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钱文燕
“他写的小楷,从表层上看,容易打动人心,觉得字很漂亮,包括一笔一划中用墨的力道、字体架构,对字体本身的意韵提炼,都直接吸引住欣赏者的眼球,让欣赏者感受到他正在欣赏的是书法,是世代传承下来的笔墨文化。”这是国内书法名家对多年专心潜修楷书的吴柏林的评价。
吴柏林,1937年出生于柳城畲族镇县后村,现为武义二中退休美术教师,县括苍书协顾问、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协会会员、中苑(北京)文艺交流中心特聘一级书法家。2003年其美术作品《共和国卫士》获首届当代老年书画大赛一等奖;2006年书法作品获首届“夕阳杯”全国老年书画大赛二等奖;2007年书法作品获全国第三届《感动人生》老年征文大赛一等奖,同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并入编《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入展作品集》;2008年其书法作品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和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获金奖,并入编《获奖作品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斐然艺术成绩的背后是经年累月、孜孜不倦的“滴水”之功。
吴柏林年幼丧父,兄弟姐妹三个由寡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姐姐自小分给人家做女儿,弟弟打工做放牛娃才换取了“老二”吴柏林在8岁那年如期进学堂。众多科目里,学前未念过书的吴柏林对写字最有兴趣,“受姆妈的影响。”母亲虽然是小脚女人,却深谙知识的重要性,虽识字不多,却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体。吴柏林将“喜欢写字和写得好”归功于姆妈的遗传基因和“写字要认真”的谆谆教导。初入小学第一年,吴柏林已在不知不觉中用浓厚的兴趣和刻苦的勤奋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底子。
时逢小学二年级秋学期开学,吴柏林在新学期的位置调动过程中分到了新同桌——一个字写得很漂亮的男生,“他写的字,个个结构都很好看。”不久后,吴柏林发现了同桌写字好看的“秘密”,“他有一本柳公权字帖。”家境贫寒且年幼的吴柏林生平第一次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个叫“字帖”的东西。可惜,同学把字帖当宝贝,不肯借与他临帖。无奈之下,吴柏林只能“取巧”,他利用同学中午回家吃饭时间较长的空当,描摹字帖,并在同学进教室的前一刻,将字帖原样放回同学抽屉。这段“偷学”的时光最后以被同学发现而告终。一心想着能再临帖习字的吴柏林,把心愿告诉了母亲。手头不宽裕却深明大义的母亲绞尽脑汁,最后从远房亲戚那弄了一本旧柳公权字帖,满足了儿子心愿。
1948年,即“偷学”字帖的三年后,刚念小学四年级的吴柏林,在全县小学生写字比赛中一鸣惊人,勇夺第一名。当时,教育局领导题字“笔扫千钧”,以示褒奖。
此后几十年,吴柏林辗转于求学、异地教学、回乡教学等不同阶段的人生旅途,但他依然坚持临摹字帖习字,从早期习柳体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习颜体,再到九十年代钻研欧体,最后到进入新千年以来吸纳各家所长,形成自己的风格,笔笔墨迹背后,散发的是他书法艺术历经时间后淡定而绵远的岁月光芒。吴柏林说,写字有三要诀,一要勤奋,二要临帖,三要融会贯通,“临帖和勤奋是同时进行的,是为了给日后的融会贯通、自成一派打牢基础。”
在县后村南门街的青瓦乌衣巷,吴柏林和老伴守着老屋小院的方寸空间,挥洒笔墨、玩弄奇石,自得其乐。经常“打断”这份恬淡的是远道而来、登门拜访求购墨宝的人,学生、官员、书法爱好者……顾客并不局限在我县,义乌、永康等附近县市的人也常慕名前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