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新闻网讯 昔日垃圾遍布的河流,如今碧波荡漾;昔日车辆乱停乱放的道路,如今停车位整齐划一、宽敞洁净……生活在武川大地上的人们,时刻见证着它的变化。2014年,我县铁腕推进“五水共治”、“ 三改一拆”工作,有序开展城乡建设,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查,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一幅美丽城乡新蓝图勾勒在眼前。
重拳治水见成效
徒步白鹭溪,溪水清澈,常有白鹭停栖在溪畔绿树上。“经过整治,溪水浑浊、气味刺鼻的白鹭溪消失了,村民们又开始喜欢它了。”履坦镇璇溪村党支部书记周武彩告诉记者。去年,我县消灭白鹭溪及其支流下畈水沟两条黑臭河,打响全县最差河流攻坚战。
以“一年灭黑臭,二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为目标,我县严格落实“河长制”,实施“一河一策”整治方案,以治理黑臭河为突破口,不断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清三河”、“六千”保洁等行动,发动全民参与治水,共清理河道、沟渠593条(段)、长度1170公里,清理垃圾2.6万吨;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累计关停拆除养殖场2900多家,完成治理提升近240家;督查整治中,立案查处企业180多家,停产整治150多家,取缔非法加工点50多家;全县430个“五水共治”项目,开工420个、完工322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35.6%。经过一年奋战,全县29条干支流,有26条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大部分在II类,地表水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75%。
拆改之间生新机
在五一塘、东皋村等地,路边的违法建筑、违章搭棚拆除后,交通拥堵“顽疾”得到了有效缓解;在各入城口,拆违后进行复绿建景,“城市之疤”变成了“城市之花”;在大田乡宏阁村,生态养殖场取代了恶臭难闻、污水乱排的原养殖厂。而这些只是去年我县开展“三改一拆”、创建“无违建县”的几个缩影。
2014年,我县在柳城畲族镇、白姆乡开展“无违建乡镇(街道)”创建试点后,全县铺开了创建工作。按照农村“一户一档”、城市“一幢一档”的要求,分片包干,进村入户摸清底,以开展村集体违建拆除、城区重点违建拆除、国省县道环境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八大行动为着力点,强势推进拆违工作。同时,大力推进旧住宅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将拆出的空间优先用于民生项目、拆改齐下还绿于民、拆垦并进还好环境于民。据统计,2013年、2014年共拆除土地面积221.38万平方米,已完成复垦126.97万平方米,绿化2.85万平方米,规划利用72.6万平方米,综合利用率为91.45%。
城乡建设展新貌
在熟溪滨水绿带景观工程建设现场,造型独特的虹桥、初露形态的绿带长廊,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在城西区块,随着房屋征收工作的推进,一栋栋危旧房被拆除,城区新貌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引起广大市民遐想;县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义武公路(武义段)等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不断推进我县城乡建设,塑造城乡新貌。
围绕“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美丽县城”的主题,2014年我县重点加强城市管理,全面深化市容市貌整治,清除城区主要道路“牛皮癣”,对城东路占道经营进行专项整治,整治城区户外广告约700宗。在公共基础建设方面,投资50多万元进行光缆整改,投入20多万元修复被挖管道光缆和整改窨井隐患,各项城市建设迁改类投入77万元,乡镇及景区等杆路建设投入8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