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武义政府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   微博   手机  
首页 新闻 微聚合 专刊 专题 武川论坛 数字报 图片 人文武义 网闻联播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专副刊 >> 特别报道

茶香袅袅 “茗”声远扬

——70年武义茶产业篇
2019年08月09日 09:52:02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领导、专家来武考察有机茶园

  □ 记者 江翀

  盛夏青瓷一杯茶,品茗论道氲茶香。对于爱茶之人,无论炎热酷暑还是凌冽寒冬,最惬意的不过煮上一壶好茶,约上三五好友,细细品茗,晓看天色暮看云,促膝长谈,茶香袅袅绕四方。

  茶叶,自古以来就在我县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在我县农业发展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传统茶叶到有机茶,从大众茶到名优茶,茶叶品质越做越优,茶叶效益越来越好,我县也成为了金华市第一产茶大县,被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武阳春雨”成为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一场春雨后,云雾遍山乡。多少品茶客,开怀话武阳。”如今,“武阳春雨”声名远扬,悠悠茶香令无数茶客魂牵梦萦。

  回溯茶叶历史 茶香绵延悠长

  “我县茶叶历史悠久,以前就曾产过名茶。”县政协原主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钟明祥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唐朝我县就是浙江著名茶乡,相传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百岁高龄时,还常在宣平牛头山一带采茶。宋代有确切记载的武义茶叶为蒋富茶,明嘉靖《武义县志》卷一载:“蒋富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周二十余里,山多产茶。传云:昔有蒋氏居此,至富,因名。”南宋乾道年间,著名理学家吕祖谦在明招山为母结庐守墓时也时常煮上香茗,留下了体现饮茶之趣的诗篇。在清末、民国时,武义白姆乡水阁村种茶、制茶业十分发达,曾形成一个在浙江省中南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茶叶初级市场。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新宅镇乌门茶市形成,新宅山区以及丽水双溪、西溪、泄川一带茶区所产茶叶都在此交易。

  新中国成立以后,茶业在县政府的鼓励下重新兴起。通过推广新的栽培和制茶技术,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1963年开始实行奖售政策,刺激茶叶市场,1971年茶园面积超万亩。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我县组织茶农到绍兴参观学习,农民投身茶业热情高涨。1986年武义茶厂生产的“天坛”牌特级珍眉绿茶在日内瓦第25届世界优质食品评比中荣获金质奖,该年全县产茶2838吨,跨入全省重点产茶县行列。

  开发名优茶 “武阳春雨”诞生

  “武阳春雨”形似松针如江南春雨,色泽嫩绿略黄,滋味甘醇爽口,独特的清香,别具一格的风味,让武阳春雨茶得到众多茶客青睐。“武阳春雨”诞生于1994年,自开发成功以来,“武阳春雨”先后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中华文化名茶”等诸多荣誉。

  “在开发名优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抓品种改良以及茶叶改名这‘两改’。”钟明祥介绍说,开发名优茶首先要有好的品种,但以前的大众茶味道较淡,做工也不精致。1975年,我县积极开展茶树良种繁育工作,先后从绍兴、临海、福建等地,引进“福鼎白毫”、“迎霜”、“龙井43”、“乌牛早”等优良品种,并在当时桃溪滩乡正新屋村、余家村建立了良种示范茶园,选种“迎霜”“龙井43”“乌牛早”等适宜品种繁育推广。该做法也为我县因地制宜开发名优茶打下基础,1994年研制开发“武阳春雨”时,选定的茶树品种就是“迎霜”“乌牛早”。打造“武阳春雨”精品茶质必须找到最适制的茶树品种,为此县茶叶科技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自1990年代中期,县特产站技术人员进行“武阳春雨”茶配套品种的选育,最终选育出“春雨一号”“春雨二号”两个新品种。据县特产站高级农艺师、课题负责人徐文武介绍:“春雨一号”发芽特早,春茶名优茶采摘期长,生长势旺,持嫩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性状优良,适制各类名优绿茶;“春雨二号”属中生种,芽叶肥壮,花香明显,耐冲泡,品质优异,适制针形高香名优绿茶。“春雨一号”“春雨二号”的选育成功实现了我县茶树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当时我县农业局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育成两个茶树品种的县级推广部门。

  “武阳春雨”的成功,打开了我县名茶市场大门,一时间众多茶叶品牌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但品牌过多分散了茶叶竞争力,茶叶的产业化经营、品牌整合刻不容缓。为此,我县专门成立“武阳春雨”品牌管理领导小组,对原县级“武阳春雨”地方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并由县政府出资,在中央、省、市三级媒体重点宣传“武阳春雨”和“中国有机茶之乡”两大品牌,还对“武阳春雨”进行统一设计包装并进行统一监管,严格把关保障质量。“以前茶叶质量比较差,茶叶卖得很便宜有时候都没人要,现在茶叶外形好,泡起来香气好,价格有的每斤可以卖到上千元。”谈起茶叶新宅镇老茶农兴致勃勃地说。

  生产有机茶 茶叶闻名遐迩

  “1995年开发有机茶对我县茶叶发展来说是一个历史转折,有机茶的开发让我县茶叶走出国门,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在领导和专家的鼓励支持下,‘中国有机茶之乡’的旗帜在武川热土上高高飘扬。”钟明祥说。

  开发有机茶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扩大茶叶知名度有重要作用。“开发有机茶,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钟明祥介绍说,在茶叶发展之初,大众茶效益低、茶园抛荒严重。为突破难题,钟明祥带队向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请教,了解到有机茶是现代茶叶的发展趋势,但是当时我县还没有发展有机茶的概念。这时,原武义金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金土为武义茶产业走向“有机时代”开辟了道路。1992年初,潘金土在柳城畲族镇金山尖村承包了50亩已荒废多年的茶园,并正式创办了武义宣平金山茶厂。1996年初,在大溪口乡岩头山上,潘金土名下第一块经中国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认证的茶园问世。在开发有机茶过程中,我县采取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建立基地并按照有机农业与有机茶生产的配套管理技术要求,制定了一套有机茶生产茶园的培育管理技术规程,指导农民对有机茶园进行科学管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有机茶开发,1999年,决定设立有机茶开发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乡镇、企业有机茶基地建设、规划、管理、指导等相关工作,全力开发有机茶。县政府还组织制定有机茶开发扶持政策,在有机茶的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县有机茶开发领导小组还通过多种形式,为广大茶农、茶企业开展多层次技术、管理培训,推广新经验、新技术,为茶农、茶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有机茶的成功开发也离不开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商品与贸易处官员张凯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卢振辉等众多领导、专家的指导。2001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我县茶叶发展迈入崭新的时期。

  有机茶的开发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发展道路,极大提高了茶企、茶农“生态、有机、健康、安全”的生产意识,提高了我县茶叶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对于迅速提升我县茶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培植茶文化 寻遍爱茶人

  2012年5月,县茶文化研究会成立,成立以来抓好调研挖掘整理我县茶文化,还着力宣传推广茶文化,扩大我县茶叶知名度,提高茶叶美誉度。2017年,县茶文化研究会经过认真调研,写了题为《做强茶叶产业助推绿色富民——武义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得到县委副书记、县长章旭升批示:此文数字详实,思考深刻,对策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县领导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了我县茶产业发展,县茶文化研究会参谋助手的作用得以发挥。

  “在研究茶文化时我们也曾遇到困难。”钟明祥介绍说,在县茶文化研究会成立时关于我县茶文化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问题接踵而来。于是,县茶文化研究会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士组成调研组,深入我县各村,专题调研、集中座谈、查阅资料、核实印证……每个细节都仔细考量。2015年,《武义茶文化》顺利出版,全面系统记述武义茶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逸闻趣事、茶品特征等,该书也凝聚着自2012年起的四年时间县茶文化研究会所有人的心血。县茶文化研究会还在《武义报》开辟《武义茶文化》专栏,至今已刊发60余期,让茶文化深入人心,促进茶文化繁荣发展。

  县茶文化研究会还免费为爱茶人提供茶艺师培训、生活茶艺培训等,大力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五进”活动,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茶、喜茶、爱茶,让茶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茶香远飘四海。

分享到:
终审:张莹 编辑:张铖倩
 
专题报道 更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专题】反诈骗宣传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微博关注
全媒体矩阵
武义e报 武义发布
壶山顶 武义之声
 
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管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浙江在线技术支持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72302100003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湖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