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一排排别墅整齐屹立,这些往日只能在城市中见到的场景,如今正在我县广大农村上演。拆除老旧破损的危房,建设坚固崭新的楼房,近年来,我县将农村旧房改造工作作为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倡导现代生活理念的有力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黄长岗:整体搬迁下山来
“以前住在山上,靠背毛竹、做竹扫帚,一年到头忙活,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我和丈夫在新村附近的工厂打工,每月都有5000元的收入。”黄长岗村的张富女今年54岁,从高山搬迁下山后,她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泉溪镇黄长岗村坐落于武义县与缙云县交界,海拔900多米的半山腰上,全村共有农户49户,总人口138人。由于处在深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村民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粮食、肥料、农药等生产生活资料要从十里外的瑶村翻山越岭挑上山,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
“以前到泉溪镇办点事,要走三十多里路,很不方便,去县城那就更远了。”村支书王元武告诉笔者,村民因此迫切想要下山。
2011年,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民们自筹资金170万元,用于前期土地征用、新村农户地基及基础设施建设。新村搬迁至官田村附近。
2013年9月老村进行复垦,村集体出资为12户低保户安排住房,家家户户开始在新村建新房。新房都是占地面积96平方米,一共有两种结构,一种是三层半的复式结构住房,一种是四层半的幢房。
王元武介绍说,以前只有个别村民为了方便孩子上学而外出打工,其余基本都在家务农,现在全村已经有30多人在新村附近的工厂打工,预计今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会大幅提高。
41岁的邹会正也是黄长岗的村民,这些天正忙着造新房,预计7、8月份可以结顶。他说,以前因为上学不方便,孩子只能跟着自己,自己去哪里打工,孩子就去哪里上学。新房造好以后,孩子就能安安心心在家上学,自己也能安安心心地外出赚钱养家。
“等到全村房子都差不多结顶以后,我们黄长岗村将是另一番景象。”王元武憧憬着黄长岗村美丽的未来……
石牛山:告别达摩克利斯之剑
跟黄长岗一样,石牛山也是整村搬迁下山的,但搬迁的原因不一样,石牛山村处在地质灾害点,村民头上像悬着一把随时可能伤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多年来,村民一直盼望着能告别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
石牛山村85户、225个人口,由于地处高山上,村民处出很不方便,特别是小孩子上学问题,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被确定为地质灾害点后,村民们每天提心吊胆,要求整村搬迁的愿望十分迫切。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选择上松线柳城边上安置石牛山村,实施全村下山搬迁。笔者日前在石牛山新村看到,一幢幢新楼已在柳城拔地而起,告别了山上生活的石牛山人显得神采飞扬。
柳城畲族镇党委委员范福寿告诉笔者,石牛山新村完成建设后,必须拆除山上旧房屋面积10000多平方米,并进行复垦。从3月份起,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开始自拆,拆除任务已基本完成。
王山头:旧村改造换新颜
王山头村地处泉溪镇,位于该镇的西南侧。村庄东临桐琴镇,南连刘宅村,西接官田村,北靠永武二线,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
在王山头村区域内,有大大小小40多家企业。王山头本村有518户、1238个人口,而租住在本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却超过了4000多人。“王山头小学,户籍在本地的学生只有一个,其他全部都是外地的。”王山头村委会主任朱起亮告诉笔者。
由于外地人口集聚,本地村民除了在附近工厂打工的收入外,出租房屋的收入也有不少。据不完全统计,全村靠出租房屋或店面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有20户以上。
因为外来务工人员集聚,村里显得较为拥挤,存在不少乱搭乱建现象,影响了村容村貌。据朱起亮介绍,去年村里开始启动旧村改造工作。第一批安排115户农户建造新房,今年又安排了100户,加上原来就有不少村民已经建过新房,预计明年再安排一批,就可以完成旧村改造工作。新建的房屋统一为徽派风格建筑,远远看去整齐划一,十分醒目。
除了乱搭乱建,村里还存在着较大的治安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组织村民建立联防中队,目前有38位村民义务参加,每晚进行巡逻,村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由于村集体经济较好,除了国家的补助,村里还另外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工资”,其中60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到80元、70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到100元,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到120元。“旧村改造首先要消除老年人的顾虑。”朱起亮告诉笔者,村里规划新建三层楼高的村敬老院,安排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居住,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王山头村村庄建设规划当中,已经清晰规划出,到2020年村庄将建成工业、商业、居住、农业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块。“我们的目标就是将王山头建设成为生产发展、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美丽新农村。”朱起亮说。
胡处:高楼大厦平地起
胡处村位于熟溪街道,坐落于县城东南面,现有住户159户、309人,其中非本村户籍常住人口11户、42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84亩,山林面积310亩,因工业开发的需要,被征用土地面积255亩(其中耕地100亩),现剩余耕地84亩,人均0.33亩。201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8.3万元,村民以到企业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胡处村周边原是县城老工业区,有一批县重点规模企业,主要有三美化工、金东化工公司、正达金属制品公司等。由于老工业区没有合理规划,村庄与工业企业距离近,经常发生村民与周边企业的纠纷。加之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村民要求搬迁改造,改善人居环境的愿望非常迫切。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由八九十年代的4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5平方公里。像下王宅、鸣阳等村已无本村集体土地安排农民建房,解决城中村、城郊村农民建房难的呼声已有多年。县国土、建设等部门通过广泛调研,认为建设农民公寓住宅小区进行集中安置,或许是破解城中村农民建房难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胡处村便是我县公寓式安置农民住房的试点。
预计不久的将来,武义三江口旁18层高的农民公寓大楼将平地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