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倪庆荣
五月三十一日,天气晴朗,突发去宝泉岩一游的念头。
我已古稀之年,幸好自我心身感觉俱佳,有登山经历,毫无顾忌地独自上山。车行到郭洞村,走了一段水泥路,向东一拐就进入上宝泉岩的山路。幸好上宝泉山的山路都铺以石阶,穿过油茶林,又过修竹林,随登高而气象变化万千,不觉间就到了山顶,顿觉心胸开阔。山顶,一水田刚插上新苗,向右拐,就到了宝泉禅寺了。走进庙门,只见两人正准备用中饭,向他们说明拜访宝泉来意,他们高兴地邀我一道吃饭。主人叫何子堂,夫妻俩承包寺院、山林二十年,意在搞旅游开发,通过寺院接待朝香的信佛居士,又接待旅游的来客,在积累资金中搞好开发。但苦于缺乏宣传力度。“宝泉潄玉”曾为武义十景之一。但游客较少,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无奈。
清康熙年间,本县举人徐俟召曾有《宝泉说》一文说宝泉“旱不涸,潦不溢,自山穴中出,骤视之则骤涌,缓视之则缓涌,予游其境,引瓢饮之味异甚。僧人旋汲而沸诸铛,烧以红叶,佐以秋岕,连啜数杯,清香沁脾,不觉尘烦尽涤,形神具爽”。将宝泉描述得相当具实。而且特别提到唐朝茶圣陆羽,“恨陆鸿渐之品第不及也,倘今而后遇桑苧翁辈,庸知宝泉之名不与簾、与乳、与惠山中冷并传宇内哉”。这段文字大意是:只可惜茶圣陆羽还未品尝到这一泉水,假若今天遇到陆羽等辈,知道宝泉之名,还不是与庐山的簾泉、上饶南剑的乳泉、无锡惠山的冷泉一道名传天下。他把宝泉提到与天下名泉相媲美,一种对宝泉钟爱之情表白无遗。
宝泉位于宝泉禅寺东面,五、六十步,在坎的下方,是一口用块石砌成约四五平方米呈圆形的水池,背依山,前临田,有一出水口。水面平静,阳光通过婆娑的竹影,星星点点洒落在水面上,直透池底,虽不觉有“骤视骤涌,缓视则缓涌的流泉”,而在出水下方水沟里有一股涓涓细流,说明泉水在流淌着。据子堂介绍,池底有三个泉眼往外冒水,不论天晴多久,泉水均保持一定水平深度。环顾四周,这里是典型的火山岩地貌,由于地壳运动,挤压形成岩隙,岩隙水通过渗透,慢慢集中低洼出水处,形成了岩泉。水在沙石过滤下因而特别清爽明净,而且溶入丰富的矿物质,自然水质特别甘爽。虽然这一泓清泉貌不惊人,我们认为之所以称宝泉大概就因为旱不涸、潦不溢,有着甘洌清爽的品质,因而引得许多文人雅士的赞誉。
除宝泉外,宝泉禅寺也留下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值得一提的是郭洞村先祖何贵,于明朝洪武年间,举荐天下贤才,以明经召至京城,历经各种考验,有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授福建汀州知府,采取温柔办法施政,取得很好政绩。后调守湖广长沙太守,他以治汀州办法,将长沙治理得很好。朝廷和地方绅士提议荐于京中做官。但何贵却早有归乡之志,急流勇退,遂上疏请归,以全面积聚之盛名,回乡建宝泉亭,隐居宝泉岩,留下许多历史人文遗存。
在我即将告别宝泉岩之际,子堂他特地为我削了一条手杖,并叮咛我走好,目送我下山。在下山途中,我仍然一路风景一路赏,悠哉而下。举目眺望,远处群山逶迤,壶山影影绰绰,在阳光的反射下县城建筑物历历在目;近处沈店就在脚下,登高极目远眺,真有天高吴楚低之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