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全县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 蒋振宣
柳城畲族镇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民族乡镇,也是省级中心镇、革命老区镇、省重点扶持的欠发达乡镇。全镇区域面积172.3平方公里,辖53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93万人口,其中畲族人口0.35万人,是武义南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交通中心。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柳城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是农村面貌发生巨变的三十年,是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三十年。
一、改革开放以来,柳城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求突破、改革开放促发展”这一主题,着力打造城乡基础设施完善、优势产业经济发展、民族风情文化浓郁的省级中心镇,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自古以来,柳城土壤肥沃,土特产资源丰富,宣莲、棕棚被誉为“宣平二绝”。但改革开放以前,土特产的发展未被重视,形不成规模,特色不明显,没能给农民带来富裕。1981年,全镇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47元。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经济才有了一定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面对各地农村掀起的改革发展浪潮,全镇农业发展开始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大力发展宣莲、茶叶、板栗、蚕桑、食用菌为主的“五色农业”。 2008年,全镇宣莲种植面积达3300亩,茶叶9516亩,板栗8567亩,蚕桑3148亩,食用菌300万袋,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充分发挥柳城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休闲、服装加工、水力发电等为重点的绿色工业,目前,全镇工业企业有124家。2008年,全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4.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78元。近几年,柳城农民还勇敢地离开田头、山头,外出闯码头,在苏州、常州、昆山等“长三角”开办小超市,全镇在“长三角”等地开办超市2000余家,7000余人外出从事超市业,2008年总计纯收入达2亿多元。“超市经济”成为山区农民开辟快速致富的飞地,同时,推进了发展观念的更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农村的和谐稳定。
(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之初,在柳城农村,吃水要肩挑,晚上点油灯,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话打。镇村经济因为缺乏产业支撑,“畲乡”两个字几乎就是贫困的代名词。如今的柳城,城区及郊区农村自来水得到集中供应,积极实施清泉工程,使1.5万村民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99%以上的村民装上了有线电视,与县城人民一样能收看到丰富的电视节目;下山脱贫让高山深山农民走出大山,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 全镇先后有500多户1600多农民实现下山脱贫;村庄整治、生态村建设让村子变亮了,变美了,全镇共完成23个村的村庄整治工程,22个村的生态村建设。现在的畲乡柳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样式考究的砖瓦房比比皆是,新颖别致的楼房也拔地而起,成为近年来畲乡农村面貌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
(三)城镇建设日新月异。1978年以前,柳城镇区自清代形成的格局一直未有较大变化。太平街等主要街道宽度不足丈,长度不足里,为卵石、石板路面。两旁大多为两层砖木挑檐结构房屋。改革开放以来,柳城的城镇建设才有了较大发展,先后浇筑了水泥路,拆建、新建了城区主要街道,形成“三纵三横”的城市商业发展框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上级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柳城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省、市、县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大了柳城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今,柳城形成了“五横三纵一环”的镇区道路框架,自来水管网、排污管道遍布镇区各个角落,城区污水得到集中处理;镇区道路路面百分之百得到硬化,一条条整洁、宽敞、明亮的街道纵横交错;东溪、西溪防洪工程相继建成,极大提高了防洪能力;北门公园、西溪休闲走廊、东溪滨水景观公园的建成,极大提高了柳城的城镇品位;镇区主要街道、祝村至郑迥城区道路都安装了路灯;城镇人口日益集聚,镇区面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0.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2000人,增长到现在的1.5万多人(包括外地迁移人口)。柳城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镇功能配套的不断健全,增强了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体现了作为省级中心镇的区域中心位置。
(四)交通建设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前,柳城交通闭塞,广大农村山路崎岖难行,全镇只有一条狭窄的公路通往县城,80%的村道都是羊肠小道。1978年以后,柳城的道路建设才走上较快的发展道路,先后建成了上松线、吴郑线及通往周边乡镇的简易公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柳城的交通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投入2100多万元,建成36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的康庄工程,总长达110多公里,通村公路全面得到硬化,真正实现“村村通”。2006年10月,“上松线”柳城段改扩建工程竣工,2007年9月,樊岭隧道工程的完工,使柳城至武义县城的行车时间从原来的65分钟缩短为35分钟。2007年,又相继上马了“柳四线”、“山赤线”改建工程,进展顺利,目前这些工程即将竣工。至此,柳城通往武义县城、松阳、遂昌、丽水等周边县市的交通等级全面提升,形成了快捷通畅的交通网。
(五)旅游产业得到开发。柳城自古境内风景名胜众多,风情文化浓郁,旅游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几乎没有旅游的概念,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从本镇实际出发,顺应第三产业发展大势,狠抓旅游开发,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提出了“十里荷花、百里森林、千年古刹、万亩茶园”的南部地区旅游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集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了文化瑰宝潘洁兹艺术馆,“十里荷花”长廊,具有浓郁畲乡风情的“小黄山”景区,修建了千年古刹台山寺和清修寺、龙福寺、洞主庙等佛教圣地。浙中最高峰——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又为柳城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柳城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正蓬勃发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积极保护和挖掘畲族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与丽水市老竹、丽新、板桥每年联合举办“三月三”畲族歌会,畲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与发展。
二、回顾三十年发展的几点体会
三十年沧桑,三十年巨变。回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发展方向。柳城作为南部山区的中心,由于区位条件的限制,工业发展优势不足。但我们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抓农业,注重特色抓工业,齐心协力抓交通,全民动手抓城建,着眼长远抓旅游,推进柳城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只要我们思路清、方向明,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团结拼搏,柳城的发展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二)必须加强镇、村领导班子建设,形成团结干事的合力。镇领导班子是全镇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只有形成团结协作、开拓干事的良好氛围,才能在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强核心、促中心、聚民心”的目标。
(三)必须树立信心,发扬自力更生、奋发拼搏的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柳城经历了行政区域多次撤并的磨合,遇到了本地大量资金外流、部分干部群众信心下滑等不利柳城发展因素的影响,但我们通过“三个代表”的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抓发展聚人心、聚人心促发展”的思想,全镇上下团结一致,坚定信心,不甘落后,知难而进,在农业基础设施、康庄工程、城乡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践证明,只有树立信心,发扬自力更生、奋发拼搏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必须坚持把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基础。柳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问题使得维护这一地区的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前几年,由于柳城人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社会不稳定因素很多,柳城的稳定是镇党委政府最忧心、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多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建设“平安柳城”的要求,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方针,认真开展了各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不懈抓好信访和维稳创安工作,全镇目前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畲乡两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局面。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柳城的经济和社会得到较快发展,这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上级无私支持的结果,是历届镇党委政府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结果,也是全镇人民团结奋进、埋头苦干的结果。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柳城中心镇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今后,镇党委政府要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和县政府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思路,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狠抓落实,加快柳城中心镇建设步伐,推动南部山区协调发展。(作者系柳城畲族镇党委书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