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通讯员 吴明 记者 王美姿
当你走进县白洋街道桩塘村,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呈现在你的眼前: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楼房拔地而起,蔬菜地上青翠欲滴,一排排蔬菜大棚矗立田间;田野里农民们在收割稻谷,管理蔬菜,笑声阵阵;村中央一大一小的池塘,水清鱼跃;房前屋后,黄桔绿果笑弯了腰,金桂银桂香飘十里。老年人在活动室里无忧无虑地打牌下棋,其乐无穷……
桩塘村三面环山,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该村共有298户836人,耕地面积850亩。该村村民在白洋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县关工委农业讲师团成员王德昌的带领下,学科技、种蔬菜、走富路,成为金华市闻名的蔬菜专业村。目前,全村建有大棚蔬菜基地500亩,优质柑桔基地85亩,蜜梨基地110亩,集约型养猪场7个,生态养鸡场1个。桩塘村去年人均收入5358元,今年预计可达7000元。
掀起读书热
生活要富裕,首先要让自己的头脑先“富”起来。王德昌深知科学文化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思想意识的重要性。1995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办起科技文化图书室。种种科技书籍给村民致富奔小康带来了“金钥匙”,全村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每到农忙的晚上、农闲的白天,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在图书室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并互相交流探讨蔬菜选种、栽培、管理、加工、制作和销售的经验。青年村民徐天其种的大棚蔬菜番茄,病虫害严重,产量上不去,他到图书室查阅了蔬菜栽培技术书籍后,掌握了农药配方、防治虫害的办法,栽培的番茄获得了丰收,每亩收入8000元。
村科技文化图书室还形成了送书上门的制度,农民缺什么送什么,农民需什么送什么。2008年,村民王德武、高尚仁从邻村租了36亩田种西瓜,村关工委负责人就马上送去了科技书籍《西瓜大王》,结果两人种瓜收入成倍提高。2008年全村养了140头母猪,村关工委分户送去《怎样饲养母猪》一书,通过科学饲养,多数饲养户的母猪生长良好,为发展家庭畜牧业打下了基础。村图书室年阅览人数达3000多人次,借书达1400多人次,送书到户达840多户次。
在桩塘村,许多家庭新建的住房里也设有书房,村民们自费订阅一些实用性强的科技书籍和报刊。人们有的放矢地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增强了,科技素质提高了。全村合理搭配茬口,耕地复种指数1:3.72,一亩田可作三亩多用,经济收入是种水稻的三倍。2007年全村仅种植高脚白菜的收入就达250多万元。该村被县政府授予蔬菜专业示范村称号。
村科技文化图书室的开办,也惠及邻村村民。邻村张村几户青年种植柑桔、桃子,也经常到村里的图书室来借阅科技书籍,从此走上致富路。
成为科技村
桩塘村两委成员成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带头人。他们除了支持村关工委办好“科技图书室”外,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为村民传授、普及科技知识,解决种蔬菜中的疑难问题。该村累计11次请省、市农科所专家到村授课,深入田间地头培训指导。还组织村民先后到杭州参观省农科院园艺所蔬菜栽培示范基地和上海、杭州、嘉兴、台州等城市蔬菜基地、批发市场学习取经,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 村里建立了浙江农业函授大学桩塘村教学班,还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组,规划建设各种品种试验田示范方。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批又一批青年科技骨干在茁壮成长,全村现有科技中级职称的农民4人,有农民技术员职称的98人,科技志愿者30人,科技示范户32户,科技示范家庭22户。桩塘村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发展理念,利用科技种植蔬菜,打出了自己的蔬菜品牌和销路。2005年,桩塘村被命名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村。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深加工方面,村两委和村关工委做了大量工作。他们腌制的蔬菜,色好、味香、有特色、销路好、价钱高,许多产品销往金华、萧山、杭州、上海等地。
走上致富路
科学种菜,使桩塘村农民走向致富之路。全村建设了7条机耕路,共5000米,筑成水泥水渠2500米,完成600亩土地的整理,使之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最近又投入290多万元建设村庄地下排污道,硬化村内道路,安装村道路灯,整治村庄,进行生态村建设。全村80%以上农户盖了三至四层的新房,共4万多平方米;全村拥有电话300部、手机480多只、摩托车200辆、轿车12辆、货车8辆、中拖18部、手拖30部。目前,全村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学科技、用科技,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迈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