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水是生态之要、生命之源,但是利用不当也会成为人类生存的重大威胁。数千年前《圣经》就载有洪水灭世。虽然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昌明,人们通过修建水库大坝、地下管网、气象预测等手段,逐步使这一自然资源“为我所用”。然而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也使水的野性再度恣肆,使沿海地区洪涝灾害频发。
20世纪发生在我国的三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再次告诫人们“洪水猛于虎”;2013年10月,“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引发余姚等地严重洪涝灾害。我们在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治水的历史必要性,通过提升城市抗洪防涝能力,真正变“水患”为“水利”。
防洪水,要未雨绸缪,警钟长鸣,打算做在先、工作做在前。治水项目是我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要集中启动、加快实施一批防洪蓄洪工程,推进石硖水库、武义江堤防等工程建设,逐步建成“上蓄、中防、下排”的防洪体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重点做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防患未然,确保洪水来时抗得住、拦得稳。切实推进“见缝插绿”行动,开展植树造林,护水、植绿相得益,保持水土,预防山洪灾害。
19世纪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由于地理气候因素,我省降水时空不均,每到多雨季节,水多成灾不止一次令城市陷入“汪洋”之中。城市内涝,一次次拷问着我们“城市的良心”。与大城市地面上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相对比,城市的地下管网设施建设略显滞后,一些城市排水系统早已脆弱不堪。解决城市排涝难,强库固堤之外,必须加快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清疏给排水通道,增加城市内涝应急强排(机排)能力,着力消除易淹易涝片区。要加强治水工程和项目质量监管,做到有据可依,有责可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要科学规划先行,使地下管网铺设与城市规划相一致,防止经常“开膛破肚”、反复拆建,确保城市排涝水系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