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武义政府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   微博   手机  
首页 新闻 微聚合 专刊 专题 武川论坛 数字报 图片 人文武义 网闻联播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专副刊 >> 特别报道

《中国近现代名家书法集——陶雪华》《自跋》

(摘要)
2019年09月29日 09:40:27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丁酉二月父亲领我踏进乡贤之门,拜托施雨先生启蒙课字。自兹染指翰墨,结缘书画。今又丁酉,又是仲春,六十春秋,转眼之间。一生无成,聊寄书法。谨以此集献给关心,关爱,支持,扶助我习研书法的你们。完稿之际,写上几句,以示衷心谢忱。

  本人先天干支金水木火土,后天心修仁义礼智信;故而事从工农兵学商,体味酸甜苦辣辛,学涉哲史文音美,书学篆隶楷行草,艺求真善美精化。人生之路虽无电闪雷鸣,却有雨雪交加;学书之道,虽非悬崖峭壁,却也崎岖坎坷。野鹤相师经过察颜观色,然后判曰:南人北相,文人武相。

  平生做过许多事,都是断断续续,变换多端。而自幼到老,自始至终一贯到底的只有一件事--书法。人生,书法,书法,人生;不离不弃,难舍难分;青灯黄卷,冷凳寒窗;临池不辍,濡毫苦练;躬身耕耘,不问收获。可谓把一生交给了书法,而书法成就了人生;用一生探索了书法,从书法又感悟了人生。深谙其中:黑白世界,气象万千,翰墨人生,璀璨精彩。学之可谓:长途跋涉,峰峦起伏,登高攀援,山外有山;究之则应:探赜索隐,寻根究理,功深悟奥,逐层提升;化之还须:承古出新,法而无法,艺中求道,化无止境。

  而除了谋生的时间,每一天能够贯穿一气的就是三件事,学习-践行-思考。能够让我能始终不渝、日复一日坚持的原始动力是父亲为我做的三件小事。

  学习。父亲将一个蒙童推到一个认真严厉近乎古板的老先生案前,习练规矩严整的毛笔字,在顽童群里我只是先学一步,在同学们中却占尽先机,大楷评比,每每夺魁,激励不断,一发难收。最要紧的,跟施雨先生期间,有一段类似于私塾的经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规矩,学习的习惯都初具形范,真是“少成如天性,习惯成自然”。在成长的岁月里,我有了如饥似渴学习的习惯。“君子结于一也”,一以贯之,一生不懈,一意孤行,一心于艺,惜时如金,心不旁骛。不仅在书学方面系统进修了中国书法史、古今书学理论、书法篆刻创作理论等,而且爱好广泛,兴趣良多,学涉历史、哲学、文学、文字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诸门。文化时空,博采精取,翰墨天地,苦修性灵。注重东方传统文化涵养,着力提高综合艺术素质。在人类思想精神海洋里随波荡漾,在儒释道百家丛林中留连忘返。诗词楹联,时而习之以自娱。参悟人生,常以观照求完善。学然后知不足,尽心在书学修养和字外功夫上夯实基础。

  践行,小学第一堂写字课,老师要求带毛笔,墨块,砚台等,父亲用大价钱给我买了一大瓶墨汁,顿在我面前,说:“好好练!”,我很震撼,因为,我的同学只能得到半截墨块,磨得好写,半堂课都过去了。而我父亲给我做了墨涵,上课伊始,就可下笔。大家都在磨墨,老师就站在我旁边,手把手的教起来了。我的练习时间,授教时间,比别人多,想不得奖都难啊。更重要的是我尝到方便,快捷法门的甜头。之后的学书路上,我也找到了许多简便易行有效的训练法子,喜欢这样的践行。从唐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启蒙入门,临习颜氏诸贴后又遍临唐人虞、诸、欧、张、怀等家。后直溯魏晋钟、王,在真行草书上着力最深,顺流而追宋元明清诸家,以求行草真谛。为溯源清流,又自吴昌硕临石鼓文帖起步,进学邓石如篆隶法书,继摹汉隶秦篆,直至商周龟迹鼎铭,以得真书法乳。数十年数换行业,对书艺的修炼,对摹碑临帖的践行,却孜孜不倦,从不间断。在军营以铁杵作笔,在田间以土地作纸,摸索出“十心”、“十法”、“十忌”的经验。没有生活的酸甜苦辣辛的体验,难以体悟书法之真谛,没有仁义礼智信的灵修难以表达书法的精神气。

  思考,开始学字后,父亲有空就带我到村边的千年古刹--延福寺,坐在一幅幅写满行草书的照壁前,让我看,不说话,他陷入沉思,我也思索,什么字?谁写的?没有答案。直到现在,这些行草书仍倾倒了不少文人墨客,其艺伯仲于枝山,只知作于明朝,却没有考证出作者,真是高手在民间哪。之后,我多次带小伙伴到寺里玩,我就趁机在书壁前如对至尊,静坐默思一会。期间,还暗下心愿,有朝一日,也能在此庙堂写上我的字。后来,延福寺列为国家文保,终于我写的牌匾挂上了门楣。外出谋生后,每当回乡,我总抽时间来此观照一番。这成了我养成深思冥想习惯的基石,也是我追求书法艺术至高境界的滥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道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理论是学、行、思的成果。在习练之余的数篇书学论著,或参加中国书协理论研讨会,或刊发于《书法研究》等专业杂志,就是勤于思考的结晶。多学多思,感悟书法,感悟人生,继而感悟天地之道。慕乎形端,达乎意境,求乎神采,究乎理奥,不懈企求着无边无界的精神境界。

  父亲不经意的三件小事,成了我每天坚持的日课。“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古哲先贤教诲,时时滋润着心田。所以,父亲的睿思、倔强、坚韧,母亲的善良、宽容、智慧,是我一辈子取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艺术的本质是抒发性情,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书法从远古走来,但又充满着神奇的活力。一代代书家的传承与艺术创新,使书法之树常绿。缺传承,无根之木,缺创新,叶枯花落。所以我尊崇:功夫与灵性,步古而出新。创作中既要合乎法度,又不能落入窠臼。翻得王维一句而成:“神游天地外,法度有无中”。在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时又使艺术与性灵水乳交融。在追求个性张扬与风格别具时又显千年古风与百家意蕴。我行我素,我有我法,我行我道,我写我心。这些都在本人论著阐发,不予赘述。

  在社会,我近乎木讷迂腐,尚存随和宽厚,似乎龃龉时宜却也率真朴诚。在自然,如鱼得水,相洽甚欢,天真本性,通达放旷。抛却尘俗在大自然中徜徉,似乎湮灭不了一份童心;靖节先生“性本爱丘山”的些许遗风,让我在大自然中汲取了创作的源泉与生命的活力。望白云而生发幽思,见孤鹤而因寄所托,听流泉而澄思涤虑,抚松竹而坚忍操节。花鸟鱼虫皆是友,山川木石均会心。深感“万物有灵”,主张“万物皆师”。这些意旨也都蕴涵于上述所号中了。

  庆幸生长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广袤辽阔肥沃深厚的土壤,庆幸生长在国家强盛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时代。

  感恩天地、祖国、人民,时代、万物;感恩父母、师长、爱人、亲人、朋友!

  有幸在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研修班、《人民文学》函授班,国家书法师职业资格鉴定等等各种学习机会,得之于许多文学名宿艺术巨匠的言传身教,受之于丹青名家翰墨大腕的引导点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结业时,他们给我打出的成绩是“优秀”,一股股强大的力量助推我攀登再攀登。

  有幸在人民美术、天津人民美术,中国文联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名家解读》、《中国书画名家精品收藏集》、《中国书法十大名家》、《雄踞中国艺坛的书画家》、《艺术之巅—最具学术价值和创新精神艺术家》《永沐光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庆祝建党95周年作品选》、《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卢浮宫艺术特展》以及《中国书协当代书法创作理论研讨会》等等艺术活动中,步中国艺坛领袖、导师权希军、欧阳中石、沈鹏、李铎、刘大为、苏士澍等等耆宿大贤之后尘,得以偏安其中一隅。感受大师风采,领略大师之路,如沐春风,似润甘霖,闻道受教,终身受益。

  导师尤如灯塔照亮航向,还似仙人指点迷津。其中,如刘大为先生“路就在脚下,必须走得正走得直”的谆谆告诫;如沈鹏先生“传承”与“原创”的核心理论;如苏士澍先生“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主题理念等等教诲,都如同黄钟大吕,警鸣心中。对于自己于自学中企求登堂入室,以及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艺海泛舟者来说,这些导师的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俨然是东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可谓“拚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我呈上学书六十年的作业,编辑《陶雪华书法作品集》之际,蔡武先生亲自为之作序,权希军、欧阳中石、李铎、沈鹏、蔡国声、苏士澍、陈联合、林峰、李向荣、雷振方、王少波,吴金宣等先生对本人学业作出了精辟的评鉴。刘大为先生不仅挥毫题了集名,还专门为我著就评鉴文章一篇;沈鹏、刘洪彪、陈联合、林峰、何鹤等先生还亲自濡笔挥毫为我作品集题词,顿令本集熠熠生辉,溢光流彩。评语鉴言,足见导师奖掖后学之用心;笔精墨妙,彰显大家薪火相传之风范。本人一介布衣,能得如此多权威师长之青睐与点赞,深感慰藉,倍受鼓舞;得此殊荣,夫复何求?身在福中,感恩无尽!

  还有许多师长道友(不一一具名,以免挂一漏万)他们默默无闻,却用心良苦;他们或许算是小人物,但在我心中却十分崇高、伟大。从我蒙童学步开始,蹒跚行进之中,有的耳提面命,有的督促训导。他们透彻的评判,“时时苦语见针砭,邂逅天涯得三益”;他们期许的目光,让我看得更远更高;他们殷切的叮嘱,让我步子迈得更实更久。本人刻骨铭心,永恒怀念!

  中华文脉古今贯通,我愿为其中的一滴血液,书法长河千年流淌,我愿做其中的一朵浪花。作为书者,做到文化自觉,首当其冲的是要书法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当务之急当然是增强书法自信。文人之心,系着国家之心,书者之心,连着人民之心。书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得时代社会国家人民的滋养;书法将在文化强国中宏扬光大,也将跟随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自感:“艺业坎坷路,峰巅跌宕重,雪笺明素志,华秩显书功,笔舞惊风雨,毫驰跃墨龙,鸟夕归故道,牛暮更耕躬”;黾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愿:“获最胜法,升无上堂”;再求:“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农夫一载,春花秋实;匠人十年,磨得一剑;凡数十春秋砚田笔耕,书者仅得一集而已。杨雄云:书为心画也。本集体现的是不同时期生命与艺术交融的心迹,也是自己人生之路与学书之路并轨的一串足迹,也是我不辍操练与阶段作业的墨迹,所以我敬请从四十岁起每十年举办一次墨迹展的刘洪彪先生题了“雪华墨迹”。

  书者以作品说话,观者以心眼会归。一集打开,美丑,优劣,一览无余,褒贬,扬弃,自在人心,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品就毋庸奢言赘论,唯求灵犀一通,得一二知音足矣。仅以此作跋,并请教诸师尊方家。

  陶雪华于听涛楼竹风轩

  丁酉年癸卯月癸丑日

分享到:
终审:张莹 编辑:张铖倩
 
专题报道 更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专题】反诈骗宣传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微博关注
全媒体矩阵
武义e报 武义发布
壶山顶 武义之声
 
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管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浙江在线技术支持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72302100003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湖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