀员工回去。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每个人把握机会的能力并不“同等”。在应聘现场,有的求职者由于对招聘广告或者面试官的语言产生了“误解”或“想当然”,以至于对面前的机会视而不见,与好工作失之交臂,非常可惜。这里,笔者举几个例子为正急于找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借鉴。
误区之一:1-2年经验=应届生止步
镜头1:招聘现场,两位求职者在一展位旁窃窃私语:“这家公司招聘行政文员1名,可惜写明了要1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没有经验怎么办?他们肯定不要吧。”
求职指点:公司在职位说明上一般都会写上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但很多职位提出了1-2年的经验要求,其实对经验并不十分看重,不妨大胆尝试。此外,求职者还要注意区分“有2年工作经验”和“有2年相关工作经验”的差别,比如有些房产公司要求招聘没有房产工作经验但有两年以上职场经验的人。应届生只要让企业觉得你诚心实意,对公司有兴趣、肯长期做下去,求职往往会一炮打响。
误区之二:摊位前人多的一定是好单位
镜头2:两位女生结伴求职,其中一位女生说:“你看这家公司的职位挺适合我们的,但要求高,都没人报名。”另外一位女生说:“是啊,没什么人投简历,我们也别投了。”
求职指点:求职者要寻找脱颖而出的机会,企业也是如此。一场招聘会往往有数十甚至数百家企业参与,若展位位置不佳,很容易被“埋没”。因此企业也想尽办法夺人眼球,特别是广告公司,打出的职位广告往往非常搞怪,求职者看了一知半解,就匆匆跳过。其实,求职者大可以利用招聘会现场的有利条件,直接与招聘人员沟通,了解企业情况、某个岗位的具体职责等,不要被一些噱头吓跑。
大多数求职者看到某摊位前门庭若市,也一拥而上,排上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应聘也乐意;而看到一些展位前门可罗雀,就看也不仔细看,匆匆离去。且不说门前拥挤的企业是否就是公认的好公司,花费更多时间参与激烈的竞争未必值得,没必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同理,受冷落的公司没准也有合适你的职位。
误区三:高估企业需求目标
镜头3:一位女生应聘时企业面试官问:“你英语水平怎样?我们公司需要对国外客户进行电话销售,要求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女生明显有些措手不及,回答得很没有把握:“我英语考过了四级证书,但是听说并不很流利。”说着就有了退缩之意。
求职指点:对英语有要求的职位,如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涉外文秘等职位,企业招聘时都会写明“英语四六级以上”或者“英语口语良好、熟练”等,但同样是“熟练”,不同企业、不同职位的具体要求相差甚远,就拿上面的电话销售来说,只需要熟悉产品和日常英语电话用语,就可以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对英语的要求并不太高。那位拥有英语四级证书的女生,其实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稍加培训就可上岗,不要畏缩不前,没有自信,自己被自己吓倒。
应聘者需要详细了解职位需求、日常职责、企业岗前培训等内容,来明确具体的职位要求。此点不仅仅适用于英语要求,对于其他技能要求的理解也是如此。 (谢晓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