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元峰山下白革村

2012年02月02日 09:37:38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大士庵
大士岩
朱氏宗祠
白革村全景
古树林
全省最大的泡桐树

  □王晖 古梁 一枫

  武义、永康、缙云三地交界处的武义县界上,有一座山峰,称白革山(海拔795米),当地人叫“白华山”,俗称“大元尖”。它还有一个美称,叫“状元峰”。晴朗天气,站在山顶,永康、武义两个县城尽收眼底。白革村就坐落在海拔400米的山腰上,今属泉溪镇,距县城18公里(车程),全村278户,户籍人口935人。村民除姓金、吴、卢、舒等9户外,全为朱姓。

  白革村由于在清代出了一名进士朱若功而远近闻名,同时白革村素有“十里竹海、十景白山”之称。村庄依山而筑,村外古树参天,竹海翠绿,梯田层层,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多彩的山里风光与绚烂的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99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白革村为“风景名胜区”。白革村宁静和谐,是考察人文、探索生态、休闲养生的好去处。2011年9月,白革村被中国生态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现在村里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有近八百年朱氏文化积淀,白革村注定不会沉沦。

  白革村及“白革朱”

  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武川白革朱氏宗谱序》记载:“朱氏自汉至唐,历登仕籍。逮唐季世,乃有由姑苏而来守东瓯者,后复有自瓯而适括之丽水,继徙卢湾,复卜宅稽山之下台,曰库川。厥后,子孙绳绳哲哲,代有哲人。至於千二十八公,讳黻者,性豪迈,喜游行,且谙堪舆家言。名山胜概,罔不历览。道经武义白革,羡其山水秀丽,风俗淳朴,遂自库川析而居之,是为白革朱氏,公实启基一世视耳。”

  白革朱氏自始祖行千二十八讳黻公于宋朝宝庆年间(1225~1227)从丽水库川析居白革近八百年以来,继传有二十八代,裔孙除居住在遂成上、中、下宅的白革村之外,散居于数十处地方。聚居在白革山麓的有:仙溪、拔兰山、上仓、郭村、蒲墙、兰芝、刘宅、项店、西陈、黄园。散居于其他地方的有:水碓周、两端头、杨宅、芦北、韩宅、履坦、和尚塘里、清溪,直至金华、绍兴、永康和江苏靖江之生祠堂等地。此外,在香港、台湾、美国等地均有白革朱氏裔孙。现在生活着的白革朱氏后裔,大约有4500人,这些人都称自己为“白革朱”,这就是“白革朱”的由来。白革朱氏实为武义南乡之望族。

  白革“朱氏宗祠”及“白革秀才”

  白革朱氏宗祠于明朝隆庆初(约1568)首议创建,天启年间(约1624)建成。清朝顺治十六年秋(1659)被山寇炬毁。康熙二年(1663)原址重建寝室五间;康熙五年(1666)始建中堂五间并两厢四间,于祠左侧附建厨房二架。康熙十一年(1672)秋再建门厅五间,至十六年油漆成功,白革“朱氏宗祠”完成再建。1992年,武义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点”。朱氏宗祠于1996年、2009年进行了两次维修,基本恢复原貌。

  白革朱氏宗祠是白革朱氏的总宗祠堂。宗祠位于白革村村口,西北邻古树林,祠前有小广场。宗祠坐东北朝西南,三进二井的合院式建筑,由门楼、前厅、戏台、中厅、后厅及两侧廊庑组成,占地面积787.4平方米。中厅和后厅之间有水池一方,池中筑有小石桥。各进建筑台基渐次升高。门楼作二柱三楼式,歇山顶,月梁形额枋正中浮雕狮子戏球,门前置抱鼓石一对。前厅面宽五间,明间后檐设有歇山顶戏台,檐下阑额浮雕丹凤朝阳,牛腿承托挑檐檩。中厅和后厅均为月梁造,抬梁式构架。中厅面宽三间,檩间施鸱鱼形单步梁,檩端以雕花替木承之,梁柱粗硕。后厅面宽五间,檩两端承以替木单拱或重拱,蝴蝶木固定各檩。两侧廊庑若干间。建筑均采用牛腿承托挑檐檩,雕刻精美。

  中厅后壁悬挂“肃雍堂”匾额。“肃,肃敬也,礼之所立地;雍,雍和也,乐之所以生也”。肃是肃立、严肃、肃穆和肃清(彻底肃清坏人、坏事、坏思想)的意思;雍是和谐、欢乐的意思。这里是家族议事、祭祀、吉庆、娱乐的地方。两旁悬挂的十余块匾额上书写的都是为祝贺和赞颂某件事和某个人言行的颂词,言简意赅,其中两块“进士”匾额和“千秋豪土、一代人才”匾额尤为醒目,朱氏先祖又把戏台建在肃雍堂前,这些都说明他们对于教化族人的重视。

  整个清朝,武义只出过朱若功、顾倬槱两名进士。朱若功前227年武义未出过进士,朱若功中进士118年后武义再出顾姓进士,因此人称白革朱氏为“白革秀才”,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朱若功祖上从白革村迁居上仓(今属桐琴镇),上仓村位于白革山东侧山麓,与白革村相距五华里。白革朱氏宗祠记住朱若功的荣光,把朱若功进士匾额悬挂在中厅。1990年版《武义县志·人物志》中称:

  朱若功(1667~1736),字曰定,号学斋,上仓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秀才。康熙四十八年(1709),族人资助,胞兄陪同上京,会试中进士,兄病故于北京。翌年回家,待四侄饮食、教诲视同亲子。康熙五十一年,猛虎为患,若功撰《驱虎文》,协同除虎。康熙五十三年,遇时疫灾荒,率富户在胜因寺施粥,并赴县城向知县陈述灾情,恳请赈济。

  康熙五十八年(1719),任昆明县令。时有欠田赋者四千余人,若功认为“此实限于力,非抗欠也。”遂分年给予减免。昆明原有“五塘税”,年征约万余两,若功废之。康熙六十年夏,大旱,见板桥宝象河水源甚广,然河面枯干。派人在宝象河掘地数尺,见水源不竭,即横河筑涵洞,截河底之水,灌溉旱地。百姓颂扬。

  雍正二年(1724),若功调呈贡知县,昆明士民远送数十里。赴任后,乡民呈报灾情数十起。经实地调查,询问民俗,始知乡民不知车水之法,遂邀请家乡木匠教制水车,引河水入高地。山地无河道,劝民开塘积水,旱情大减。呈贡原无讲学之所,若功捐俸创建“凤山讲堂”,并集众绅续修《呈贡县志》。呈贡人士绘《望雨》、《劝耕》两图赠若功。

  雍正四年冬,奉旨进京,若功不愿继续为官。皇上问话,故作答非所问,帝以为他已年老耳聋,令原品归老。为官8年,两袖清风,颇觉自得。晚年在家,教育儿孙读书明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著有《至性四书》、《积庆楼文集》、《诗集》等。

  《浙江通志》(2005年)也称:“清康熙五十八年,任昆明知县,勤理政务,处置得宜,又清理前六十年夏旱,勘察板桥宝象河,并运用家乡建仓部堰经验,在宝象河掘地数尺,横河筑两涵洞,引水灌田,十余里旱田皆成沃土。雍正二年(1724),调知呈贡县。上任未一月,乡民呈报旱、水、虫灾数十起。经下乡查勘,始知当地不知车水灌田之法,百姓视泥鳅为怪虫,鳅大似鳗,损坏稻禾。若功邀请家乡木匠去教制水车,劝民开塘蓄水,用水车引水灌田,此后旱害大减。命吏皂捕泥鳅数条,烧制自食,又给群吏分尝,皆云鲜美,自此乡民群起捕捉,‘虫害’减少。四年,致仕归里。”

  云南昆明地方志也称朱若功在“雍正二年(1724)调呈贡后,见文庙倾圯,便慷慨解囊、运修名宦、乡贤等四祠,后又兴建印墨亭、凤山讲堂、义房、养济院等。为减轻群众负担,先后捐款白银约千两。呈贡旧县志,纂成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当时仅存抄本二卷,较多疏漏,他请来教育赫郝藩,训导董兆龙,举人孔宗绕、戴琯等20人,博采广收,于雍正三年(1725),纂成新志四卷。列星野、图考、气候、疆域、山川、户口、田赋、风俗、物产、宾防、宫室、官师、科目祠记、学校、古迹、人物、灾详、艺文、补遗等目。内容较为详尽。云南布政司李卫、提刑按察使江芑、督理粮储水利按察副使张允随、云南府知事韩钟等竟相为之作序,评价甚高。李称此志为呈邑之‘太平一统全书’。”

  朱若功告老回乡,据传特地从云南带回刺角栗和蓝果树种植在家乡白革村,如今,这些刺角栗和蓝果树已长成参天大树。

  何德润在《武川备考》中也收有朱若功的《驱虎文》及《昆明邑候武阳朱德公政序》。

  朱若功回武义家乡后,继续研究理学,并教儿孙读书明理的一些话在何德润《武川备考·杂事》中及《墓志铭》都有详尽述说。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打武义县南乡民团时,曾在上仓住宿,看见《望雨》、《劝耕》两图,许多士兵立即跪地相拜,说:“这是我们最崇拜的父母官。”由此可见朱若功在云南呈贡任县令时的人格魅力。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中(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两幅图不翼而飞。

  朱若功为官八年,造福于民,正如他在自己的《咏挽纤》诗中所说:“一握牙筹趁晓天,经纶常在万民先。鞠躬尽瘁知何事?为济斯人不自怜。”反映了他朴素为民思想,这在古代官员中也是很少见的。

  朱慎是一位诗人,可惜壮年早逝。《武义县文化志》称他“朱慎,字其恭,号菊山。武义白革人。才气高迈,下书淋漓满纸。兼工书画,善鼓琴。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为拔萃进京,公卿爱其才,争相邀请,但他不肯巴结权贵。父尔殿,江都会,卒于官,慎扶丧归。后寄住广陵,常与文坛名士作诗论文,偶和诗篇,名动江淮。当代的许多文学家评价‘清真雄健合襄阳(孟浩然)、小陵(杜甫)为一乎’。吴绮称他‘千秋豪士,一代人才’。著有《浮云诗文集》、《三代法物考》等,卒年仅40余。” 2008年版的《白革朱氏宗谱》中载:1996年和2008年入谱的大、中专生共有213名,其中标白革村名下的有92名。朱若功和朱慎等先贤的灵魂、语气、思想、行动,他们那一代“读书香火”无不在温泽着这里的子子孙孙。

  白革朱氏(第八世裔孙)于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第一次修订《白革朱氏宗谱》,每隔二十年续修一次,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共修了18次宗谱。

  白革朱氏二十二世孙,原《浙江矿冶》杂志编辑朱连武认为:“《白革朱氏宗谱》在武义境内就其规模之宏大、条目之众多、布局之合理、男女相对平等而言,尚在先进之列。”

  1994年开始第19次修谱,1998年修成。2008年进行第20次续修,2009年修成。两次任主编的朱樟福介绍:第十九次续修,其区域是白革村和白革山麓的仙溪、拔兰山、上仓、郭村、蒲上、兰芝、刘宅、项店、西陈、黄园等。内容主要有地理、经济、文化、人口四大部分,名称为《元峰地方志》。县长金中梁为其题词“元峰凌云”。

  风光·民俗·特产

  大士庵

  大士庵离白革村西北约500米处。《重修浙江通志稿》载:“近山半里,两硖道若门,历曲折险至山岩中,一石突起似莲座,昔有支大士居之,名大士庵。”(《武义县志》1990年第119页)大士庵始建于宋,经多次修整成现貌,终年游人不断,香火甚旺。大士庵庙宇壮观,前后古树参天,修竹翠绿,突岩累累。县林业部门的有关人员说,“门前的泡桐是全省最大的,两根大杉树也是罕见。”大士庵被称为白革十景诗之首。另外九景分别为:状元峰、石佛、石果、龙井、狮岩、仙掌、玉屏、八宝陵、三叠台。现录如下:

  大士岩(杨天挺)

  谁将巨凿砺于礛,凿破乾坤作洞岩,位置室中恒独坐,门开云际自常缄,扉围宝障丹青巧,风奏松琴古韵诚,隔断红尘三千里,膏盲泉石信非詀。

  状元峰(岁贡 马逢圣)

  独上青霄俯岸容,冈峦四合总追从,文澜浪涌泉悬瀑,笔锐花生锦簇峰,捧日擎天撑掌伟,兴云吐雾降膏重,环区共切高山仰,长伴飞腾九五龙。

  石佛(选贡 徐元堂)

  特立千寻从古迄,相传此即西方佛,传灯日月焰长明,飞锡云林心不艴,喜倩长风帚俗尘,好闻万籁消烦彬,依稀一似达摩师,持履归天却是弗。

  石果(举人 徐瑞九)

  石佛散花千万朵,年深结实成佳果,拾来盛莒足供盘,遗下满山成累砢,刺栗堪为苏子掬,圆枝疑是杨妃堕,个中滋味孰当来,相对忘饥成久坐。

  龙井(举人 曾瑞翀)

  龙植潜渊万壑静,王明受福原推井,将升嘘气海云从,欲试腾霄野马骋,济旱甘霖胜冽泉,为光鳞甲如星炳,不穷井食此为尤,宁看雄飞出峻岭。

  狮岩(举人 徐士召)

  巨灵何日琢奇嵌,远看成狮近看岩,红日为毯一任毯,青山做牧永为缄,形成亘古初无变,色相随时总不凡,倘使季常当日见,谈元恐吼岂非诚。

  仙掌(庠生 徐明棣)

  仙人为尝作何想,终日问天常抵掌,银汉光摇欲摘星,彩云密布欣穿幌,授经未见青年度,问道欲来皇帝鞅,不解如斯指甚么,神仙伴侣何无两。

  玉屏(岁贡 李玉)

  玉宇澄澄喜碧青,天然云屋构云亭,环庐四合山为障,绝壁千寻玉作屏,割断红尘谢俗客,周遮黄石萃文星,几翻欲着谢安屐,竟日优游看鹤翎。

  八宝陵(举人 徐俟召)

  化工巧妙镂层冰,八面玲珑现宝陵,遥接云霞被藻火,交辉星月挂珠灯,珍如贡错来三岛,美并交换锡百朋,深入宝山一任取,欲沽那得酒如渑。

  三叠台(选贡 陈子奇)

  奇峰矗矗接三台,分作三层叠一台,足使谢公印屐齿,堪令孝子赋南陔,亨衢近接思高蹑,银汉低垂欲溯泂,千仞振衣舒望眼,飘飘身在五云堆。

  仰止亭

  仰止亭位于白革村西南约500米处,亭前为南北走向的卵石山道,北为进村公路,周边山峦起伏,古树茂密。亭建于明代嘉靖丙申(1536),坐东朝西,柱、梁为石构,面宽进深均为一间。柱截面方形抹角,柱头之间施月梁,梁两端刻短鱼鳃纹,梁下施随梁枋;前后檐月梁形阑额两端刻龙须纹,枋端托以三角形刻曲卷纹雀替,后檐阑额上双钩阳刻“仰止亭”三字。北侧随梁枋下刻有“大明嘉靖丙申年肇建”及“大清乾隆辛未重修”等字样,南侧随梁枋上刻有清代修建时的捐助名单,前檐柱刻楹联。该亭从台基的现状看,似应有三间,因无确凿,故无法判断。仰止亭梁柱型制规整,亭内题刻映证了建筑的建造和修理年代,十分珍贵。建筑虽有残损,仍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白革村水口

  白革村水口位于白革村北头朱氏宗祠西北侧,由大王庙、城垣、水塘、古树组成,大约形成于清代,历史悠久。大王庙为一座三开间的小庙,清代所构,外观为硬山顶,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七檩,明间抬梁式构架,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前檐施牛腿托挑檐檩。庙前有小院和水塘。城垣以块石砌筑,呈东西走向,西侧与大王庙连为一体。城垣设有门洞,称里安门(永安门),是白革村的主要进出入口,位于大王庙东侧,门洞顶部用块石起拱券,设有石阶出入,城垣周边植有四十余株红豆古杉,造成锁闭之势,正符合风水上关水聚财、邪气不进之说,蔚成水口景观,风光秀丽。

  白革的传统民间文化起源于明末清初,“大头和尚”和“迎佛”等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大头和尚

  《武义县文化志》载:“8个青年戴着8个大头和尚面具,各拿一件工具,互相剃头,动作滑稽有趣。流行于项店乡华山村、芦北乡横路村一带。”(项店乡华山村现为泉溪镇白革村;芦北乡横路村现为桐琴镇横路村)。“白革大头和尚”当地人叫“跌大头和尚”,始于清代,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断,自2009年起,恢复了巡回展演活动。

  相传,有户人家猪瘟后,在烧香纸、放鞭炮,请和尚做佛事。结果,他家再养的猪比别人家的长得快、长得好。于是和尚拜猪栏、家猪能快长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可光头和尚拜猪栏总不雅观吧,于是就出现了用大头面具进行装饰。

  形成民俗文艺表演形式的白革大头和尚,由大小和尚和柳翠公、柳翠婆和乐队组成表演,十分诙谐有趣。每年秋收之后,新春元宵之际进行展演,内容也由单一的和尚拜猪栏演变为展演和进家门恭喜发财保平安。

  迎佛

  白革迎佛始于明代后期。迎佛每迎必连三年,每年一次。农历八月择日,届时第一天迎白革村,后两天迎白革山麓朱氏聚居村落,迎佛期间演戏文三天三夜。迎佛队伍由开路、旌旗、十顶敬抬佛位大轿、乐队、表演等组成。队伍沿途村民在香火间前设牺牲贡品香火迎接。

  解放后,白革迎佛活动中断,2009年恢复。2010年迎佛途经仙溪,该村村民在村广场摆出36桌香案,万炮助兴、迎接。2011年9月的迎佛队伍多达百余人,十分壮观,还接受邀请去东皋村迎演。白革迎佛是白革村民和白革朱氏裔孙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最隆重的祈祷活动。

  锣鼓班

  锣鼓班也称坐唱班,一班人边演奏乐器边坐唱戏文。白革锣鼓班唱的是金华戏(现婺剧)。在民国期间,白革村有上宅、下宅两个锣鼓班,相互之间竞赛,技艺很有名气。他们利用正月等农闲时节到各地唱戏,深受四邻八村群众喜爱。殷实人家有生日喜贺也常请白革锣鼓班前往助兴。解放初期是白革锣鼓班的鼎盛时期,可惜现已失传,但它始终留在村民的记忆深处。

  白革村的土特产很多,主要有杉树、毛竹,极其制品和柴火、木炭,如箍桶篾、菜篮、畚箕、笤帚之类。还有食用竹笋、高山茶叶、黄花菜和药材等。但最为出名的是笤帚。

  白革笤帚

  笤帚就是扫帚。砍竹是白革人历来的主要副业生产。砍竹后留下的竹梢、竹枝是扎扫帚的好材料。所以,白革村民扎扫帚的历史十分悠久,说它家家户户也不过分。

  相传,早先有一次白革人在永康城里卖扫帚。一位永康客看白革扫帚玲珑可亲,想买一把,便问:“个(这)笤帚搏(扎)得牢(牢固)弗?”白革人说:“牢猛(得很),你空手弄得散不要钞票。”这位永康买客使劲拔弄没成功,就买下了这把扫帚。白革人也神气了,说:“别说你一个人拆弗散,就是两个农(人)也拉弗散咯!”这下,牛皮可吹大了。永康买客不信,与同伴两人一人一端,使劲拉扯,扫帚仍然完整无损,旁人称赞不已。从此,白革扫帚名扬永康,直至四面八方。永康不论上角(乡)、下角(乡)人都喜欢白革的山地货。芝英镇集市上的肉麦饼,要选用白革的木炭烘烤,说这才“够着意(很地道、很得意)。”

  扫帚虽然不是上品、珍品,却也是各家各户必备。白革扫帚即使用长久了,竹枝桠也磨损得差不多了,却仍完整如初,使你“敝帚自珍”。

  既然是土特名品,从材料选择和加工技艺上,肯定有其无可置疑的精到之处。白革扫帚的原料竹筱(毛竹新鲜细小枝桠,火烧去叶)、扫柄(削平竹节)、扎篾(嫩竹篾用石灰腌制,叫“纸篾”)及不少于三枚竹销子等,样样有讲究。尤为稀奇的是白革扫帚多数出自妇女之手。74岁的村民朱武潭介绍说:“去年,我妻子朱翠婷收购代销的扫帚大约两万多把,销往永康、东阳和萧山等地。全村外销扫帚大约两万五千把左右。”

  白革人历来勤劳

  白革朱氏始祖从丽水库川析居白革村后,披荆斩棘,创业建基,到明朝大约永乐年间,洪五公孟德在开发土地和建设家园中成绩显赫,被封为“迪功郎”。现存4500亩毛竹林、700多亩梯田和村水口城垣及古树林等的开山营造,无不在诠释着白革先民践行“愚公移山”寓言的演示。

  解放后,白革人一直秉持耕读传世的家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奋向上。1957年建成蓄水17万立方米的大坟坑水库;1968年建成小水力发电站,结束了点灯用松明火把的历史,1974年加入了大电网;1975年开通了白革至西陈4.5千米的机耕路;开垦建成了200多亩连片茶园,先后两次在1800多亩杂木林地大面积营造杉木林。集体化时期,白革村曾进入我县农业建设的先进行列。2004年,时任村委主任朱子顺用村集体杉木林地的收益,把5千米机耕路改造成盘山公路,并使路面水泥浇筑硬化。公路铺成水泥路后,朱子顺也因病去世。当时,地方政府的“康庄工程”项目尚未出台,朱子顺为了白革村交通的方便,率先修筑公路,这在县内也是少有的。近些年,年轻力壮的村民纷纷去外地办厂、经商,进入桐琴、东皋工业区务工,奋力致富。

  编辑: 何凌云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