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武义政府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   微博   手机  
首页 新闻 微聚合 专刊 专题 武川论坛 数字报 图片 人文武义 网闻联播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温泉名城 >> 旅游新闻

山下鲍:一个有机生长的“古村新社区”

2019年08月16日 09:18:02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山下鲍古村落

  古建构造

  通讯员 杜晖 冰山

  山下鲍,一个隐匿在武义南部大溪口乡的村落,历史可以追溯到730余年前南宋末年。2012年它就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保留了各个年代的文化印记,历史建筑31栋,清代28栋,民国3栋。踏入村中,就有远人村、墟里烟之意,老人守着古村的晨昏,让这个村庄更有历史错落感。

  以民居为主,兼有祠堂、桥梁、庙宇、店铺、读书楼、墓葬、古井等,并有保存完好的清代至民国时生产靛青染料的靛青塘遗址群及两处县级文保单位,两处县级文保点。

  “幸好这里一切还未改变”

  一条金溪从古村穿流而过,两座青山环绕,居民相隔,交通期间的是蜿蜒曲折的石砌小道。走在村中,匠人在屋檐行走,部分民居正在修缮,主路正在完善基础设施,这些都让人有一种惊喜感——保存完整的古村山下鲍,就像那句“吾将逝去,而君永存”。

  2016年初开始启动山下鲍整村复兴计划,从拟定概念到开始设计,从方案的敲定到动工落地,再到现在文物修复工作完成,部分古民居修缮,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新民居外立面改造完工,在这段时间,我们见证了山下鲍的蜕变。

  但这其实又只是这次“复兴”的一个开始,深耕“历史文化”,慢慢实现山下鲍的未来。其中,我们看到不乏当代的审美,又让传统中最动人的部分保留了下来。

  “让一座古村延年益寿,而非返老还童。”

  2016年的春天,“中国美院”进驻“山下鲍”开始探索它独有的修缮和提升模式。因为面对这样一个古民居“活博物馆”没人有能力和资格大刀阔斧的动手术。在文物面前,每一个人都心怀敬畏之情。

  更何况,这里中国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一方水土的形成与衍生,是上百户农民的生活记忆,立足敬畏,开始思考,琢磨,尝试,探究。

  文物的修复讲究的是“即为艺术成就,又为历史见证”。尊重它原初的美,也尊重时间的损毁。所以,山下鲍古建在修复时有三个原则:最少干预、可读以及可逆。于是,在修复这座古村时,大家的设想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他本来的样貌:

  用最少的添加物和最简单的技术手段来修缮文物建筑,尽可能保留不同时期存在的状态信息。不追求完美,也不追求某一刻历史阶段的“原汁原味”;新和旧都有区别,文物不可再生,希望通过每一根梁,每一块雕板来传达给后来的人。

  如今,山下鲍修复的古建工程已经基本完工。而当初的修缮现场,可以说就是一个生动的古建课堂。

  在修缮过程中遇到的:比如树德堂、上背头等一些基础下沉的地方,进行了灌浆加固或者垫高筑脚的办法;树德堂等室外地面高于室内容易造成雨水倒灌古建,则设置排水沟;修德堂天井还被水泥覆盖破坏,修缮人员及时将水泥揭除,按照遗留样式恢复。

  还有一些古建之中,二楼楼板、楼栅,楼梯霉烂较多的,便将没有影响沉重的采取挖凿剔补的方式修复,失去承重力的楼面,只能复制更换。

  古建墙体抢修会遇到很多难点,比如梁家民居墙体倾斜,有些部分甚至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还有涂金水民居墙体局部缺失。针对这些难题,抢修人员对倾斜的墙体进行扶正,裂缝用砂浆或者传统黄泥浆灌缝,缺失的部分按照传统做法重新修砌恢复。当然,这些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墙面的抢修必须要在后期做好观测跟踪,以防出现其他问题。

  同时,在古建抢修之中,还有油饰彩绘、雕刻构建、水电工程、防火等等,都有无数内容可谈。

  林徽因梁思成曾与山下鲍村结缘,而对于山下鲍的修复,正如梁思成先生那个比喻一样:文物建筑修复就好像是为一个生病的老人做手术,目的是让他“延年益寿,并非返老还童。”

  “用设计,延续人文与历史的对话”

  在山下鲍,有一些1980后的建筑延续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为了让古村整体的氛围都能达到与历史契合,所以部分建筑外立面同样需要改造。为此,在修缮工作完成之后,开始了部分现代民居的外立面改造。

  通过外立面的改造,将一些现代瓷体砖体民居建筑进行遮挡,还原山下鲍村原有的黄土颜色,在用木质门结合展现出历史传承的气质。

  自然仿古的材料,忠于山下鲍村原有的风格,现代的建筑加上了仿古的符号,让这些建筑融入历史,当然也形成了对比。新与旧之间,自有着清晰的逻辑,在对比和碰撞之中和谐共存。

  “用文化,盘活沉睡的山下鲍;用旅游,带动千年的古村”

  很庆幸的,我们看到山下鲍终于没有在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今天被人们遗忘。

  一栋栋破败的老屋正在被一点点修补,恢复原貌。这些房子,不止是遮风避雨,还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让山下鲍重新活起来!”才是这次古村“复兴”思考的核心。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活的山水,鲜活的历史,那么下一步就需要“活的文化”——尊重并赋予当地文化及传统的“产业二次开发”。

  也就是说,让“新村民”住进来,让老村民搬回来,建立和维护一个生动的当地社区。

  山下鲍不是一个整村搬迁的度假村模式,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有机生长的“古村新社区”。

  “有山水、有田地、有邻舍、有生活、有文化体验、有活动内容,这才是理想乡村的新模式。”那么,在这场复兴之中,民宿、生态农业、手工、传统风俗、旅游产品……都是一个个切入口。

  所以,在山下鲍古村的复兴规划之中,还有一个“一溪两山十二桥,三区九厅十八院”的概念。三区为:靛青文化体验区,民俗艺术活动区,入口旅游集散区,将“宗祠、靛青艺术、现代写生、民宿、阅读、茶艺、古道等等融入在这三个区域。

  以规划中的山下鲍原乡民宿为例,它将保留古村肌理建筑的结构,但是内部实现现代化。按照精品酒店的标准进行设计装修,让过去的老物件成为民宿的装饰品,传统的生活和记忆化作一个符号,设计点缀。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古村不能外面古朴,里面一塌糊涂。”从太阳升起,到日落西山,用活动和体验的项目将空缺填满,或许当旅游与文化一融入,靛青工艺也有机会重新焕发生机。

  有了营销,有了生计,一个古村自然才有了生机。

  或许在这样的规划之下,那些在城市之中的年轻人会有返乡的理由。

  一边是历史的守望,一边是乡村的振兴,当我们更好的认识这片土地,才能体会到守护它的意义。

  所有的荒疏与繁荣,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总有一天,会有更多人加入这里,一起守护山下鲍,建立和挖掘更多古村的记忆。

分享到:
终审:张莹 编辑:张铖倩
 
专题报道 更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专题】反诈骗宣传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微博关注
全媒体矩阵
武义e报 武义发布
壶山顶 武义之声
 
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管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浙江在线技术支持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72302100003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湖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