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民俗风情 □ 徐斗斋
汤布是浙中民俗风情浙西一带农民的专用物,为什么称其“汤布”,据《辞海》解释:“除残去虐曰汤”,故说它是抹汗去污的布是名副其实的,何况又是民间的俗称。
汤布是用五六尺长、一尺半阔的白棉布制成,用场颇大,是种田人的帮手、好友,深受农民喜爱。
劳动时,只要把汤布紧紧捆扎腰间,就像整装上阵的战士,精神焕发,干劲倍添。酷暑,汗流浃背时,可当擦汗巾,洗水浴时又可当浴巾,擦背特别舒服;休息时,可铺开它仰卧在树荫下,或当垫子坐,与人聊天,十分方便;寒冬,既可作包头布又可当围巾,实在方便;遇上久旱,井桶索不够长可接上汤布取水,又能解燃眉之急;外出没带袋,如欲购买货物,不妨将布二段扎成二袋,装物带回,真是多功能的汤布。有时遇上意外事,还可发挥它特有作用。有一天,村里的赤脚医生与伙伴上山砍柴,不幸有人的脚背被毒蛇所咬,他急中生智,忙把咬伤者背到山坑水旁,先把伤口的毒血尽力挤出,尔后,割下一汤布权作绷带,紧紧缠扎下脚,可制止毒血向上行,接着将独轮车把其运往就地卫生所。由于及时抢救,很快痊愈,亲身经历的人,哪会忘记汤布的汗马功劳。
解放前的夏天,穷人给人做苦工割稻(大多是缙云人称为割稻客),劳动时往往不穿短裤只围条汤布,收工后,只要洗汤布,既方便又省布。
不屑一顾的几尺汤布,对人类的贡献是大的,凡是上山下田的劳动者,谁也少不了它,正因为旷日持久的用它,所以易损坏。可是在那困难时期,买布要布票,而布票的定量少得惊讶,每人仅有几尺,要添置一条汤布,谈何容易。无奈,社员们只有千方百计买口罩制成纱布的汤布;有的就干脆用上几条毛巾制成;还有的是翻箱倒柜,寻出早年余下的布帐料做成汤布。此后,劳动时所看到的都是各色各样的“汤布”,如能看到白棉布的汤布真令人咋舌了。
那是一个连续40℃高温的六月,热得难熬,只有那个喊他为“铁骨”的李大才不穿衣裤,而下身围了一条新的汤布,格外引人关注。
休息了,大家坐在树荫下聊天,而“铁骨”早已到三斗湶像水牛一样浸下水,用汤布抹身汗,未等社员下田,他早已围着湿汤布在等待了。
人喜欢在背后说人,因“铁骨”没在场就七嘴八舌谈论开他了。
“铁骨”原名李大才,出身贫穷,身强力壮,一生无病,风雨无阻,全年出勤,因此,全村人都叫他“铁骨”。日子久了,年轻人就不知他的原名了。他与烟酒无缘,克勤克俭,待人宽厚,深受人敬爱。
背后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铁骨”的节衣缩食。有的说他太吝啬了,为了节省,连冬天也赤膊而睡,夏天就以汤布代裤,省下布票才能添置新汤布,真不简单。但是有一些社员,特别是女社员说他不穿裤不文明,逗得大家仰天大笑。
也有的快嘴竟在“铁骨”面前直言:“大家说你只围汤布不穿裤,不文明。”他听后先是沉默,接着莞尔一笑。
“汤布代短裤,又风凉,又方便,又省布;”铁骨诙谐地说,“不信你也来试一试。”
听了他的风趣话,好多女社员都两手掩面而笑。
事实,汤布当短裤也是李大才人生的一大乐趣。
确实,汤布不但在干活时派了大用场,即使在空闲,或是作客时,男子汉的胸前挂上一条干净的白汤布,足可显示出男子汉的潇洒风采。
一条汤布带给农民的好处无穷,说它为“宝”实不夸张,我与汤布有着很长时间的情结,至今还是深深地怀恋着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