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阶层的创业经历
今年44岁的李彧,是新宅镇陈弄村人。11年前,他毅然放弃苦心营建好不久的新家,背负着建新房欠下的1.8万元债务,来到距离家乡百里外的白洋街道湖塘沿村,承包了33亩贫瘠荒山。如今,这座原本草木稀疏、土层很浅、底下尽是软岩、被周边村民喻为“葬家狗也不会烂”的极度贫瘠的荒山,已变成了一座梨树成林、四季瓜果飘香、年产蜜梨10多万元的“金山”。
“现在,梨树已进入休眠期,正是给它们整修枝条的好时候。你看,沐浴着暖暖的阳光,梨树们睡得多安详。”11月25日下午,当笔者来到这座“金山”时,李彧正在给梨树修剪枝丫。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梨树的疼爱。也许,这两千多株凝聚了他们夫妻11年心血、给他家带来滚滚财富的梨树,早已成为他心目中的孩子和宝贝。
如今,李彧已拥有三座梨园,除了眼前这座梨园外,还有6年前承包的王宅镇孙里坞村的15亩荒山开发成了梨园,今年又承包了履坦镇履一村的5亩梨园。自2003年起,梨园每年给他们家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今年的收入最高了,这座梨园13万元,孙里坞梨园4.5万元,履一村梨园1万元,一共18.5万元。”李彧高兴地说。
在陈弄村村民的印象中,李彧夫妇吃苦耐劳,有闯劲,肯钻研,一门心思扑在发家致富上。他们承包了村里好几户人家的田地,李彧种田种地,妻子在家开裁缝店,还养了十几头猪。后来,他们又率先在村里种养香菇、花菇。李彧就像一头年轻力壮的黄牛,埋头干活不知疲倦。到1996年,当家里有了3万元积蓄的时候,李彧拆掉泥坯老房子,兴建砖瓦房,成为村里最早建砖瓦房的几家农户之一。不过,到年底新房子落成时,李彧欠下了1.8万元债务。
1997年8月,在刚造的新房里还没住上几天,李彧却作出一项“惊人”的举动——放弃家里的安逸生活,到百里之外的湖塘沿村去承包开发一座荒山,承包期26年。对此,村里人很是不解:“放着刚造的新房不住,去包荒山,岂不是自讨苦吃?”还有人给他算了年龄账,“今年33岁,等26年后再回来是就是一个60岁的老头子啦。”
但是,李彧有自己的想法,“我在桐琴果园帮助小舅子采摘蜜梨时看到了开发梨园的灿烂前景,并且坚信,尽管种梨对自己来说是外行,但人家能种,我也一定能种好。”当年9月,收割完中稻后,李彧夫妇怀揣美好理想,带着简单的家什、劳动工具,在人们不解的目光中,来到湖塘沿村附近的这片荒山上安营扎寨。
“要把一座荒山开发成梨园谈何容易,资金短缺是李彧面临的最大困难,李彧夫妇凭借锄头和铁锹,在33亩荒山上完全用人工的方式,挖出了2000多个1米见方、0.8米深的种梨土坑。“为了抢进度,在5个月里我们没有休息过一天,硬是在30多亩贫瘠坚硬的荒山上开掘出了2000多个土坑,保证了来年春天按时栽种梨苗。
李彧说,到梨苗下种时,已投入了2万多元。为了挣钱买肥料,李彧安排妻子到义乌服装厂打工,他自己则到别人梨园里打短工或到建筑工地上做泥水工,挣了钱后,再买肥料、农药。同时还饲养了两头母猪、10来头肉猪,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当然,就这些副业收入,远远不够梨园的养育投入,李彧又不断向亲戚朋友借钱。4年间,累计投入达十三四万元。
天道酬勤,李彧夫妇的倾情投入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到2002年,梨园投产,当年收入5万元,此后一直稳定在10万元左右。2003年,李彧承包了王宅镇孙里坞村的15亩荒山开发梨园,使之变成了又一座“金山”,去年开始投产,今年则有了4.5万元的收入。2004年,李彧还清了多年累积的16万元债务;去年8月,买下了县城仙霞人家一套49万元的商品房。今年初,李彧承包了履一村的5亩梨园,当年收入1万元。
经过11年的磨练,李彧这个原来对侍弄梨园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已经成为同行里的佼佼者,经常有梨农来电来人向他请教技术问题,他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坦诚相告。李彧说,“没必要保守,把技术传给更多的梨农,让大家都种好梨,是我的心愿。” (李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