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对于一般人来说,似乎没什么用处,但在徐甲录眼里,它可能是一匹骏马、一头雄狮或是一条长龙的模子。在我县,有这么一位从事根雕艺术创作的业余爱好者,他叫徐甲录,让我们一同去领略他的根雕艺术魅力。
家住县城老横街17号的8旬老人徐甲录,是一名老中医,退休2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根雕制作,在他家中放满了各种各样的根雕作品。昨日,记者走进徐甲录家中,观赏他的根雕作品。中国龙、济公、鹿奔原野、老寿星、袋鼠、丹顶鹤、雄狮……在徐甲录家一面陈列架上,树根有了新的生命。一件件根雕作品栩栩如生、独具匠心、妙趣天成,极赋艺术感染力。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这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
今年80岁的徐老出生于中医世家,是家中第八代中医,身为中医师,却对根雕情有独钟,他的这些根雕作品全是凭着自己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来的。徐老在退休前几年开始慢慢喜欢上根雕这门艺术,并开始自学。二十多年以来,徐老一直把根雕当作生活的最大乐趣,期间徐老也把不少根雕作品送给了亲朋好友,到现在为止,徐老家中还摆放着二十几件根雕作品。通过他的巧手,朽木也会被赋予新生命。“中国有句古语,朽木不可雕也,但根雕艺术恰恰是相反的。”徐老说道。“根雕作品历来讲究‘三雕七磨’,三分人工,七分天然,雕琢太多会影响根雕作品天然韵味,得不偿失。”
完成一件根雕作品,需要经过选材、晾晒、构思定型、去皮、局部雕琢、砂布打磨、抛光上蜡七道工序,有时为了完成一件大型作品,徐老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而取名为“中国龙”的根雕更是徐老花了两年精心制作的。原本徐老准备买来一个树根当花架的,不料灵光闪现,经过雕琢,最后竟成了一条栩栩如生的中国龙,也成了他最得意的作品。徐老告诉记者,完成一件作品,其中最难的一个步骤就是构思定型。
徐老说,自己对于根艺创作的构思灵感全部来源于生活,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需藏于不露之中。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原定的创作设想。由于根雕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徐老每完成一件根雕作品,都会为其命名,并赋予一定的寓意,像一件“孙悟空过火焰山”的作品,便寓意年轻人在事业上要不怕困难,敢于拼搏。面对多年来自己创作的一件件根雕作品,徐老心中也是有种说不出的高兴,“这些是我的兴趣爱好,都是我心目中的无价宝”。
徐老热爱生活,日子过的轻松自在,空闲时,拉拉二胡,吹吹笛子,种种花草,也经常锻炼身体,他说,自己和老伴的生活过得十分幸福。 (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