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武义政府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   微博   手机  
首页 新闻 微聚合 专刊 专题 武川论坛 数字报 图片 人文武义 网闻联播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专副刊 >> 特别报道

羊虎坪·阳铺坪·阳光村

——潮涌之江看变迁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走进70个幸福乡村之武义篇
2019年08月13日 09:21:00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羊虎坪旧村

  阳光村新貌

  采访分队在羊虎坪旧址合影

  采访分队行进在山路上

  记者 陶鸿飞 李滢洛 摄影 朱翚

  “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义下山脱贫成效显著,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总结和推广,要善始善终抓好。”这是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武义下山脱贫工作时给予的评价。1994年,武义县发布了《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这是全省第一个专门鼓励引导农民下山脱贫的县政府令。20多年过去,武义共有423个自然村、16902户、51106人下山脱贫,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在这423个自然村中,有这样一个小山村:翻开历史尘封的记忆,革命的红色火种曾在这里播下;从“求温饱”到“求发展”,从“走出去”到“奔小康”,下山脱贫的春风吹拂过这片土地。从羊虎坪到阳铺坪再到阳光村,羊虎坪人三换村名背后讲述的是幸福乡村的“武义密码”。

  从羊虎坪到阳铺坪

  20多年前,当武义城区的街头巷尾小车滴滴作响、楼房整齐漂亮、居民生活喜气洋洋时,武义山区许多村庄的天然屏障却阻挡了时代的呼唤,高山、深山、石山,峰峦叠嶂,云遮雾掩,贫穷与落后在这里反复延续。

  羊虎坪村,地处海拔1098米的白岩头尖山腰,村庄海拔近千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羊虎坪,顾名思义,就是山羊和老虎出没的地方。直到1958年,还有5只老虎闯入村庄,村民祝舍田等7人用火铳打死2只,获得县政府奖励。

  7月底的一天,骄阳似火,我们从县城驱车30余公里,到达双源口水库坝脚后,汽车再也进不去了。我们开始行走在狭长、崎岖的机耕路上。机耕路早已废弃,路旁的灌木、丛林、茅草把路面覆盖得死死地。

  历经两个小时的艰辛,我们才走到近5公里长的废弃机耕路的尽头。跨过一条溪涧,再攀爬几十米,抬头便看到了退居还林后的羊虎坪村庄遗址:山坡上覆盖着茂密的植被,植被下依稀可见当年为盖房子砌的石坎,每道石坎均有三四米高。随行的村民祝建平介绍:当年整个村庄40多幢土坯房挤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上,因山势陡峭,许多农户门口即是前面农户的屋顶,整个小村庄长达一华里。

  这里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30年5月,宣平北营红军将指挥部设在羊虎坪村。7月,宣平北营红军改称为红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第一大队,指挥部仍设在羊虎坪村。羊虎坪有多人参加了红军队伍并成为革命烈士。开国大将粟裕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建立宣遂汤革命根据地时,羊虎坪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祝建平告诉我们,粟裕曾率部驻扎羊虎坪村休整,为了避免扰民,数百将士就睡在村庄上面一块巨型岩石下,粟裕将军睡在岩下一颗土名雨伞树的大树下。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望着植被茂密的村庄遗迹,武义县扶贫办原主任董春法讲起了羊虎坪人三换村名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羊虎坪人把村名改成了阳铺坪,寓意太阳普照着茅草铺。然而,几十年过去,经济发展的春风似乎总也吹不到这偏僻的山区,阳铺坪村原始风貌依旧。到了1998年,阳铺坪人均收入仅是全县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阳铺坪人依然过着“砍砍木头烧烧炭”的艰苦生活:温饱解决难、青年娶妻难、出门行路难、上学就医难、饮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发展经济难上加难。

  眼看山外的人多数快实现小康了,阳铺坪人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阳铺坪人也曾想到“要脱贫,先修路”。从1991年春天开始,村里160多人每人投工投资3100元,开山炸石,经过8年奋战,从山脚至村口外筑了一条5公里的机耕路。由于地势险恶经常塌方,前前后后不知修了多少回。离村子还剩百米多路程,因为山势陡峭和资金匮乏再也修不起来了。而修路资金主要靠砍伐出售林木筹集,真是“修了一条路,荒了一片山,还富不了一个村”。

  从阳铺坪到阳光村

  转折,就要从武义下山脱贫工程的最初设计者董春法说起了。

  1994年,武义县发布了《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这是全省第一个专门鼓励引导农民下山脱贫的县政府令。一场为高山农民改变命运,影响遍及武义、浙江、全国乃至世界的德政工程,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拉开了。

  “搬迁下山吧。”1999年初,董春法及俞源乡党委、政府的干部多次翻山越岭来阳铺坪商讨搬迁方案。村里一些在外打工见过世面的年轻人搬迁意愿也十分强烈,时年23岁的祝建平得知要搬迁下山,兴奋不已。“18岁那年,我走出大山,来到城里开拖拉机做起了运输的营生,看到过外面的世界,一心只想走出大山。”祝建平对董春法说:“再不搬迁下山,我这辈子要打光棍了。”

  “搬。”当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祝胜文只说了一个字。阳铺坪村已经10年没有新媳妇进村,9年没有小孩出生了。

  2001年,祝建平和其他村民一起,在武义城西、沿省道公路15公里处的王宅镇区盖起了三层小楼,矗立起一座崭新的村落。阳铺坪人为他们的新居取名为阳光村。

  “山上山下”两重天

  当日下午,老董陪着我们来到了阳光村。这里清一色是钢筋混凝土和红砖结构的小洋楼,约莫有40来幢。在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的新环境中,原来被高山遮住眼界的村民,找到了施展拳脚的机会。现在的阳光村,通电、通自来水、通公路、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在新居过的第一个新年,村民们放着鞭炮,贴上了“蜗居高山五百年,天翻地覆大变迁”的春联。

  “山上几百年,不如下山三五年”,村民祝建平说。2002年,祝建平的儿子在阳光村出生。“搬迁下山的那几年,每家每户都喜气洋洋,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

  阳光村新建后,村民根据当地的资源、基础和技术优势,开始发展生态农业。香菇、茭白、四季豆、西红柿、萝卜等反季节高山蔬菜都是销往各大城市的“抢手货”,阳光村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2009年,我们和村里部分村民一起到常州、义乌等地开超市。”现如今,祝建平在阳光村盖起了三开间三层楼的新居,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又在县城投资180余万元购置了套房,大儿子在金华一所收费不菲的民办学校就读,还拥有豪车。

  像祝建平这样做点生意,或是到工业园区务工的人不在少数。“搬迁下山告别了农田,常年从事二三产业,融入了工业化的大潮。阳光村离工业区不远,年轻人在工厂上班,中老年人在家里做来料加工,一年下来也有不错的收入。下山前,村里人均收入不过200余元,现在村里人均收入已经过万元”,原阳光村党支部书记祝美琴告诉记者。

  “蜗居高山五百年,不如下山三五年”。看看武义各个下山脱贫村的新面貌吧:一幢幢整齐的三层小楼,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绿化公园、健身设施、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人人有活干,月月有钱赚,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增长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功经验不仅得到了习近平、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还吸引了美国、加拿大、肯尼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管、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学习。整村搬迁下山脱贫的新模式,让山民们集体迁到平原地区开始新生活,这种“动人”模式也成为举世瞩目的成功经验走进了联合国。

分享到:
终审:张莹 编辑:张铖倩
 
专题报道 更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专题】反诈骗宣传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微博关注
全媒体矩阵
武义e报 武义发布
壶山顶 武义之声
 
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管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浙江在线技术支持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72302100003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湖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