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武义政府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   微博   手机  
首页 新闻 微聚合 专刊 专题 武川论坛 数字报 图片 人文武义 网闻联播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专副刊 >> 特别报道

金融惠民 多点开花

——70年金融武义篇
2019年07月10日 09:01:25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1998年5月19日开展爱护人民币宣传活动

  1997年6月14日县联社营业部工作人员为群众兑换零币

  1998年5月19日银行工作人员向过往群众发送宣传资料

  武义农商银行5000万元支农资金助力春耕备耕

  2018年7月10日,武义金融机构首个信用报告自助机正式上线使用

  银行工作人员走访“中部粮仓”

  “畲乡贷”宣传

  银行工作人员走访茶叶基地

  银行工作人员查看巩宅村早稻生产情况

  □ 记者 王超亚 通讯员 鄢东良 王颖

  金融注水,武川大地生机勃发;

  城市蝶变,小康蓝图盛世铺展。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转眼已是70年。

  绿色依旧葱茏,流水漴漴淌过熟溪河,夏日的雨后天空总是格外蔚蓝,云朵成片成片氤氲成为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美景,这等景象生动地诠释了“岁月安好”这个词。70年前的武义小城,和70年后相比,同样都是饭后散步看星星,这之间的心路历程却大不相同。

  新中国成立之初,小城落后凋敝、百业待兴;如今,武川大地高楼鳞次栉比,大道四通八达,街头人流涌动……这一切无不昭示着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70载栉风沐雨,70载砥砺奋进。时光老人犹如一个高明的雕刻师,将一块璞玉打磨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武义城市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鼎力相助。我县金融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由计划转向市场的过程,无论是发展实体经济、产业培育转型、城市建设发展,还是城乡统筹、“三农”服务、民生改善,或是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生态等方方面面,金融始终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与发展大局同频共振。

  传统服务到指尖金融

  1954年4月,陶宅乡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拉开了我县金融业发展的序幕。同年,各乡镇农村信用合作社相继成立。1954年9月,宣平县柳城镇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邓谷秧是当时第一任会计。

  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邓谷秧回忆起当初的岁月感慨万分。建社初期,信用社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主任,一名会计。担任会计的邓谷秧负责当时的所有日常事务。一间屋子,一张桌子,一本笔记本,一把木算盘,一支笔,陪伴了她25年的农信生涯。“信用社已经成立了!以后会帮助大伙解决困难!大家伙把家里的余钱都存进来哦!”成立之初,信用社只有存贷款业务。“我们当时把贷款贷给最困难的农户,他们用于买肥料、买猪牛等,为了尽可能减少亏损,只能努力去拉存款。”邓谷秧一村一村地走,一户一户地去问,一双脚,踏遍周边所有的土地。人们亲切地把农村信用社称呼为“背包银行”。

  而今,传统服务早已更新换代,迎来了指尖金融的时代。银行网点向智能化转变,办卡、转账、修改密码等等都只需在智能柜台完成,全程办好一张卡,也就几分钟。

  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今年22岁的大学生陈芸芝,对于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玩得很溜”,却没想到传统的银行网点,也已经更新迭代。相较以往,现在的网点大堂并没有过多的工作人员,反而是智能柜员机、自助通、自助发卡机、营销协作器、智能叫号机等,成了银行中最忙碌的“员工”。这些高科技产物,承担了一站式办卡、刷脸取现、无卡取现、聚合支付、智能投顾等多个功能。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代长河中,科技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变迁。手机中功能全面的银行APP,也是银行移动金融的特征之一。基于大数据、云计算、5G、生物识别等最新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银行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银行网点改造数量近1万个;离柜率达88.67%。

  曾经多次排队抢购国债的退休市民老张,如今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手机控”。他说,“时代变化了,大家都用智能手机。儿子孝顺,帮我买了智能手机,教我怎么用手机支付,还替我安装了手机银行。现在,我直接在手机上就能挑选和购买金融理财产品了,去银行网点也少了。”

  随着时代发展变迁,电子网络系统建成,业务管理系统上线,视频会议系统开通,全县服务网点实现了村村通业务......从算盘到电子计算器、电脑、办公网络自动化,工作人员办理业务时,手指就像在健盘上弹钢琴,一笔笔业务随着键盘的点击成功办理而汇通天下,给快速发展的金融服务插上了腾飞翅膀,把城乡金融推上现代化科技殿堂。

  70年间,随着现代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融合,便捷高效的科技金融时代已经到来。现在随便走进一家银行网点,都有智能一体机。百姓只需用二代身份证或银行卡一刷,就可完成开户、转账、取现、申请信用卡、申请理财产品、生活缴费等所有过去需要去柜台办理的业务。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同时呼叫远程客服人员,通过与客服人员视频对话交流解决相关业务问题。

  现在,金融服务已经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享。

  体制变革多元机构涌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7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县金融机构由少到多,存贷款规模逐步扩张,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曾经,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中心全归一家,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的国营金融机构。1949年6月和10月,分别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宣平县、武义县办事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金融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场全面的金融组织、制度体系改革启动。1987年3月,成立了武义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1997年4月,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武义县支行挂牌成立。借力改革开放的大潮,在金融资本的注入下,助推了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居民收入增加,全县的存款、贷款、保费收入、证券期货交易额等业务规模不断增长。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县已有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支行,各银行网点开始从城内向乡村延伸落脚,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1986年,我县成立第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武义县支公司。1996年4月,撤销原国人民保险公司武义县支公司,分设中财保武义支公司和中寿保武义支公司。2018年底,全县共有保险公司分支机构20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2家,寿险公司8家。1986年创建之初我县保险业保费收入仅有77.3万元,2018年实现保费收入约10.49亿元,增长1357倍。1982年-1986年,全县赔款支出为76.2万元,2018年实现3.4亿元,增长446倍。

  从金融业发展历程来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县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金融机构由刚成立初期的8家发展到2018年的38家。回顾上世纪50年代末,我县各项存款余额仅为331万元,如今,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比建国初期增长约1.4万倍。其中,个人存款余额由1949年末的12.81万元增加到2018年末的248.7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从建国初期的200万元(旧人民币),增加到2018年的349.99亿元,短短70年,增长约1.7万倍。我县信贷总量不断扩大,信贷结构逐步优化,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1世纪初,我县相继涌入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浙商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入驻,代表着我县金融业走上了开枝散叶的发展之路。

  金融活水盘活乡村产业

  绿水青山如何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如何全面实现?

  21世纪以来,我县持续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加快绿色金融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盛夏时节,驱车前往桐琴镇甫上村的梨园。梨农刘子良正在检查蜜梨的长势,等再过段时间,就是蜜梨成熟的时间了,“现在梨园一年可以给我带来20万元的收入,放到5年前根本不敢想象。”5年前,刘子良还只是个在家种地的农民,后来在县农商行的帮助下投资30万元承包了梨园,如今这承包的面积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高,采摘时节每年还能带动十几名村民增收。仅在桐琴,县农商行帮助的梨农就多达118余户,贷款金额达2000余万元。

  曾几何时,贷款难、利率贵、手续复杂一直是困扰农民创业的“心病”。刘子良说,以往没有抵押物,农民往往难以从银行贷到钱,空守着绿水青山,村里的产业一直发展得不温不火。

  针对农民贷款难的问题,2012年开始,我县农业银行、农商行等银行机构创新推出“粮农贷”、“茶叶贷”、“全域旅游贷”、“农业产业链贷”、“美丽家园贷”、“农创客贷”、“乡风文明贷”等金融产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发展,创新“抵押+信用”贷款组合,实现免担保服务,做到随借随贷、免还款续贷等方式的创新。在村委、合作社多方合作下,向农民全面授信推广低息、普惠、免抵押的信用贷款。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我县金融机构把发展旅游及周边产业作为金融对接脱贫攻坚的主阵地,以扶持小农经济发展为突破口,运用信贷资金,帮助农户和贫困户开办民宿,经营农家乐。同时,人行武义县支行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利用再贷款撬动信贷、扶贫、财政贴息资金,注入扶贫再贷款示范点,并吸纳周边农户务工和贫困农户入股,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同时,创新“惠农宝”等产业投资收益保障扶贫模式,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保障兜底。

  “根据地方特色农林产业,我们提供了超市贷、乡贤贷等系列普惠金融产品,加上传统的贷款业务,几乎涵盖了当前农林产业链的全部环节。”县农商行行长王才有介绍,不断做深做实的金融产品正为农民带来真正实惠。受益于一系列金融创新,绿水青山正加快迸发出产业活力。

  踏着改革的东风,在新思想的指引下,我县金融业“现代经济核心”不断彰显,在支持工业经济、县域经济、旅游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输血供氧”,有力保障了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资金供给。2018年,全县银行机构贷款余额达349.99亿元,涉农贷款272.84亿元,小微企业贷款136.33亿元。在金融血脉的滋养下,昔日的贫困县成为拥有30多万人口的旅游城市,2018年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437元。

  在我县金融系统中,有怀孕期间坚持加班到临产前一天的员工,有连续两个月“白加黑”、“5+2”的驻村干部,有“老黄牛”般一有空就背包下乡走访的客户经理……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智慧旅游、天然气建设、农村安全饮水、乡村公路改造相继完成。

  金融注水,武川大地生机勃发;

  城市蝶变,小康蓝图盛世铺展。

  让武川大地以全新姿态展示在众人面前,不仅是武义金融人的荣光与梦想,更是其推动武义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向着更高处攀登的担当。

分享到:
终审:张莹 编辑:张铖倩
 
专题报道 更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专题】反诈骗宣传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微博关注
全媒体矩阵
武义e报 武义发布
壶山顶 武义之声
 
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管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浙江在线技术支持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72302100003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湖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