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俞源乡俞源村看到,村民俞阿姨忙完厨房的活,一手将黄瓜皮扔进了绿色垃圾桶,一手将塑料袋放进了灰色垃圾桶。自推行垃圾分类以来,村里的道路、河道变干净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显著提高,乱丢垃圾的坏习惯正在慢慢改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日益增多。传统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中,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露天堆放,有的甚至被堆放于河道两旁,形成了“垃圾围村”、“围河”的现象。露天堆放的生活垃圾被雨水冲淋,污水横流, 垃圾中含有的有毒物质以及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被雨水冲刷后,混合流入农村居民的地表饮用水源,对农村居民饮用水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垃圾分类工作的成功与否对农村的生活、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都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黄金”。在农村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关键是从家庭开始,注重源头管理。按照农民日常生活习惯,以“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为标准,将垃圾分为两类,农民对这种两分法容易接受,且简单易操作,每家每户基本都能够做到。按照设计,果皮、菜叶等“可腐烂垃圾”收集后,经过太阳能垃圾降解房“变身”化肥,既可以让垃圾就地堆肥、就近还田,减少化肥过度使用带来的土地板结,提升土地肥力,还可以节省大量运输、处理费用,综合效益、环境效益巨大; “不可腐烂垃圾”根据“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模式,将垃圾进行统一处理,纸板、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进行资源回收。这样一来垃圾数量减少了,农户的卫生意识提高了,垃圾不出门、不落地了,村庄的长效保洁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了。
垃圾是由千家万户产生的,垃圾分类工作能否取得成效最终还得从每家每户的厨房开始。如果该分类的垃圾不分类,那么再多的措施、再好的配套设备也是无济于事。居民没有树立起垃圾分类意识,放再多的垃圾桶最后也都只是垃圾桶,不会将垃圾变成“黄金”。因此,广大农户要每天花一些时间、一些精力将垃圾分类,改掉一些旧习惯。垃圾分类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美好的梦想,而是在于人人都要行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