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美景无比动人,田园生活悠然自在,令人心生向往。如何寻找心中的“田园”?在城市边缘的城郊村无疑成为许多人闲暇时候心灵的栖居之所。
在城郊村是否真能圆梦“田园”?毫无疑问,随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我县许多乡村环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村内溪水清澈,道路干净整洁,村民生活怡然自得。但并非所有城郊村都已非尽善尽美,城郊村环境也并非毫无死角。7月31日,在白洋街道王大路村沿街摆放的花盆点缀着村庄,但在一些街道上马路市场已开始营业,有的卖家还在街道旁外立面上改造“遮阳伞”摆放各种物品方便经营,街旁外立面已经斑斑驳驳。附近居民对此司空见惯,“在街道上卖东西确实不太美观,影响秩序,但看多了也习惯了,有时候我自己为了图方便也会在这些地方买东西。”陈女士不好意思地说。而在熟溪街道南湖村,公共区域草坪内的蔬菜顶着烈日艰难生长,村内还存在建筑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影响村容村貌。走进壶山街道三板桥村,可以看到村民家门外晾晒着衣物,部分村民家门口还摆放着鸡笼,鸡笼不远处放着投喂的饭盆。凡此种种,也许可以窥见城郊村环境治理问题的“一斑”。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城郊村确实道路更干净,环境更舒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还存在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电瓶车乱停、马路市场乱象、卫生死角等“顽疾”,城郊村环境如何治理?还需有“刮骨疗伤”的勇气。毋庸置疑,提升村民的文明意识,改变村民某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城郊村“颜值”,如果能够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每位村民“治好一室”,“治一村”也将大有作为。部分城郊村环境问题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因此健全相关基础设施也是治理城郊村环境的“关键一招”,而如若各村健全相关制度,加强长效管理,建立队伍加强日常巡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将有效提升城郊村环境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