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明达
1954年6月,也就是抗美援朝胜利的第二年,连队指导员通知我回国探亲。踏上了回家探亲的行程,我很高兴。
我从朝鲜乘坐火车回到祖国安东,踏上祖国土地,看到了祖国的锦绣河山,无限感慨。从安东到上海的客车,我坐了三天三夜,再转车到金华,乘上汽车回到了可爱的家乡。
当时的武义县城同解放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街道是石子铺的,又窄又短,坑坑洼洼,崎岖不平。街道两旁没有高层建筑,只有平房或两层木结构的房子。看不到汽车,极少数骑着自行车的人真让人羡慕。大街上来往行人稀少,商店里购物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只看到穿着破烂衣服的农民挑着蔬菜、柴火或木炭高声叫卖。县城离我老家管宅有30多里路,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我来到小南门,只见一个渡口,没有桥,有一只小船负责过渡,每人需5分钱。没有钱的农民只好到很远的河床或者水浅的地方涉水渡河。我背着背包,风尘仆仆地经过几个小时步行才回到了老家。
弹指一挥间,近70年过去了,可爱的家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的武义县,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敞的大道贯穿着县城东西南北,商店布满了每个角落。水泥路、柏油路如同蜘蛛网似的通往每个乡镇、每个村庄、每家农户。高铁、高速公路通往全国各地。汽车、摩托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电脑商品等进入千家万户。教育、卫生、医保水平蒸蒸日上。
近七十年来,全县人民经过辛勤努力,已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武义县建设成为浙江省中等发达县。从1949年到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由1419万元增长到246.6亿元,增长了1738倍;财政总收入由103万元增长到43.9亿元,增长了4262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252元和17899元。
大河有水小河满。说过了家乡的巨变,再来说说我的小家庭的变化。解放前那众人皆知的苦难就不说了,单说新中国成立后我的小家庭翻天覆地的变化。我1951年参军,1978年转业分配到武义犁耙厂任党委书记。当时我和爱人加上4个儿子共6口人,住2间50平方米的房子,4张床及其他家具把两间房挤的走路都不方便。三年后,我调到城区工作。房管会分配我住三层楼房的第二层,不足60平方米,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没有客厅。两间房,一间我们夫妻住,一间4个儿子住,住不下只好搭起床住。职工开玩笑说:“管书记家住在二层楼的二层楼。”房子里放一只马桶,很臭,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提着马桶到楼下100多米的公用厕所倒粪便,再转到100多米远的熟溪冲洗干净马桶,又麻烦又辛苦。如今我和老伴住一幢三层楼房,卧室、客厅都配装空调和电风扇,应有尽有。四个儿子都在各自的工作地有了自己宽敞、舒适的大套房。
1981年,我调到武义有机化工厂当书记,离城里很远,要步行上班,县长给我批了一辆自行车的票证,从此上下班可以以车代步。1985年,三儿子在上海宝钢当技术员,上下班步行,因路比较远怕迟到要跑步上班。我给他寄了辆自行车,他很高兴。二儿子在棉纺厂上班骑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棉纺厂的工友们很羡慕。如今四个儿子都有了自驾小轿车。
再从我家的教育说起。解放前,父母历经艰辛,才让我读了几年书,后来入伍后,我又读了三年军校。儿子一辈,老大、老二是本科生,老三是博士研究生,老四是硕士研究生。孙子一辈就更厉害了,大孙子、二孙女、三孙子均是名牌院校毕业。想想这些,还不是托了新中国的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