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支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专题新闻 | 武义政务 | 即时新闻 | 人文武义 | 中国温泉城
武川论坛 | 图片新闻 | 数字报纸 | 外媒看武义 | 在线投搞 | 浙江网闻联播
  热门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2010专题>>寻访古村落>>寻访古村落报道 订阅手机报:编辑短信51发送至1065866851 电子数字报 
 

邵宅:武义邵氏聚居地

2013年10月10日 08:32:27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上邵村景一角
明代建造的防洪堤坝


 

  邵宅位于武义县城北部,由上邵村和下邵村组成。上邵村南紧邻武义江,北距下邵村不到2千米。邵宅的东面是呈北东走向的绵延10多千米的白阳山脉,村邻江的南面就是白洋渡。邵宅地处武义江古老的冲积层上,海拔69米,形成平畈粮田千亩以上,一直来是武义县内重点的产粮区之一。下邵村原为邵宅乡政府的所在地,邵宅小学也设在该村。

  白阳山脉是邵宅的自然屏障,山脉的南坡与武义江相连,山脉的底部向南西方向跨过武义江底,过县后畈后山脉又在塔山出露,一直延伸到壶山,然后向北西拐到下店村嘎然而止。它是武义地层中著名的控矿断裂带,蕴藏着丰富的萤石资源,整个山脉有大、中、小型萤石矿几十处。

  紧邻村落的武义江向北西方向奔流,江南的白洋渡历史上是繁忙的水运码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武义江水资源丰富,水流量大,陆上交通不发达时,白洋渡水路运输占主导地位,历为船筏物资的集散码头,筏运、船运、竹木流放三类,直达金华、兰溪、杭州等地。民国二十二年(1933)始有汽车通过邵宅地段,若遇洪水,还须在白洋渡汽车摆渡过河。1966年6月由金华公路总段投资动工建造了白洋渡大桥,横跨武义江,达141.2米,是当时武义县最长的桥,结束了汽车摆渡过河的历史。现在的邵宅交通四通八达,东有省道上松线,北有金温高速公路,西有金温铁路,各村之间通水泥公路。水路由于大中型水库蓄水,河道水位下降,部分河道淤塞,水路运输衰落,1969年5月,撤销水运机构,水运完全由陆上运输所代替。由于紧靠武义江边,丰富的水资源可供上邵、下邵等千余亩农田的灌溉,保丰收,当地人说,大旱也有三分收,人称鱼米之乡。

  邵宅冲积层在元末明初之前还是一片沼泽荒滩,乱石成堆,荆刺满地。元末明初时邵氏先祖明三公从金华下干寺口而来,看上这片土地,带着五个儿子来此定居。初始,定居在地势较高的白阳山下(原水泥厂庆云庵一带),带领家人修建了武义江东侧的防洪大堤,当地人称“大塍”,挡阻了洪水之后,才逐步搬迁下山。以姓取地名,称谓邵宅。第二世,行再三公卜居上邵,至五世,行维三公居下邵。从此分为两个村上邵和下邵,至今已有近650年历史。

  邵氏源流

  邵宅以邵姓为主,解放后人口增加很快,姓氏变化也大。2000年,上邵村345户1003人,共有33个姓氏。其中邵氏590人,占全村人口之59%,其它姓氏有朱、陈、周、徐、张、金等。下邵村389户1205人,共有21个姓氏。其中邵氏937人,占78%。

  邵姓始祖迁徙武义白阳山已有六百余年历史,近年来上邵、下邵两村各修过家谱或村志,对邵姓源流一节说法基本一致,但有一些出入,因老谱损失,只能根据现有资料统一比较合理的说法。根据史籍记载,邵宅邵姓始祖为西周的召公,原姓姬名奭,系周武王的异母之弟,曾助周武王灭商,人呼召伯、周康公、燕召公,因他最初采食于召,封地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一带),故名召公。召公后裔以召为姓。召与邵本为一家,后分为二。《邵宅上邵宗谱》崇祯甲戌岁(1634)《邵氏源流》中记载:邵姓“代不乏人,皆为显宦。九世有讳坦者,字君平,为始新令,民思摹之,攀留而不忍舍,乃筑室同居焉。始新即今之淳安也。邵至严,自此始。再传十世有仁祥者,字安国,恬隐岩穴抱道乐义,时人目为处士。唐贞观三年薨,群邑立祠于乌龙山祀之,后以阴功护国,敕封为乌龙王。又十九传至爽者,举进士,授员外郎散骑常侍,五代徙居金华淳里乡居焉。后传九世讳子中者,举进士,授文华殿大学士,生二子,长友高,次子如松。友高生一子,讳文,字有章,行明三,宋时乡进士,晋太学上舍,生五子。见下干土窄人稠,又因胡金作乱而耻为元臣,于是携五子避世至武义白阳山下筑室居焉,吾邵氏之始祖也。”以上说,明三公是宋时的乡进士。然而,明三公生于元朝元统元年(1333),此时已是元代后期,因此不可能是宋时进士,应是元代的进士,因此明三公是在元末明初迁来武义白阳山的。明成化六年(1470)至五世,维三公分析居下邵,并兴建下邵宗祠,从此分成上邵、下邵两个村,而统称为邵宅。

  外来客姓到邵宅定居的原因很多,多数情况是在民国时期,因邵宅田多家中较富,外地人到富户人家打长工、帮工、做手艺,也有招婿、投奔亲友、替人做儿子,也有“知青”支农后留居的等等。打长工或手艺人在解放后分到了田地、房屋,在邵宅成家立业,成了真正的邵宅人,至今许多姓氏已传到三至四代,少数的传到五代。《邵宅上邵宗谱·客姓行传录》、《邵宅下邵村志·下邵各姓列传》对诸姓的迁入有详细的记载。

  六里长堤

  提起白洋渡长堤,武义人无人不知。参天大树,浓阴蔽日,是年轻人和小学生游玩聚会野炊的好场所,也是武义江边生态非常好的一处地方。长堤的东部现又有人利用它的雅静环境办了农家乐餐厅,生意红火。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历史的真面目。这条六里防洪长堤凝聚了邵宅人祖先艰苦奋斗以及与大自然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是几百年来保护邵宅人生命财产的堤防。2000年修撰的《邵宅下邵村志》记载:“六里长堤是保护邵宅的防洪大堤,在明代建文年间(1399—1402),邵氏二始祖、行再一公创筑。位于白洋渡北岸,东从白阳山头的脚下开始,沿武义江至下邵村西侧的溪滩止。工程规模浩大,处在当时邵宅人丁稀少,财力底薄的情况下,仅靠自己的人力、物力,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可想而知祖先的雄心和决心。我们的祖先深深懂得,邵宅处在武义江边,地势低而平坦,经常洪水泛滥成灾,必须修筑大堤防御洪水,保护邵宅数千亩农田。……祖先给我们后代留下的不仅是防洪大堤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创业精神。民国九年(1920)防洪堤被洪水冲毁九段,邵宅一年被洪水淹没六次。上下两祠为修复长堤,从宗祠筹款,每祠投资银元一千块,两祠共投资二千块。另从每一百把田收取银元二块。连续修复十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才修复完毕。为保护防洪大堤,上下两祠共同订立族规:不准任何人在大堤两侧拿一草一木,就是干柴干树叶也不准拾,违者按族规严格处置;规定每年正月十五日前,每丁必须出义务工三日,为大堤加固,由宗祠统一组织并负责供应中饭一餐。”只因有邵宅人前赴后继的奉献、保护大堤(当地人称“大塍”),才使几百年来数千亩良田和村民的生命财产不遭受损失。

  武义最早的革命老区村

  武义是浙江省革命老根据地县,上邵和下邵是武义县最早的革命老根据地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上邵村,建立了全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是中共武义县委第一任书记邵李清的老家。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和武装斗争,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上邵和下邵村1986年7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被命名为老根据地村。

  1926年8月,在县城头巷李守初家成立了中共武义县支部,推举李守初为支部书记,邵李清为组织委员。党员分工深入城乡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发展新党员,壮大党组织。1926年9月,首先在上邵村建立全县农村第一个中共支部——邵宅支部。邵李清兼任支部书记。随后发展了邵炳麟、邵炳荣、邵南勋、邵金才、邵昌妹、邵真容、邵方荣、邵维君、邵德良、邵东海、邵德长等人入党。1927年11月,邵宅党支部书记改由邵炳麟担任。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县城一夜之间乌云滚滚,党组织一面安排部分领导隐蔽他乡,一方面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11月中旬省委派徐英回县恢复党的活动。徐英在下王宅召开会议,正式组建武义县委,推选邵李清任县委书记。至年底全县已建立东、南、西、北四个区委和67个党支部,领导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和武装斗争。

  早在1926年8月,邵李清根据党中央有关农民运动的指示精神,在自己家乡发动贫苦农民在上邵祠堂召开会议,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邵宅农民协会。全村除几户地主富农外,其余全部参加农民协会,并推选邵李清、邵炳麟为农协主任。农会积极开展“二五”减租和反霸斗争,没收祠堂、庙会的土地100多亩,分配给60多户无地或缺地的农民耕种。同时还把祠堂中粮仓豪绅保管的四五百担积谷,根据困难程度借给农协会员度荒。原来每逢清明、冬至、过年祭祖都由地主豪绅把持,而把妇女和贫苦农民排除在外,原来由宗族长按权势排辈就餐的封建规矩一并被农民协会废除。1927年实行第一次男女老少祭祖宗,人人食“清明”的新制度,提倡男女平等,禁止裹小脚。经过这些活动,农民协会的威信树立起来了,一切权力归农会,村民有事找农会解决。

  1930年1月,县委书记邵李清根据中央六届二中全会精神,组建红军队伍。3月在金武交界的大公山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浙武红军游击队”,建立总指挥部,由徐金才任总指挥,邵李清任党代表兼副总指挥,队伍迅速壮大到3000多人。红军游击队建立后,开展多次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8月26日在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第一版的显要位置作了报道:“武义农民游击队自本年2月组建以来,跟着目前全国革命浪潮之日益发展……,现在该县已在武装农民包围中,该县游击队派代表与东方军委接洽转变为红军……。”

  邵李清十分重视红军纪律,亲自制定颁布四条纪律:1.服从领导听指挥,不准闹独立。2.不准乱拿老百姓的东西。3.不准调戏妇女。4.不准私自向地主豪绅派款私分。违者轻则打屁股,重则枪毙。本村五谷神庙是红军存放银元、物资的库房。由于上邵保护力量强,该地隐蔽条件优越,东靠村庄,西有防洪大堤,庙南有棵古樟树,北有一棵柏树,爬到树上放哨观察敌情是绝好位置。每次收缴银元入库都存放五谷神庙里,堆成满稻闸,谁也不拿1元钱。邵李清家除了妻子陈春凤还有两个幼小的儿女,家中被国民党保卫团多次抄家,一贫如洗,红军战士要邵李清拿几块银元,但邵李清婉言谢绝说:“红军的银元是公款,一块也不能拿去。”

  1930年3月自红军队伍组建以来,国民党从未停止过对红军队伍的镇压围剿,虽然红军战士充分利用大公山善于防守的地形,多次主动出击打击敌人,取得重大胜利,但是要能长期坚守必定要有一定的财力和物质保证。到下半年时,红军不少指挥员牺牲,红军队伍损失惨重,1930年邵宅牺牲的红军战士就有13人,他们是邵樟云、邵方荣、邵汉昌、邵李清、邵顺昌、邵顺月、邵东海、邵树棠、邵风鸣、徐昌妹、邵德宜、邵李荣、邵志耀。

  邵李清两次赴沪买枪

  一般人只知道邵李清因赴沪买枪失败牺牲的历史,但也有成功的一次。1995年《武义文史资料》第四辑曾有徐斗斋撰的《邵李清二次赴沪买枪纪实》,该文详细记录了邵李清两次赴沪买枪的经过。1927年11月,邵李清受命中共武义县委书记之后,为了扩大组织,建立武装,打击敌人,1930年1月,在邵宅乡大公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浙武游击队”。当时红军武器甚劣,仅有一些鸟枪和11门太平天国时期留下的土大炮和大刀等。面对凶残的敌人,光凭拳头和勇气是不足以对付的。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总指挥部筹集部分购买枪支的资金,决定由邵李清负责赴上海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到上海路途远,国民党控制和盘查十分严密,如何将枪支运回武义?邵李清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突然想到来个“哭丧计”。交组织讨论决定后慎重地筛选了两名智勇双全的妇女,一个是白阳村的徐宝花(徐李富的侄女),另一个是内白村的李花球,协助邵李清赴上海购买枪支。6月的一天,邵李清带上有武功的警卫员周培庆和两名妇女一同到了上海,接上关系后,从英租界印度巡警处购得短枪24支。为了安全,把枪支装在事先备好的一具崭新的红漆棺材里,“尸体”就安放在搭着地垫篷的竹筏上,从上海苏州河下埠至杭州后,溯钱塘江逆流而上。“守尸”的是二位披麻戴孝的“贤妻孝女”,一位头盖大毡帽,衣衫褴褛,手执短烟筒的汉子,俨然是死者的亲属在“护灵”。船夫不时挥动着撑竿,警惕地观察着四方。每当靠近埠头或遇上陌生人时,“贤妻孝女”就放声痛哭。“苦命人呀!你为啥这样苦命,死得这么早啊!”凄凄切切的啼哭声掩盖了红棺内的真相。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竹筏绕过富春江,经七里垄,由兰溪江转向武义江,终于平安到达叶长埠码头,于深夜将枪支运到大公山红军总指挥部。

  有了这批武器,红军士气大振,增强了战斗力。为了进一步壮大红军力量,总指挥部决定由邵李清同志再次赴沪购买枪支。可是邵李清小学时的同桌同学杨剑秋被反动派收买,当了奸细。1930年9月,邵李清再次赴沪的前一天,奸细杨剑秋将情报送给了反动政府,密探早已在上海“恭候”。当邵李清风尘仆仆地抵达上海不久,枪支尚未购买,就被反动派逮捕。反动派如获至宝,奖给杨剑秋一千大洋,并立即将邵李清押回武义处决。当押到兰溪时,反动派考虑到武义红军势力强大,唯恐途中被劫走,于是改变了原定方案,提前在兰溪异地执行。

  10月1日上午,国民党警军告诉邵李清:“明天是你的归期,要向家里人说的话可写信代转。”邵李清早已有思想准备,把生死置之度外,拿起笔一口气写下给妻子的信:

  春风吾妻:我死之后,你不要过悲,保重身体,汝年不甚大,且勿拘缩(束),任汝另配,一则衣食有靠;二则免得终身寂寞。我的尸体在兰溪,汝若可能,前来领取,如有困难亦可不必,半生夫妇,今虽中断,革命事业,决不灰心。人虽死,精神不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汝静心以待,必有光明之日,且勿我死而伤心。专此遗言。

  祝你身体健康!小孩平安。

  汝夫邵李清绝笔

  1930年农历8月11日于兰溪东门

  10月2日凌晨,年仅29岁、坚强不屈的勇士邵李清同志壮烈就义,临刑前高呼“共产党万岁”,声彻天际。

  陈春风(1902—1992),1923年与邵李清结婚,在邵李清的影响下,投身革命,无偿接待革命同志,送信、放哨,组织妇女参加减息和反霸斗争。在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敌人抓不到邵李清,就将陈春风抓来严刑拷打。腊月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敌人脱掉陈春风的衣服,将她按跪在雪地上,用柴片往死处打,结果陈春风的腰骨被打断。但她坚贞不屈,不畏强暴,只说“不知道”,从不暴露党的任何秘密,敌人毫无收获。但陈春风从此无法在家乡生存,就带着两个女儿逃往松阳、宣平等地,风餐露宿,最后住在山洞里,吃的是野菜,过着非人的生活。邵李清牺牲后,陈春风带着女儿回到家乡,处境极为艰难,一则家贫如洗;二则骂声阵阵,顿时“土匪婆”就成了她的代称。但她牢记邵李清嘱咐,“汝静心以待,必有光明之日。”当时千家驹的母亲资助她一头母猪和家俱,并将其大女儿丽华带往北京千家驹家抚养;其二女儿星华由顾舍宝带武义城里抚养。在亲友的帮助下,她不畏艰辛,度过难关,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解放了,昔日的“土匪婆”变成了国家的主人,成了光荣的革命烈士遗属。六十年代她被选为乡、县人民代表,县人民陪审员,上邵村妇女主任等。她工作认真,兢兢业业,成绩显著,多次受到县委、县府表彰,并荣获“拥军模范”和“工作模范”荣誉称号。

  记载历史文化的古建筑

  邵宅建村早,虽经人罹兵燹,尚存部分古建筑,特点是遗存的明代建筑较多,这些建筑用材硕大,高大雄伟。几幢清代早期建筑也是做工考究,小巧玲珑,具有文物保护价值。

  上邵村

  旧厅: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邵氏七世祖文容公所建。建造时由妻子“五通娘”主持,可惜地面未做好,“五通娘”就去世了,至今地面仍是高低不平块石泥地。坐北朝南,原为二进二院。现存前厅及两侧部分厢房。前厅面宽三间,进深九檩,明间前后双步用四柱(柱直径达70厘米),次间分心用五柱。柱头卷杀,檩间施鸱鱼形单步梁,檩两端托以雕花替木和丁头拱。明间前檐檩呈月梁状,次间前、后檐阑额上置一斗六升斗拱各两攒。礩形柱础(最大直径达110厘米),明间础下垫古镜,悬山顶。属武义县文物保护点。

  邵氏宗祠:据邵氏宗谱记载:“邵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初年(1403),位于东六庄,为邵氏五世祖维一、维二、维三公所建。三进二井两厢,占地面积890平方米。”我们认为这个建祠的时间不确切,原因是:(1)永乐年间我国还不允许民间建宗祠,但可建家庙,及到嘉靖年间(1522—1566)时,皇上才下圣旨民间可建宗祠。(2)五世时家族人丁尚不旺,财力、物力较单薄,要建成890平方米的宗祠不现实。永乐年时可能建造了规模较小的家庙,经历一百多年后的嘉靖年间,人力、财力都具备了条件,才建成今日规模的宗祠。为此,建祠时间应是嘉靖年间(1522—1566)比较妥当。邵氏宗祠坐北朝南,祠堂大门两侧设抱鼓石一对。一进为门厅,面宽三间,进深五檩,明间四架梁对前单步用四柱,次间分心用五柱,方砖墁地。二进为中厅享堂,面宽三间,进深九檩,明间前后双步用四柱,次间分心用五柱。明间施月梁,蝴蝶木固定檩条,檩下施花拱,丁头拱,后檐明、次间施屏风六扇,礩形柱础,方砖墁地。三进为后厅,面宽五间,进深七檩,明次间前后单步用四柱,梢间分心用五柱,檩下施替木、丁头拱,后檐明次间供奉祖先牌位。鼓形柱础,三合土斜方格地面。一进二进两侧厢房七间,后进厢房面宽三间。前院地面石板铺设,后院卵石墁地。五花三墙,硬山两坡顶。1998年武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擂鼓厅:原为二进一井,天井中建戏台,左右厢房,现已被拆除。擂鼓厅供看戏人观看演出用,明代早期建筑。据说该厅原建在寺树堂,是座庙宇,被后人搬迁到此。三开间,面宽13米,进深6.10米,七檩三柱,挑檐檩下用斜撑,梁架侧样为三步梁对单步梁,山面为前檐抬梁后檐穿斗,用四柱。柱头卷杀明显,柱子向内微倾,是侧脚的做法,柱础礩形。月梁断面瘦高,保持了早期梁制的风格,两端刻有眉月状龙须纹,梁两端下丁头拱撑托。斗拱,拱瓣规整,砍杀有力,有别于清代建筑。建筑风格简朴,不作任何雕饰,虽体量不大,对研究明代早期建筑具有较高价值。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下厅:建于清代早期,为村中房派举办红白喜事的公用场所。坐北朝南,二进二院,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一进厅堂用于喜事,二进灵堂则为办丧事之用。一进厅堂,面宽三间,进深七檩,明间前后单步用四柱。施月梁,次间分心用五柱;檩下施蝉肚形替木和丁头拱,鼓形柱础。二进为灵堂,三合院,二层结构。面宽三间,进深五檩四柱。两侧厢房各一。礩形柱础。天井卵石墁地。功能独特,造作讲究,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前厅:邵李清烈士故居。建于明代,家谱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前厅系邵氏第八世荣字公的小儿子周义建造。周义年长后,眼见兄长忙着建造后厅,他整天在工地上闲转观望,哥哥讨厌地说:“你又造不起诺大的厅,要能造厅,前面这块地基就让你造。”他高兴地跑到梅岗头村,向岳父诉说造厅之事,得到岳父的大力资助,将造厅所需要的所有木料从山上砍伐下来,利用麻阳港水路,运至白洋渡下埠头上岸,并建好现存的前厅。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占地926平方米。一进门厅,面宽三间,二进面宽五间二弄,明间进深七檩四柱,施月梁,次间分心用五柱。用材粗大。三进堂楼,楼上厅,面宽五间二弄,进深五檩五柱,两侧厢房二层七间,五檩三柱,前檐廊。原有附屋,已倒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有明代建造的水井,至今村民仍在使用;明代建筑有邹福连民居等,清早期建筑有隔墙厅、大份厅。清代建筑有后新屋民居和前新屋民居等。1942年被日寇拆毁的明代建筑有九间堂楼。

  下邵村:下邵村与上邵村一样,建村早,遗存古建筑较多,但由于战乱被日寇拆毁以及近些年来不注意保护,损毁较多。仅邵氏宗祠九十年代得到抢修后,保存完好。

  邵氏宗祠:明代建筑,占地面积890平方米,自1950年6月建立邵宅乡人民政府开始,邵氏宗祠就是人民政府的办公场所直到七十年代末。1980年出租用于办酒厂。1996年邵氏裔孙筹资进行修理,并恢复祭祖活动。2000年修订的《邵宅下邵村志》中记载:“起敬堂是下邵邵氏宗祠,坐落在下邵村镇前路西。邵宅五世祖行维三公创建。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至今已有五百三十年历史。”如同上邵村建宗祠时间一样,下邵村建宗祠时间也不够确切。原因一,五世祖维三公是刚从上邵迁居下邵的始迁祖,怎么有能力建890平方米的宗祠呢?维三公生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到建祠成化六年(1470)才52岁;迁建下邵时间肯定不长,建造诺大宗祠条件不够。原因二,成化六年(1470)民间不准建宗祠,可以建家庙。维三公刚迁建,需要一个场所立牌位祭祖,建个规模较小的家庙,祭祀祖宗是可能的。宗谱中《修邵宅下邵宗祠记》中记载:“在建祠九十六年后,不幸受地虎(白蚁)之患,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修葺。”嘉靖年间朝庭允许百姓建宗祠。迁建下邵已近百年,人力、物力、财力各项条件具备,趁大修家庙之时,扩大其规模合情合理。所以真实的建祠时间应该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邵氏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二院,占地面积890平方米,各进地面依次提高。祠前有旗杆石一对。一进为门厅,宽三间,进深五檩,前檐设屏门四扇,后檐设戏台为歇山顶,正脊饰吻兽,八角藻井彩绘,牛腿托挑檐檩,方形石柱抹角,下垫斗状束腰柱础。二进为享堂五间,进深九檩,明、次间前后双步用四柱,梢间分心用五柱。檩间施鸱鱼单步梁,檩下托以替木、丁头拱和重拱。明、次、梢间后檐各施排门六扇。后进为寝殿五间,进深五檩,明、次间四架梁对后单步用三柱,前檐牛腿托挑檐檩,梢间分心用五柱。两侧厢房八间,进深五檩,后院厢房四架梁对后单步用三柱。门厅地面为方砖墁地,其余斜方格三合土。天井地面铺石板,柱础有鼓形、礩形两种,五花山墙、硬山两坡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堂厅: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三进二院,占地面积1058平方米,二进和三进之间在天井中用院墙作分隔。一进为门房,宽三间二弄,进深七檩五柱,下檐用牛腿承托,明间底层为过道。二进为上厅三间,进深七檩,明间前后单步用四柱,次间分心用五柱。鼓形柱础,明间础下垫古镜。三进为正屋五间二弄,进深七檩五柱。两侧厢房各七间一弄,进深五檩五柱。门房、正屋和两厢面向天井一侧均在底层设前檐廊,后进厢房前檐施牛腿承托挑台,施花格护栏。院墙檐下设椽头砖两排,仿木墨绘四柱三间式,及花草等壁画。天井石板铺设,五花三墙,硬山两坡顶。

  五房厅:由邵氏五房裔孙建,故名五房厅,是本房世孙祭祖及喜庆办宴席之所,明代建筑。坐北朝南,四合院,平面呈倒“凸”形,占地面积512平方米。一进为门厅,面宽三间,进深五檩三柱,明间四架梁对前单步,次间分心用五柱,檩下施蝉肚形替木和丁头拱,前檐施象鼻花拱,后檐阑额置“工”形替木,明间前檐檩底浮雕暗八仙,后檐施屏门四扇;礩形柱础,明间础下垫古镜。厢房面宽四间一弄,二层,进深六檩,檩前二后三用五柱,底层前檐廊,二层后檐设走马廊。鼓形柱础。天井卵石墁地,石板镶边。明代特征明显,造作精良,选材考究,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另有明代建筑九间头民居,清代建筑安乐遗徽堂、邵康林民居、七间厅、花堂、邵鼎荣民居、九间堂楼等;民国建筑有邵连跃民居等等。这些建筑时代特征明显,选材考究,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1942年被日寇拆毁的明代建筑有纯武堂、邵氏长房厅、四维堂、邵氏四房厅。面宽均为三间,用材粗大,建筑宏伟,用于本房祭祖、婚丧嫁娶办宴席之地。好喜堂,清代建筑,三进二院,用材考究,雕刻精美,建筑雄伟,有武义出东门最好最大建筑之美称。1942年被日寇将柱和梁等大料拆走而毁。 

  作者: 涂志刚 古梁 初审:张莹,终审:周子恒 编辑: 何凌云
  企业信息
 
  每日推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全力推进民政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县城市建设暨“三城同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专题】反诈骗宣传
· 全市“争先创优”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 学习再深化 责任再压实 实践再创新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县委常委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交出武义高分答卷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 探索融合发展的“联盟机制”选出服务群众的“小村总理”
· 扛起使命担当 致力推动“重要窗口”建设
· 市委改革办来武开展调研座谈
·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热门图片
 
   
  羊角蜜清甜上市  
   
  农业绿色防控显成效  
 
 
   
  满园尽是丰收景  
   
  学游泳 防溺水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武义县摄影家协会“华数...  
 
     
广告服务 | 网站简介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信息合作 | 联系我们 |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