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户”,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万元户”的出现,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得益于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此后,党对农村政策和城市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在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制,一些农户靠个人和全家的埋头苦干,加上懂技术善经营,迅速成为农村致富的“尖子”,一批“万元户”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
“万元户”这个曾令人羡慕的称谓,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致富的强烈渴望以及致富后的空前喜悦,折射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财富观念的深刻变化。随着中国农村的不断发展,“万元户”逐渐成为时代的一个记忆。
闪耀着勤劳致富
光芒的“万元户”
1982年10月4日,我县召开全县第一次农村重点户、专业户(万元户)代表会议。“那一年,我当上了‘万元户’,政府给我发奖状,广播里播报着我的名字,人人都对我高看一眼……真是不得了!”今年71岁的顾能显,精神矍铄,当年那些往事,还历历在目。
1982年10月的那次会议上,顾能显戴上大红花上台领奖,县领导颁给他一张奖状,顾能显成了远近闻名的人,别人一说起他,不禁竖起大拇指:“城里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几十块,他竟然一下子就成了‘万元户’,真了不起!” 。“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不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确实好大。”提起当年的“辉煌”,顾能显老人忍不住感慨。
在上世纪80年代,大坤头村村民在县里的支持下,开始尝试种植蔬菜,该村成了我县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在80—90年代红极一时。“当时,县里给予很大的支持,种出来的蔬菜全部由县蔬菜公司收购,还补贴粮票、煤票。村民们积极性非常高,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菜。”大坤头村前书记谢子光告诉记者,种菜给村民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1986年左右,大坤头村种菜的几乎都成了万元户”。到90年代,县蔬菜公司破产停业,同时,很多村庄也相继开始种植蔬菜,竞争开始变得异常激烈,“抢一个摊位要在凌晨出发,有时蔬菜滞销,很多菜都直接倒进了家门口的熟溪”。但是,困难并没有让大坤头村的菜农一筹莫展。“我们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引进西兰花、木耳菜、生菜等一些新品种,并努力把蔬菜销往随着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而涌现出来的酒家饭店,蔬菜产业又继续发展下去了。”谢子光说。
从尚农安土到离家创业
1982年,我县外贸局从外省引进淡水珍珠苗,交给已经从事淡水珍珠养殖24年的陈祖良试养。开始时,陈祖良以养苗为主,3年后就成了让全村人羡慕的“万元户”。1993年,他走出浙江,到福建进行合股养殖珍珠并获得了成功。之后,他逐渐向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发展,建立淡水珍珠养殖基地。进入新世纪以来,陈祖良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逐步遍布全国7个省市,带动我县上千农民从事淡水珍珠养殖业。2004年3月23日,“武义隆兴淡水珍珠养殖协会”成立,至2008年,该协会已有5000多会员,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安徽、江苏、福建等省,珍珠养殖面积已达2万余亩。
1995年,我县农民俞学文、朱丽俐这对年轻夫妻怀揣2000元钱踏上北上的列车,他们来到“京城茶叶第一街”宣武区马连道继承父辈茶业,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赣香茶叶店”。后来,他们从改进包装入手,打开了市场,在北京创办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家乡有机茶的成功开发,又使俞学文把眼晴瞄准了家乡一座海拔800米的小和尚山。他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携手,研制出纯天然的更香有机茶,茶叶清香陆续飘进京城千家万户。俞学文、朱丽俐这对年轻夫妻以其脚踏实地的干劲短短几年便迅速崛起于京城,书写了“茶界神话”,向世人传送了武义有机茶的至纯清香。
与此同时,“超市经济”已成为我县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也是我县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模式。从三港乡周源村走出去的曹德光,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代表人物,他第一个点燃“武义超市经济”之火,第一个在开办超市致富后反哺家乡。曾做过17年民办教师的曹德光,1990年转为“公办”,然而,他却于1993年8月“停薪留职”。他与朋友在蚌埠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五金批发店,赚到了“下海”后的第一桶金。1994年考察中,他发现了另一个商机:温州、丽水人在苏南、上海等地开超市发了家。他学着在上海开了家小超市,次年初在昆山一个菜场边又开出一家,生意红火。三港乡双村青年农民张仁平,1995年上半年借了2万多元钱也到昆山租了20来个平方米的小铺面,开了家自选小杂货店,几个月就收回了成本,当年净赚7万多元。像滚雪球一样,几年下来他就积累了百万资产。他的3个兄弟见他赚了钱,也都到昆山开起了小超市。曹德光与张仁平4兄弟“开超市发财”的佳话,在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中迅速传开,三港、大溪口、西联、桃溪、坦洪、柳城等我县南部贫困山区乡镇引起连锁反应,农民纷纷离开“田头”、“山头”闯“码头”,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跑到昆山等地开起了超市。不久,“武义超市”遍布江苏昆山、常州、苏州、南京、张家港、江阴、无锡、吴江和上海、宁波等“长三角”地区,甚至还把超市开在山东、安徽等大城市。
新农业带领村民致富
从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鼓励农民劳动致富。在我县,随着顾能显等勤劳致富榜样的树立,更多持观望态度的农民大胆放开了手脚,风风火火地做起了各种生意,城镇市场越来越兴旺,越来越繁荣。
2013年,在北京创业的张群英回乡创业,承包了徐村的蓝莓基地,并带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对蓝莓基地重新规划,走上了蓝莓种植、销售、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化发展道路。承包基地后,张群英更换掉长势不良、结果小的蓝莓树,引进了“奥尼尔”、“蓝美一号”等多个新品种,将蓝莓采摘期从一个月延长到了3个月,并借此发展乡村采摘游,大田蓝莓名头逐渐打响。
在张群英的带动下,徐村及周边村庄40多户村民相继种上了蓝莓。李碧群是最早一批在张群英带动下种植蓝莓的。“我家的田就挨着张群英承包的那块土地,想想空着也是浪费,不如趁着这个机会试种一下蓝莓,就算收成不好自家也能采摘些水果。”一开始李碧群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蓝莓树刚结果的那一年便赚了近3万元。在尝到甜头后,她开始扩大规模。“我们小农户家里资金不多,每年增加2、3亩,今年,我家蓝莓种植面积大约有15亩,去年新种的两亩明年就可以采摘了。”李碧群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放眼武川大地的农村,一批新农人勇立潮头,成为农村致富的新能手,带动农村共同富裕,让农民更富、农业更强、农村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