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宇 汤瑞连
“真不简单,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还能背得起一个大姑娘。”日前,在壶山公园的婺剧戏迷纳凉晚会上,74岁的小丑名角“小和尚”孔祥铭,背起“尼姑”,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婺剧折子戏《僧尼会》,赢得市民叫好阵阵。在这次婺剧戏迷纳凉晚会上,老孔不顾年迈,连演三晚,为市民奉上了《辕门斩子》《磨豆腐》《僧尼会》等小花脸传统戏。
第一个演《僧尼会》的人
1935年,孔祥铭出生于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沟溪村,是南宗孔氏后裔。他从小就酷爱戏曲,并天生一付好嗓子,在学生时代就兼任本村剧团的丑角。1955年2月,他被省文化厅招为婺剧培训班学员,同年被分配到金华市婺剧团担任丑角,师从余阿根。从此,他便与婺剧结下不解之缘。
在婺剧界,大家公认孔祥铭和朱云香是解放后第一个演《僧尼会》的人。说起这段往事,老孔记忆犹新:1956年,孔祥铭在兰溪市城南剧院演出《卖草囤》时,他的精彩演出和优美唱腔吸引了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研究家谭伟的关注。当时,谭伟刚改编好婺剧《僧尼会》,正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看了孔祥铭的演出后,当场拍板要他和朱云香演《僧尼会》,并参加一个星期后的“浙江省婺剧汇演”。
《僧尼会》要求用滩簧声腔演唱,而当时孔祥铭是不学这种声腔的。谭伟特意找来了两位兰溪民间锣鼓班的老师担任教员。由于条件限制,教学只能在业余时间用口授心记的方式进行,而当时孔祥铭还得照顾体弱多病的师父。为了能在汇演时把戏搬上舞台,孔祥铭每天晚上演出结束后,就一个人到剧院后面的山上练习,每天练到凌晨2点钟。工夫不负有心人,他和朱云香联袂主演的《僧尼会》终于在汇演中一炮打响,并获得了演出一等奖。
德艺双馨宝刀不老
1964年,孔祥铭从福建省松政京剧团调到武义县婺剧团工作。由于多年从事京剧表演,他说得一口纯正的北京话,这与婺剧格格不入。婺剧团的领导在他刚到剧团的第四天,就安排他上演小花脸的大戏《悔姻缘》,想检验下这个昔日的婺剧名角还行不行。结果孔祥铭不负众望,一炮打响,成为多家剧团争抢的对象。最终,老孔还是选择了当时并不出色的武义婺剧团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
40多年的演出生涯,他曾先后获得省、市戏曲大赛十多个大奖,并参加过电影《讨饭国舅》、《梨园情话》、《绝代双骄》、《风云》等10多个影视剧的拍摄。他表演的《僧尼会》、《济公智擒华云龙》名段,被中国戏剧出版社拍摄成碟片,制作成年画、连环画等。
孔祥铭演戏做、唱、神、形俱佳,人见人爱,被人们称为“戏曲开心果”。他在40多年戏曲表演中,饰演过200多个有血有肉的角色,擅长演文武小丑角色,兼演彩旦。传统戏、京剧样板戏、现代婺剧戏和快板、相声、小品、滑稽戏他样样精通。
1997年,孔祥铭从武义县婺剧团退休。退休后的10多年来,他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先后被上海市天堂滑稽剧团、县文化馆、戏曲学校、各农村剧团聘请去当导演或上台演出。2006年开始,他随文化馆等单位送戏下乡演出近百场。如今,他仍天天拉嗓子、练功,并整理婺剧,欲编辑成册,传承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