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很妙,因为它风情万种;它很妙,因为它不仅仅风情万种。
在李白眼里,它是狂放的;在王安石眼里,它是奇美的;在苏轼眼里,它是豪迈的;在陆游眼里,它是温润的;在李清照眼里,它是婉转的;在郁达夫眼里,它是沉稳的;在黄宾虹眼里,它是华丽的;在叶圣陶眼里,它是惊叹的。
在你眼里,它又是何种风情呢?
|
文/苏西
阴雨连绵天,江南春雨时,工作之余,对它事百无聊赖,着着实实让身心沉寂了些时日。总想着能有一个晴天,伴着明媚阳光和舒畅心情,结三两同伴一起出游。
这日果然不期而得,循着叶圣陶老先生的足迹再度重游双龙。
从市区出发,自驾车不过二十分钟便已抵达双龙景区。北山风景尽收眼底,白云绕青黛,林木带着初春的生机,郁郁葱葱;沿途繁花若星,点缀在公路两旁;不时有鸟鸣轻脆悦耳,从打开的车窗里飘进来;好一派赏心悦目的风景。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前进,没行多久便已来到双龙洞口。天空尚好,出游人甚多,追逐嬉闹的孩子像脱了缰的野马,在山路玩得忘乎所以;谈笑风生的人们,满面春风,听不到他们在聊什么话题,但能从表情里感受到他们的开心。所有的这些都为大山增添了许多人文元素,让初春的阳光在这一刻生动鲜亮起来。
徜徉在青山绿水之中,可以将疲惫身心逐渐缓释,暂且告别长篇累牍的文件和林林总总的事务。眼前只有这一席山水,全然没有在那个钢筋水泥筑造的城市里所滋生出的世间繁琐。
凡是游双龙洞的人,都会被双龙洞口上方惟妙惟肖的龙头所吸引。那两个龙头,从石壁里探出,拼命伸长了脖子,像被神灵释了魔法,紧紧守着一洞珍宝。以致于每次游双龙洞都会心生奇想,说不定洞中哪个地方会有一间密室,而这密室之中是满满当当的、璀璨夺目的稀世珍宝,而我们这群游人就堂而皇之成了寻宝故事里那些一夜暴富的人。
正如叶老所说,双龙洞外洞特大,就像一个大会堂,可以容纳千儿八百人在这里开会。同伴中有一个是本地餐饮业大佬,她说,做大会堂,的确有些可惜,不如开个餐厅,取名“沐洞食府”,“沐洞”谐音金华话“木牍”(好象是呆子的意思,本人非金华土著,也表述不清楚),呆子做生意,肯定消费者能图个物美价廉,不怕没有回头客。更何况在这里冬暖夏凉,一年下来,空调电费都不知要省多少。叶老生前游双龙时,重的是闲情逸致,而我们这拨被市场化的、经济思维超发达的“高级动物”,到哪里都想要挖掘出商机。
卧船入洞,洞外的寒意荡然无存。有一种暖暖的感觉,温煦自然。同游的80后女生也是超级幻想家,她说,这里激起了我的胎生期记忆,仿佛又回到了子宫里。游伴全部哑然,不过旋尔都称赞这比喻绝佳。从古到今,赋双龙的文字近数千篇,唯独没人把这内洞比作子宫。我们只能猜测,他们大体没有在初春时节游双龙洞罢了,也就难怪没能感受这奇妙感觉。
洞内已处处彰显现代化,已不再用工友提着灯具,我们只需沿着人工早就预置好的灯火前行。泉水淙淙,清澈到底,绕洞自高向低流下。沿着泉水拾级而上,气象万千的钟乳石,犹如从天而降的飞瀑,诡异神秘的石门,陆续揽入眼底。美,绝美,不需言语,只需用心灵领会。
在洞内约摸过了四五十分钟,适值中饭时间。找山里人家开的饭庄,点些诸如蕨菜、荠菜之类的野味。大自然可以陶冶身心,粗茶淡饭可以清理肠胃,游一次双龙,也算是一个彻底舒心畅肺的行动。
双龙之美,无需多言,只要你来了,一切就已明了。不妨百忙之中抽出半天时光,到双龙小憩。不需任何准备,只需沿着故人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