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武川大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不一定取得多大的成绩,但却痴迷于自己的事业。现社会新闻专版推出“人物”专栏,敬请关注。
□ 实习生 朱世峰
王晖 摄
在认识但不了解他的人眼里,曾旭辉是武义工笔画坛的一个孜孜追求者。他有着令人羡慕的头衔: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员,金华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武义县美术家协会理事;他有着不胜枚举的荣誉:全国美术比赛指导一等奖,首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三等奖,浙江省教师美术作品大赛三等奖,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绘画作品160余幅。
而在熟悉他的人眼中,曾旭辉宛如一个真正的“隐士”,人淡如菊。他只是壶山小学一名普普通通的美术教师,20余年如一日耕耘在教坛上。致力于工笔画的他,却从不要求回报。闲时,他埋首画室进行创作,自得其乐。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辅导的学生中,有千余人次在全国、省、市、县各级比赛中获奖。谈及恩师,他们纷纷赞叹,曾老师是一个淡泊的人。
47岁的曾旭辉是桃溪镇人,师承我国著名画家潘洁兹。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曾旭辉在工笔画和连环画领域的造诣非同一般。他的工笔画,笔法精谨细腻,意境深幽,风格典雅。《伏虎禅师》、《荷花仙子》、《腾跃》、《箫声》等代表作品,获得过多项大奖,在工笔画界颇有声誉。欣赏曾旭辉的作品,总会有一种感动萌于心间。这份感动,来自于他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独到哲思。
曾旭辉是幸运的。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老校长,母亲是教师,祖上曾有人中过秀才,而亲戚中有不少人都是教师。在家风的耳濡目染之下,少年曾旭辉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喜爱美术的舅舅,则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当时的连环画册非常多,他就在舅舅的指导下,开始了最初的临摹。1982年,年仅20岁的曾旭辉远赴北京,拜武义籍著名画家潘洁兹为师。1986年,省内高校招收画家人才,已有小成的他得以进入浙师大美术系深造。经过传统的专业训练,加上骆华明、张禾等教授的悉心指导,他的绘画技巧日臻成熟。
曾旭辉是刻苦的。“人物画是最难画好的。在学校里打好基础后,真正的升华还得赖于走上社会后的创作实践。”从小的勤奋训练自不必说,参加工作之余,他更以执着的精神继续创作。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后,曾旭辉笔耕不辍,而在基层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广泛的创作素材。回忆自己的学画经历,曾旭辉记忆犹新。为了创作,熬夜到天亮是常有的事。然而正是这份坚持不懈,让曾旭辉的绘画渐入佳境。
曾旭辉又是朴实的。多年来,他不断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和智慧,其作品多描写家乡的文化主题,没有华丽不实的装饰,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手笔。他创作的《宣莲传说》、《依法诚信纳税》等连环画,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他以吕祖谦为主题创作的48幅作品,惟妙惟肖,被保存在明招寺内永久展览。当明招小学希望他在学校廊壁上创作几幅壁画,以弘扬明招文化时,百忙之中的他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20余天里,他呕心沥血,潜心创作,每天作画十多个小时,终于在明招小学的墙壁上,留下了“吕祖谦造像”、“东南三贤”、“明招讲学”、“鹅湖之会”、“吕祖谦和陈亮”等五幅长4米、宽3米的鸿篇巨制(见下图)。这些壁画,技法精湛,形神兼备,泼墨写意,被前来我县视察的领导誉为“武义经典”。而这一赞许,成了曾旭辉继续为武川大地描绘神奇画作的不竭动力。
高山仰止,他景仰一种高度;景行行止,他渴望一条坦途。曾旭辉,用他手中的笔画出了世间百态,也画出了自己的理想与操守——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