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今日武义 >> 综合新闻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塘里村:藏在深山人未识

2011年09月14日 09:00:54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塘里古村风貌
塘里的水清澈见底
林登岳故居
唐氏宗祠外观
林氏宗祠外观
林登岳曾在林氏宗祠这间小屋内宣传马克思主义。
林登岳曾在林氏宗祠厢房里普及科学知识。厢房里墙上原画有飞机、汽车等物。
在塘里,这样的古民居比比皆是。
  □陶鸿飞

  “郭洞府,塘里县”。我们在熟溪街道塘里村采访时,村里老人回忆村庄的历史,不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塘里村当时与郭洞并称“郭洞府,塘里县”啊!

  郭洞号称江南第一风水村,人文底蕴十分深厚,加之风光秀丽,自古以来在县域内小有名气。而塘里,相信知道的人很少,到过的人更少。这样一个现在不知名的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庄,历史上怎么会跟郭洞并称的呢?

  从谷歌地图上可以看到,郭洞位于郭西坑流域,塘里位于双坑流域,两村仅有一山之隔,直线距离很短。

  双坑是我们的母亲河——熟溪的四大支流之一。双坑古名双溪,发源于熟溪街道南部的崇山峻岭,一路蜿蜒北上,汇入熟溪。双坑以溪里水库、塘里为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塘里以上,溪水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间流淌;塘里以下、溪里水库以上,溪水在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间流淌;溪里水库以下,溪水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上流淌。

  塘里,正处于丘陵与高山的分界点上。过了塘里村,便进入深山区。历史上的塘里村,曾经是双坑流域中上游的经济文化中心。走进塘里村,你会发现,历史上“塘里县”的称呼并非浪得虚名。

  塘里的风貌:山青水秀

  从县城出发,上武丽线,经溪里拐入双坑线,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空气越来越清新。13公里后,塘里到了。

  塘里分塘里和塘里畈两个自然村。所谓的古村落自然是指塘里自然村。塘里自然村依双坑及其支流而建,整个村庄只有486人,200余户,首尾却有上千米长。

  村庄四周被群山包围,四周群山的相对高度可达三四百米,突兀而立。塘里自然村刚好位于双坑溪中上游分界点上,如果不是沿着双坑而进,你根本发现不了前面还隐藏着一个四五百人的村庄。

  塘里的水四季常绿,清澈透明。盛夏中午,你将手伸入水中,透心的凉味立刻传递过来。塘里的山多姿多彩,秀丽迷人。村民们说,东南角的山像一条跳跃的鲤鱼,西南角的山像一只开屏的凤凰,西北角的山像一艘疾驶的轮船,东北角的山像一张撒开的渔网。

  走在塘里村中细长的小路上,抬头望望群山、天空,令人“不知秦汉,更无论魏晋”。如果在乱世,塘里一定是个避难的好地方。

  塘里的历史:村名由来

  塘里目前主要居住着唐、林、季、徐四姓。塘里的村名是怎么来的呢?

  据75岁的村民唐章耀介绍,300多年前,唐氏最早在塘里定居,也就是在现在村庄的最高处、最深处的西南角一带居住。目前那里还有300多年前的唐氏老房存在。后来,林、季等姓氏相继定居于此,村庄逐渐扩大,唐姓村民变成居住在村庄最里面了,故村庄名为“唐里”,后来逐渐演变为“塘里”。

  对于塘里历史的演变,现年47岁的村民林华喜则另有一番说法。据林华喜考证,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有一姓胡名贵福的员外,为逃避官司,带着一家老少逃进深山,发现塘里山清水秀,适宜人居,便在这里定居下来。10多年过去了,胡员外的儿子到了婚娶年龄。胡员外想起山外有个朋友叫季发财,其女与儿子年龄相仿,便到他家提亲。季发财同意了。胡员外又提了个条件,要季发财也搬到塘里居住。明万历十年(公元1583年)8月18日,季发财全家迁居塘里。明万历16年(公元1589年),徐氏从武义履坦迁居塘里。塘里唐姓祖先原是季发财家的长工。季有一个女儿喜欢唐姓长工。季便给他们田地,并在季宅对面为他们建起住宅(现犹存,称唐老宅)。明万历18年(公元1591年),武义寺后村猎户林智带着猎狗到塘里狩猎。猎狗躺在塘里内佛堂地上,怎么唤也不走。林智对猎狗说,既然你喜欢这块风水宝地,我们就选个好日子定居这里吧。当年9月初,林智一家迁居塘里。

  了解村史最可靠的还是宗谱。目前塘里480余村民中,林姓有270多人,唐姓有近200人,季徐两姓人数已很少。季徐两姓因人数很少,没有宗谱传世。可惜的是,林姓宗谱也已失传。唯有唐姓,自明代迁居塘里后,宗谱屡修屡毁,屡毁屡修。清代宣统二年撰写的《双溪唐氏修谱序》这样记载:

  邑南唐里,有唐氏之宗族,始于明隆庆年间。有廷骧公者……由兰江三泉旋游武南唐坞口,观名区而览胜境。见唐里山有叠嶂层峦之奇,水有波浪融汇之致,遂筑室于此而乐居焉。此是唐里之始祖也。

  看来,塘里村民定居塘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塘里的辉煌:世外桃源

  塘里村有耕地240多亩,但大多在7公里外的溪里一带。塘里村有山林4400多亩,但大多在数公里外的甘塔一带。农耕时代,塘里的生产条件并不怎么优越。虽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土改时,全村勉强评出一户破落地主、一户富农。

  但漫步塘里,我们还是为塘里曾有的“富足”惊讶。塘里现存有两座古祠堂:林姓祠堂、唐姓祠堂,占地面积均达七八百平方米,雕栏画栋,气派非凡。村里还存有6幢大型古民居,占地面积均在500平方米以上。这些建筑,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根本建不成的。

  林姓祠堂建于何时,目前暂不可考。唐姓祠堂建于190年前。唐姓祠堂的建设周期长达近50年,可谓我县祠堂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观。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撰写的《唐氏祠记》这样叙述:乾隆壬辰之岁(公元1772年),唐氏八世孙成安、九世孙永起等提议建祠堂。当时,唐氏只有“公田40把”,建祠资金缺乏。于是众人“各敛己资,会聚成数”,其过程持续了40年。嘉庆辛未(公元1811年)“二月之望”,众人觉得资金够了,便“卜址于横坞之阳,伐木动工”。经过半年建设,“八月望前之八日,竖柱上梁”。这时资金链又断了,不得不暂停施工。至嘉庆己卯年(公元1819年),再次动工,“前厅寝室神座两厢凡应备者一一整齐”,“十二月初八……进位设祭,始得告成”。 

  抗战时期,武义县城沦陷,武义县政府曾首先搬迁至塘里。现年78岁的村民唐章奎说,林氏宗祠成了县衙门,县长蔡一鸣在塘里领导全县军民抗日。

  小小的塘里村,怎么会成为县政府的首选之地呢?县政府在塘里村住了多长时间呢?

  县政府首先搬迁至塘里,除了这里天然的隐蔽条件外,还得益于一个人为的机遇。

  塘里村民林火耀当时负责保护蔡一鸣。蔡一鸣就任武义县长时,县城已沦陷,林火耀便向蔡一鸣推荐自己的家乡作为县政府办公之地。蔡一鸣经过考察,便同意了。于是,小小的塘里村,便成了县衙门所在地。

  那么,县政府在塘里村住了多长时间呢?

  1942年5月23日上午,日军入侵武义,县城沦陷。1942年6月,蔡一鸣到武义主 政。《农工党浙江简史》这样介绍蔡一鸣:1942年6月,蔡一鸣接任国民政府武义县长。当时武义县城已沦陷,“吏已东西散,兵惟老弱存”,地痞流氓等乘机抢劫,老百姓苦不堪言。日军驻武义司令官池之上致信蔡一鸣,要其进城主持县政,被蔡一鸣严词拒绝,并将信上交保安司令部。蔡一鸣致力武义敌后政权的恢复,安抚流亡群众,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重建地方自卫武装,建立县自卫队、情报组,在区、乡建立特务队或警察班,补充枪支装备,后扩编为县自卫大队,成立抗敌义勇总队,自任总队长;带领自卫队和抗敌义勇队配合国民党79师进行游击战,支持共产党人组建抗日武装。

  蔡一鸣被称为没有进过武义县城的武义县长。很可能蔡一鸣一接到主政武义的任命,便寻找临时县治之地。林火耀推荐自己的家乡作为县政府办公之地后,蔡一鸣便在塘里村主政武义了。

  临时县治什么时候撤离塘里迁往新宅的呢?现年87岁的塘里村民林增旺回忆,撤离时间当在割稻时节,气候由高温转向凉爽时。结合塘里一带的气候,应该在1942年8月中旬左右。也就是说,1942年6—8月间,塘里为抗战时武义临时县治之地。

  林增旺、唐章奎回忆说,当时的塘里,真是人山人海,可住人的地方全部住满了人,抗日气氛高涨。塘里有许多人参加了抗日工作。村民林火耀负责保护蔡一鸣,村民林华喜的父亲林禄桂则担任林火耀警卫。林增旺等3位村民参加了由附近各村青少年组成的抗日后备队,真刀真枪地进行了两个月的军事化训练。后县政府迁往新宅时,有些村民便随同前往。

  林增旺眼里的蔡一鸣是这样的:人很高大。出门坐轿,四个勤务兵背着驳壳枪前两个后两个随同前进。

  林增旺说,蔡一鸣抗日十分坚决。当时抓了个缙云人,认定他是为日本人搞情报的,怎么用刑都不招供。蔡一鸣便下令在村边枪决了。

  后来,日军向塘里一带发动进攻。国民党军21师、79师驻守龙门岭、大殿岭一带,蔡一鸣率领自卫队协助防守。蔡一鸣给防守朱坑岭的自卫队下了死命令:死不准退。后来,由于21师、79师败退,日军绕到了朱坑岭后,遭受两面夹攻的自卫队被迫撤退。县政府也随即由塘里迁往新宅了。

  万幸的是,日军这次进攻居然没有发现塘里。大山护佑了塘里,免遭日军的蹂躏。

  日军虽然没有占领塘里,但还是有塘里村民遭难了。日军进攻大黄岭时,有一人摔伤了。外出割稻的两位塘里村民被抓去抬伤员。抬到龙门岭时,伤员死了,便葬在那里。塘里有对父子俩,在离塘里不远的金村一带做道士,被日军抓去当挑夫。父亲趁日军不备,跳进金村一茅厕,躲了三四个昼夜,日军撤退时才脱险。这人从茅厕出来时,全身皮肤上叮满了蛆虫,整个人完全变形了。儿子被日军抓走,从此没有任何音讯。

  由于抗战,塘里还与著名的绍兴稽山中学结下了一段姻缘。稽山中学校史介绍,绍兴沦陷期间,学校坚持在浙中南山区武义、景宁等地流亡办学。据唐章奎介绍,稽山中学就曾在林氏宗祠办学。去年,一位80多岁的老者重访塘里。他告诉唐章奎,他是稽山中学学生,抗战时曾随学校迁居塘里。 (下转第8版)  (上接第7版)新中国成立后,塘里初中一直到1985年才撤销。塘里初中曾负责双坑流域中上游的金村、甘塔、破竹园、塘里等9个村3500多村民的孩子就读。这9个村中,有不少村的规模都超过塘里。

  塘里,作为双坑流域中上游的经济文化中心,确实无愧于“塘里县”之称。

  塘里的光荣:革命火种

  说塘里是革命火种,主要是因为这里出了个我县著名的早期中共党员林登岳。

  关于林登岳,百度里是这样介绍的:

  林登岳(1898-1979),原名登鳌,武义塘里村人。秉性好学,记忆力强,小学起常跳级升学,入杭州之江大学预科一年后即进上海大学。1924年,由瞿秋白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回家度春节后携学友千如嫦赴上海。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反帝运动爆发前后,担任中共上海杨树浦区委宣传部主任,在吴淞口、引翔岗、小沙渡、浦东等地,秘密从事党和工会工作。1926年11月,由中共中央选派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千如嫦结成伴侣前往苏联。1928年初,由中共党员转为苏共候补党员。是年秋,在中山大学毕业,被苏共派至远东斯列井斯做中国工人的文化政治工作。1931年,转正为苏共党员。1936年,因苏共“肃反”扩大化而一度被捕,千如嫦也被捕,后下落不明。身处逆境,仍利用一切可能钻研尖端科学。1957年,得到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帮助回国,仍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国科学院技术情报研究所副主任。1962年,苏联顾问团撤回时坚决拒绝邀请赴苏。1967年,写成《原子核结构的晶体模型》、《关于场作用下的能量质量问题》等科学论文。这些论文论述有据,图形明确,为研究、利用原子能提出新途径。“文化大革命”期间虽遭折磨,仍忘我工作,参与科学实验。

  从这段介绍可以得知,林登岳是我县早期的中共党员之一,而且是一位重要的核物理学家。千如嫦为千家驹之姐。林登岳1924年由瞿秋白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回家度春节时曾在林氏宗祠向村民宣传马列主义,又向村民介绍科学知识。林氏宗祠左边墙壁上曾留有林登岳介绍科学知识时手画的“飞机”、“轮船”等,可惜后来宗祠成县衙时涂掉了。

  林登岳在塘里播下了革命火种,在随后的岁月里,开始熊熊燃烧起来。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在武义活动时,曾得到塘里群众的支持。解放战争时期,浙南人民解放军三支队二大队大队长张之清曾率队长期在塘里村一带活动,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红色故事。张之清妻子张赛英以教师身份做掩护,长期在塘里做地下工作。现年87岁的塘里村民林增旺至今仍会唱张赛英教的《红军起义歌》:

  六月荷花开水中,红军起义仰天垄

  ……,……

  在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塘里许多村民参加了革命工作。村民林有连参军成了张赛英的警卫员。另有3位村民参加了张子清部队。1948年,塘里村便成立了农会,现年78岁的村民唐章奎成了农会的通讯员。

  新中国成立后,塘里村民积极参加剿匪斗争。塘里村3位民兵曾包围劝降了一个排的土匪。唐章奎还亲眼见到了击毙匪首王德云的场面:

  1951年11月下旬的一天,国民党匪军“八婺纵队”第二支队第四大队大队长王德云率领残匪数人到抱弄口村抢粮。次日,大雪纷飞,天气极为寒冷。在郭洞茶坑山,王德云残匪被我武工队及数百民兵包围。唐章奎与塘里村民兵参加了战斗。当时,天已黒了,白雪纷飞,整个茶坑山上火把把天都照亮了。最终,走投无路的王德云残匪被全歼。

  塘里的未来:前程似锦

  目前,塘里村集体收入很少,村民收入稍为富裕。现在全村青壮年基本在外经商、打工。整体而言,塘里村村民特别是留守本村的村民,温饱有余但离小康距离尚远。

  塘里村党支部书记唐宗萍认为,塘里村最大的资源优势便是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污染甚少,有机产品多。保护好生态资源,应是塘里村发展的第一要务。而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好生态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则是摆在塘里村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去年年底,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提出了发展农家乐经济的思路,希望以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吸引外地游客来休闲旅游。塘里村发展农家乐经济有很多优势,这里山清水秀,黄墙黑瓦,空气清新,具有典型的山区农村风貌。塘里村还有100多幢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屋,目前大多无人居住。塘里村海拔300米左右,是块崇山峻岭中的洼地,气候冬暖夏凉,尤其是盛夏时节半夜需盖被度夏这一特色,很适合成为城市人的避暑胜地。

  唐宗萍告诉记者,现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摆在塘里人面前。熟溪街道是我县旅游业开发的主战场,塘里属于武义温泉旅游度假区范围。目前,武义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发已初见成效:两个四星和一个五星标准建造的酒店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清水湾沁温泉度假酒店已完成80%的工程量,武川温泉大酒店、百泉谷温泉大酒店工程地下基础全面施工。而徐英烈士故里、甘塔红军标语,这些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已提上议事日程。熟溪街道准备打通连接郭洞与塘里的隧道——直线距离不过500余米,形成一个贯穿郭西坑流域、双坑流域的交通圈。到时,塘里将处于连接温泉旅游度假区与红色旅游区的枢纽位置。

  唐宗萍说,一旦隧道打通,塘里村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优势便会凸显出来。目前,村两委已着手规划“美丽乡村”建设。

  未来的塘里,前程似锦。

  作者: 初审:张莹,终审:周子恒 编辑:何凌云
  相关文章
· A股持续“磨底” 外资“满额”加仓
· 证监会:抓紧推进股指期货对外开放
· 叶一苇:夕阳燃烧升朝阳
· 2018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系列巡礼 ①
· 触摸过往四十年
· 咫尺天涯 天涯咫尺
· 集中清理“牛皮癣”
· “跳出武义”谋发展 鼓足干劲再出发
· 我县召开工业经济工作思路汇报会
· 加强科技合作对接 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