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跃军 李增炜
武义新闻网迅 设施农业投资大、风险高,怎么破解?我县的做法是,由县财政出资建香菇大棚,出租给农民种植,让农民收益翻番。
8月6日上午9点,县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的香菇大棚前,44岁的傅杰推开门,招呼我们道:“欢迎来我大棚里纳凉!”一股凉风迎面扑来,边上的温度计显示只有19度。
这个400多平方米的大棚内,8层高的铁架一字排开,上面密密麻麻摆放着一根根菌棒。长约40厘米的菌棒上,伞状的香菇长势喜人。“我现在是7天就能收一茬,感觉天天都在数钱。”傅杰乐滋滋地说。
傅杰当然感觉对比强烈。由于香菇生产要求高,即使加上塑料大棚,香菇一年通常只能收两季。如今,有了七天能收一季、冬暖夏凉的温控大棚,年收益能够翻几番。
食用菌产业是我县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其中香菇种植户有1200多户农户,鲜香菇年产量达2.62万吨。由于香菇种植对光照、温度等要求高,温控大棚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突破。县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武说,去年4月,武义联手省农科院研发成功。
然而,每个大棚40万元的投资,让菇农们望而却步。为帮助菇农增产增收,我县转变思维方式,专门成立县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由政府投资建大棚,出租给农民种植。县农业农村局派出的项目科技负责人施礼说,首批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35个大棚和一条智能化香菇菌棒生产线,2年来共吸引了8户菇农入驻。
傅杰是泉溪镇车苏村人,种香菇已有20多年。他一口气租了六个温控大棚,香菇日产量达1000多公斤,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售往全省各地。“扣除租金、电费、菌棒等生产成本,我今年的收入应该能有40万元,最起码比上一年增加30万元。”傅杰说。
有技术的菇农进大棚了,香菇新手也来了。开了多年的饭店却一直想从事农业的陈森芳,也租了2个大棚,“投资不大,还有技术员全程跟踪,手把手地教,我边学边干起来。”这不,你瞧,县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员施礼,就在陈森芳的大棚里,教他进行滴管注水。陈森芳摸了摸头,憨憨地笑着,“亲戚朋友都调侃我这是穿着皮鞋、吹着空调,干农活赚着大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