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美红
近日,我回到家乡,发现村子里的建设越来越好,村间小道干净整洁,屋前屋后鲜花锦簇,老年人生活其乐融融,不再为一日三餐操心了。让我这个从小在这个乡村长大而今在外打拼的“城市新人”也羡慕起村子里的老人生活了。
我的家乡泽村,一个离县城30多公里远的村庄,一条省道公路在村边径直而过,每天车来车往达6000辆以上。这里原先是乡政府所在地,驻乡机构有乡政府、卫生院、信用社、供销社、学校有小学、初中部。撤乡并镇后,仅剩一座小学和社区医疗服务站两个单位。调整村庄结构后,泽村辖区包括章弄源、下蒋、后溪、塘头、潘家洋共6个自然村,全村人口1500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420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为28%,90岁以上有15人。长寿老人越来越多,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所有老年人的梦想和愿望。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很多年轻人在外面拼事业,家里就剩下了老人和孩子。老人成了空巢老人,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养老,是摆在家庭、村庄、社会面前的一大难题。
2019年春节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级农业经济师曾寅初回到家乡后溪探双亲,父亲是年近九旬的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会计,在村里有一定的威望。曾教授得知父母每天数趟往返于泽村、后溪之间,这使他深深为他们担忧起来:不方便是一个原因,两村相隔2里路,每天来来去去实在是麻烦;另一个最主要因素是不安全,期间还要穿过一条省道公路,不断疾驰的车子让老人心生怯意,不敢轻易横穿公路,给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原本对农业农村关注较多的曾寅初教授经过多次、多地的考察后提出,能不能在后溪增加一个照料中心,方式改成送餐到家门口。村支书阮扬得知这个建议后,认为老人分散在各个村庄,每天数次往返两村之间,横穿公路确实有危险因素,而且一部分老人瘫痪在床,每餐要靠别人帮忙打饭菜。假如换成有专人送饭上门,既极大地方便了老人,也让家人更放心,所担忧的隐患也都不存在了。
在与村委、老年协会的数次沟通协商后,最终村里决定,在不增加老人伙食费用的情况下,雇专人送餐上门;设立粮食蔬菜定点单位,保证每天供应新鲜食材;置办一批保温杯装饭菜,每人两套,专人专用;烧饭还是由原来一直在照料中心干了四年的叶敏明继续接着干。
经过多番筹措,今年3月1日,过完年后的村老人照料中心又重新起炉开灶。这一次照料方式的试点转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会得到老人和家人们的欢迎吗?所有开销的支出村子里能保证吗?带着这些疑问,我跟着送餐人员走访了附近几个村子。我到照料中心的时候是上午10点40分,烧饭阿姨叶敏明和送餐人员曾德跃正在给饭盒里装上饭菜。一大盆红烧肉,一大盆酒糟毛芋是中午的菜。每只饭盒都用红油漆写上了各自的姓名,饭盒一共三层,一层装饭,第二层装了酒糟毛芋,最上面装上红烧肉。曾德跃说,改成送饭上门后,就特意为每位老人多装点饭,情愿他们剩点下来,也不能让他们不够吃。曾德跃今年72岁,声音洪亮,红光满面,是老年协会的会长,有近20年的开拖拉机史,3月份照料中心转型后,曾德跃就贡献出自己家的电动三轮车每天都为村里的老人送餐。
二十只饭盒装好饭后,曾德跃老人急急忙忙骑车走了,他要先给章弄源、下蒋、后溪片的老人送餐上门,回来后第二趟再送塘头和潘家洋的饭菜,这样,能保证送到老人手里的饭菜依旧是热腾腾的。他的三轮车子在前面飞快地驶着,我开着车子跟在后边,因路况不熟悉,很快就失去了踪影。我在章弄源村转了一圈没找到他,只好先打道回中心等他回来。第二趟是送塘头和潘家洋两个村,为了不被甩下,我坐上了他的电动三轮车。行过仅容一辆三轮车通行的小桥,爬上一段有坡度的小巷,塘头今天送两份中餐。87岁的王昌兰和叶新仁已经等在门口了。王昌兰老人家有四个女儿,去年中风后留下了后遗症,只能拄着助行器在家和门口走走。未生病之前,每天走路到老年中心吃饭,自从中风后就无力行走,三餐由女儿照顾烧饭,可是女儿也有活要干,有时候难免顾头不顾尾,三餐不准时。知道村老年照料中心送餐上门后,女儿们松了一口气,连忙给老人报名交钱,连声说:“费用没有增加,又能送饭上门,这下我妈每餐可以吃到热腾腾的饭菜了,我们在外干活也放心多了。”
离开塘头,三轮车拐向潘家洋。潘家洋是离泽村最远的一个自然村,原先也有自己的村办老年食堂,行政村规划调整后,食堂停办了,老人们嫌到泽村吃饭太远,就只能回家自己起火烧饭了。听说今年老人照料中心开始送餐上门,老人们纷纷来报了名。三轮车突突使上一段陡峭的小巷,来到一块宽阔的晒谷场,七八个老人们已经坐在邹子娥老人家门口等着了。看到老曾的送餐车子过来,他们都高兴地围了过来。见我在拍照,他们热情地招呼着老伙伴,并且问还有几个没来领餐,要不要叫过来一起拍照?84岁的赖元标告诉我,三个儿子在外地开店的开店、种茶叶的种茶叶,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干。两年前老伴走了以后,一个人过得很苦,老伴在时,都是他烧饭给老伴吃,所以,对食物的要求也高。现在这老年中心的饭菜烧得不错,味道好。空闲时大家一起坐着聊聊天,饭菜有人送上门,感觉生活又开心起来了。
看着这些幸福的老人,我想到了去世多年,没有享过一天福的爷爷奶奶。他们住在一个叫坞春的高山上,讲的是少数民族的话,九山半水半分田,田还是靠天吃饭的漏水田。口粮不够,奶奶把番薯刨丝晒成干充当口粮,一半白米一半番薯丝混着烧饭,奶奶让爷爷吃白米饭,她自己吃番薯丝饭,即使这样,也只能吃个半饱。这种番薯丝饭我小时候也吃到过,晒干的番薯丝口感粗糙,没有一丝甜味,相反隐隐还有一股烂番薯的味道,非常难吃。即使这样,爷爷奶奶仍然只能吃个半饱。只是可惜他们没有等到现在这好日子的到来。
村支书阮扬说,居家养老是最适合养老的方式,村里尽最大可能地给老人照料中心提供支持,使老人养老无后顾之忧,家庭更和谐,生活更美好,享受社会主义改革带来的丰硕果实。
当你老了,仍有人记挂你的一日三餐,这是一种极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