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武义政府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   微博   手机  
首页 新闻 微聚合 专刊 专题 武川论坛 数字报 图片 人文武义 网闻联播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新专题 >> 2019专题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壮丽70年 辉煌70事

银幕变迁 岁月留声

——70年电影事业篇
2019年06月26日 08:49:19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武义武川华夏影院

  老式放映机

  播放露天电影

  老放映员

  《少林寺》剧照

  《漂亮的村事》剧照

  □ 记者 王国仙 通讯员 王东方

  说起当下社会的娱乐活动,看电影绝对能排前十。朋友聚会、情侣约会、亲子时光……看电影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从默片到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电影一直在改进和变革。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县电影事业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从404电影队,到电影公司,再到如今的影视公司遍地开花,开拓了新的天地。电影事业的发展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不断提高。

  露天电影里的老情怀

  建国前,武义并没有电影发行放映机构。民国24年(1935)11月12日,浙江省第七学区教育电影巡回放映队,在壶山镇溪滩上放映第一场电影。接着下农村放映。按计划应放映九场,因时遇大风雨,岭下汤、郭洞、泉溪三处未放成。又因汽油不足,遂减履坦一处,故农村只放五场。这就是武义城乡电影放映之开端。

  建国初期,省人民政府老区慰问团电影队和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九小队常来武义放映电影《白毛女》、《钢铁战土》、《抗美援朝第辑》等影片,放映地点在武义一中大操场和夏加畈等地。

  1955年3月,省属404电影队归属武义县管辖,从此,武义县有了第一个电影放映队。1956年1月,省属424电影放映队,落实在宣平县放映,并划归宣平县管理。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露天电影是他们抹不去的一道珍贵记忆,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一场露天电影了。每当扛着机器出现时,那些电影放映员总会瞬间成为众人的追逐对象,拥有着众多的“粉丝”。一听说村里要放电影了,大人们提早收了工,提前开饭,天还大亮小孩子们已早早地把长凳、竹椅摆在了晒谷场。柳城畲族镇的郑金明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武义的“放映人”。

  1972年2月,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一段时间的培训,郑金明告别已怀孕4个月的妻子从县供电局正式调入当时的柳城区广播电影站当放映员,与另外2名放映员一起负责我县南部的溪口、柳城、新塘、云华等7个乡镇(公社)100多个村的放映工作。他们这个电影队称之为浙江省“424”电影小队,也就是说他们这个电影小队是浙江省第424个电影队。主要的放映设备是一台老式胶片放映机、一块幕布,一台发电机、一个变压器、一个大喇叭以及一捆几十米长的电线。那个年代的设备是机械式的,所以电影就有几种放映机。一种是8.75毫米,一种是16毫米的,还有35毫米的。8.75毫米是指放映影片的宽度是8.75毫米,以此类推。

  我县地处山区,很多村子都坐落在山里,而南部山区更是大山绵延,村子往往在高山之上。当时交通不便,交通工具就是双脚。放映设备不是用独轮车运,就是靠双肩挑。远的村子如牛头山、新塘一带要走二三十里的山路。现在汽车从柳城到这些地方也还要差不多开半个小时,当时一走就是大半天,每个月几乎都要穿破一双解放鞋。当年的柳城城区到上黄村需走30里的山路,山路宽仅有半米,有的地方需扶着山岩走,左侧是只闻流水声不见水的山沟,为了安全人要尽量靠山的一侧走,一不小心就有摔到山沟里的危险。

  放映机、幕布,变压器、电线等设备加起来有300多斤,很多山高路陡的村子往往用不上独轮车,放映设备要分成3担挑。这个村放映完了,第二天就要另一个村派出村民来一起搬运。村民挑担子,放映人员在边上扶一把,一对一地盯着,一路小心防护。看到挑担子的村民要摔倒了,盯着的放映人员就马上扑过去,宁可设备压在人身上,也不让设备摔坏。这样的情况,郑金明每年都要碰上两三回。电影放完了,郑金明都要把设备擦拭一遍,小心翼翼地装进箱子里,晚上基本是睡当地的学校或祠堂,自带铺盖和设备睡在一起,也是为了防止设备被偷盗或破坏掉。

  “当时南部山区很多村民听不懂普通话,村民平常交流都讲畲族话。”郑金明一边放映一边还要拿着话筒用畲族话跟着电影的镜头进行“翻译”,放的次数多了,很多电影郑金明后来不用看镜头180度转身对着村民翻译,效果就好多了。很多时候郑金明还要回答边上的村民“坏蛋”还是“好人”以及“后来怎么样”的提问。

  那个年代,电影匮乏。每一场都吸引上千人前往观看,这些影片虽然已在村子里循环播放了多次,但观众们的兴致不减半分。每次下到村里开始撑开荧幕那一刻,村民们就一片轰动。“欢迎程度不比明星低。”《红楼梦》是郑金明放映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在当时的柳城小学操场连放了9场,每场都是观众云集。

  在郑金明放电影的一生中,让他感动的是那些热情而忠实的观众。每当电影队一到村里,就有村民围上来帮忙搬设备,不少村民还拿出家里最好的菜来招待。上黄村村民王建平说:“那时候无论派谁去帮着挑设备,谁都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同样一部电影,一个村电影放完了,很多村民还跟着到下一个村去看,这样连看三四场的村民比比皆是。有村民背着孩子,甚至用担子挑着小孩连赶10多里路去看,回家时已是深夜。

  电影公司的兴衰

  文革结束后,我县电影事业发展来到了繁荣时期。一直到80年代初,我县各个乡镇(公社)都成立了自己的电影队,一共有70多个,每场电影都是爆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1981年2月,位于壶山镇溪南解放桥头新电影院竣工,定名为武义电影院。这里,见证了我县电影事业的鼎盛时期。

  65岁的郑晓峰是我县电影公司改制前的最后一名副经理。他回忆:“当时的电影院一共有1114个座位,正常情况下一天播放三场电影,一个影片放一星期。电影票从八分一张卖到后面几块钱一张。放到好的片子的时候,每一场都是爆满。再加上当时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那会的放映员也是个非常受欢迎的职业。”

  说起电影名字,郑晓峰说:“当时我记得最受欢迎的片子非《少林寺》莫属了。”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上映。这部家喻户晓的武打片电影在县电影院上映后,受到了全县人民的强烈喜爱。“当时这电影票卖两三毛一张。从早上八点开始,就有人在电影院门口排队,一直要放到晚上十一二点结束,每一场都爆满。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多的时候一天有几万人看。”

  正因为《少林寺》的放映,使得1988年的观影人数达到了巅峰。也就是那一年,县电影公司被评为年度省级先进单位。

  到了90年代,一部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上映也曾轰动一时。“当时这电影赚了大家不少的眼泪,每场大家都是哭得稀里哗啦的。”郑晓峰回忆道。

  1996年,CCTV6电影频道在电视上开播,从此,电影院不再是看电影的唯一途径。随着电视的多姿多彩,电影院开始衰退,电影公司渐渐跌入低谷,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

  “随着电影频道的流行,我们电影公司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郑晓峰说,“到后面金华、永康等附近的城市开出了大型影院,我们电影公司就没落了。”

  2006年,电影公司改制,至此,电影放映员的时代结束了。

  从电影院到移动影院的变迁

  电影公司改制后,武义在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电影院,老百姓想看个电影,只能跑到隔壁县市看,一直到2013年1月,我县第一家私营电影院—武义武川华夏电影院开业。影城拥有6个3D豪华影厅,近900个座席,影厅均配备数字放映技术,并具备3D放映能力。武川华夏影院的建立,让电影迷们欢呼不已:“武义终于有了自己的电影院,以后想看个新上映的电影,就不用跑金华了。”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县陆续开出了五家私营电影院。

  电影公司改制后,郑晓峰又重回电影行业,开办了子高影城。“我这一辈子都跟电影打交道,离开电影公司后做什么都没激情,索性我就再继续干我的电影事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如今,电影院已经不是看电影的唯一途径。电脑、手机……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影迷们足不出户,只需要打开电脑的播放器,就能随时观看最新最热的电影;可以打开手机搜索,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爱的电影。电影不单单只存在在大银幕上,也可以在小屏幕中上演。

  影视产业崭露头角

  我县的电影发展历程中,影视产业的表现在近几年来崭露头角。从零突破,加速快跑,在这片风光秀美、人文历史深厚的土地上,一个个围绕武义人、武义情、武义事讲的故事被拍成了电视剧、电影,反响热烈。

  2016年12月14日,“舜熙”在武义县文化局办事窗口办理领取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也是武义首家民营影视制作公司。注册成立以来,“舜熙”在武义政府部门支持下已拍摄了多部影视作品,其中根据武义后陈村民主管理制度改革的真实事迹改编的《漂亮的村事》,由牛犇、奚美娟等老戏骨加盟,它讲述了一段农村政治生态变迁的历史,总投资1200万。主人公“漂亮”仗义直言,爱打抱不平,嫁到了陈家村之后得到了村民的爱戴和拥护,被选为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由此引发了一场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改革。高品质、主旋律促使该片成为了十九大期间的“爆款”电影,该片的上映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武义“后陈经验”的浪潮。

  2018年1月30日,院线电影《梭哈人生》首映仪式在武义华夏影城举行。《梭哈人生》是一部现实主义励志片,讲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由小乡村走入大都市追逐梦想的故事。电影从当下热点话题“漂族”切入,谭佑铭饰演的男主角“肖飞”在城市拼搏的过程中,经历爱人离去,事业低潮等挫败,依旧笑面人生,全片带给观众满满的正能量。

  如今,我县新注册的影视制作公司可谓遍地开花,浙江终极奥义影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公司法人王吴旷是从武义本土走出去的影视剧导演,从业十多年已拍摄多部电影电视热播剧。回武义投资注册影视公司,主要是看中家乡的自然人文风光、广阔的影视市场潜力。

  为推进影视产业发展,2016年下半年,武义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2月,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设立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和相关产业协会,并在县驻外招商组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积极效应。截至目前,已有“星韵”“舜熙”“国华”等34家文化影视公司在我县注册运营。

  目前一部以武义下山脱贫为背景的影片《山外》正在积极筹备中。电影以武义当地少数民族畲族为故事载体,展现畲族人民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这将也是中国首部畲族文化电影。

  此外,我县还开设了“宏辰影视班”,由武义职校与宏辰公司合作开办,是我县第一个正式的影视传媒教学班,为武义影视传媒业打造第一支正规军。影视班的成立,成为我县职业教育的一张新名片,一个新亮点,更是成为武义影视媒体行业的人才资源库。

  2018年8月,我县还挂牌了白洋街道界首村、璟园古民居博物馆、柳城畲族镇十里荷花-江下AAA级景区等首批12家影视基地。在此之前,已经有《锦衣卫外传》、《芸汐传》、《盗墓笔记2》等多个影视摄制剧组到我县取景拍摄。影视基地取景量和旅游热度迎来强劲增长,武义将成为越来越多影视剧故事发生的地方。

  晃眼间,70年过去了,黑白老电影变成了彩色,机械放映变为了数字放映,电影屏幕由小变大……时光在影片的循环播放中默默流逝。

  大事记

  1953年11月,省属404电影队落实在武义放映,该队次年隶属于金华地区管理。1955年3月,404电影放映队从地区划归武义县管理。

  1956年1月,省属424电影放映队,落实在宣平县放映,并划归宣平县管理。

  1957年1月,404电影放映队改名为武义县电影放映队,424电影放映队改名为宣平县电影放映队。

  1961年12月21日,成立武义县电影管理站,站址壶山镇花园殿巷。

  1972年12月7日,通过考核,向全县26名电影放映技术人员发放了浙江省放映员“合格证”。

  1976年,县文工团协助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俞源拍摄《连心坝》电影。

  1977年5月1日,武义人民大会堂改建为武义人民电影院,耗资3.2万元安装了松花江5501座机,开映典礼时放映故事片《大浪淘沙》。11月,县电影管理站在壶山镇溪南解放桥头动工兴建新电影院。1981年2月,新电影院竣工,定名为武义电影院。

  1980年11月16日,武义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

  1982年,白溪公社电影队制作的《大娘一家》幻灯片参加金华地区电影幻灯宣传调映,获二等优秀节目奖。

  1988年,武义县电影公司被评为年度省级先进单位。

  

分享到:
终审:张莹 编辑:张铖倩
 
专题报道 更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专题】反诈骗宣传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微博关注
全媒体矩阵
武义e报 武义发布
壶山顶 武义之声
 
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管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浙江在线技术支持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72302100003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湖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