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陈宏(左二)正在和队友们清理排水沟
2008年9月20日中午,飞机降落,武义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民警陈宏和其他50名入川执勤队员抵达四川成都双流机场。无暇欣赏成都的繁华与闲适,在简单的午餐之后,他们又匆忙启程,赶赴目的地---青川。
青川印象
青川,地处川、甘、陕三省交界之地。虽然距汶川有300公里,但它刚好在龙门山地震带上,所以在5·12地震中遭受重创。瞬间通讯中断,山体滑坡桥梁塌陷道路堵塞。整个县城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部分乡镇几乎夷为平地。
目前通往县城的公路基本修复。狭长的公路沿山蜿蜒而上。路极窄而临涧,不能容两车并行,可以听到河谷里流水湍急,极目远处,层峦叠嶂,地震产生的山体断层触目惊心。偶尔经过大片的民居,也尽是劫后余生的模样。
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将近6个小时,汽车进入了一片板房区,与板房区一河之隔的就是营地。石子路的尽头,断壁残垣的瓦砾场边,一片军绿色的帐篷赫然跳入眼帘,6人间的帐房,一切从简的设施,泥泞的路面,似乎有着战争时期的肃萧。
先期抵达的队员已备好晚餐。昏暗的营地灯下,热腾腾的饭菜有异样的不真实感。在陌生而简陋的环境里,他们竟然有莫名的激动。
营地生活
军用帐篷,架子床,泥地面,简易棚搭就的餐厅和活动场地。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很快消失在艰苦而单调的生活中。
如果说当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电脑、电视突然缺位,甚至手机都不能正常使用时,陈宏和他们的队友们还可以互相调侃回到了半原始社会的话,经常性的断水断电,就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事情了。不能洗澡、洗衣是家常便饭。
更糟糕的是青川的天气。原以为9月底的内陆地区会温暖而干燥,可惜事与愿违,他们面对的是接连十多天的滂沱大雨。空气潮湿得近乎发霉。
某天清晨醒来,营地里竟是汪洋一片,连帐篷里也进了水。顾不得洗漱,大家赤着脚,拿着铁锹铲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奋战积水,一个个满身泥泞。
日常值勤
5·12地震之后的灾区生活是什么样子?灾区值勤工作和家乡相比又有何不同?
灾区大片的板房区已经兴建完成,各个安置点内灾民们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当地的公安干警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放弃了所有休息日,甚至无法顾及自己的家人。
陈宏和他的队友们到达青川之后,承担了当地公安的一大部分工作,主要是居民安置点的巡逻,城区派出所以及巡警大队的接出警工作,治安卡点的相关车辆、人员的布控,物资检查,重点区域部位的安保工作。
在青川县委、县政府执勤点,执勤队员们坚持从上午7时至晚上8时保持2名队员在县委大院门口站立执勤,晚上每隔半小时3名队员在院内巡逻一次,特别是国庆期间县委大部分单位放假,院内板房的防范能力又不强,执勤队就加大了巡逻密度,确保了大院内安全。针对上访群众,始终做到有理有节,做好化解劝说工作。
在中国最大的板房区内巡逻区域内,执勤队采取步巡与车巡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不留死角,有针对性地开展巡逻防范工作。他们坚持每天6名队员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遇到群众门窗未关或贵重物品未放好等主动敲门提醒,发现治安隐患及时提出建议。自开展执勤工作后,板房区内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尽管三班倒的工作既苦且累,但大家都卯足了干劲,尽力多做事,多干活,给这些饱经忧患的人民群众一些安慰,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灾区,陈宏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真诚和淳朴。当执勤队员们在板房区步巡的时候,经常有热情的群众招呼他们喝水,休息。在他们进驻县政府大院开展保卫工作,警容严整地站在大门口值勤的时候,经常会有青川县委县政府的各级领导同他们亲切握手,并且一再感谢他们为灾区所做的一切。
地质公园
11月12日,即距5·12地震整整六个月之后,东河口国家地震遗址公园开园。陈宏和部分队员参加了开园仪式的保卫工作,有幸参观了遗址公园的全貌。陈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地震带来的震撼力。一霎那间,山崩地裂,河流改道,整个村庄居然被深埋一百余米。未曾亲身经历现场,就无法感受到那种气氛。他无法相信此时他的脚下竟然长眠着数百位在地震中来不及逃生的村民。大自然面前,人是多么渺小无力。然而,在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人类是多么的伟大和不可战胜。地震可以夺去人的生命、财产,可以使人们家破人亡,但它不能消灭人的斗志和战胜自然的决心。
两个月的时间匆匆过去,陈宏和他的队友们援川工作转瞬结束。他们的援川执勤服务工作,受到了当地县委、县政府以及灾区人民的充分肯定,当地县委县政府以及灾区人民还向我省公安厅发去了请功信,建议为在青川表现突出的金华公安赴川执勤队记功,这是我省队唯一受此殊荣的。回想当初的誓言,看现在的成绩,陈宏可以自豪地说,自己圆满完成了援川任务。 (王于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