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武义政府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   微博   手机  
首页 新闻 微聚合 专刊 专题 武川论坛 数字报 图片 人文武义 网闻联播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温泉名城 >> 旅游新闻

古村回望

——写在《岭下汤村志》付梓之际
2019年11月01日 09:19:35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汤登春

  岭下汤村位于武义县东南大田乡境内,始建于宋代,古称枣岩、妃岭。南宋时,汤姓始祖汤睃从处州碧湖(今龙泉)迁移至此,因村位于少妃岭和大殿岭山脚下,故称“岭下汤”。

  岭下汤清雍正时属南廿三庄。民国时属岭下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上村、中村、下村三个行政村。1950年属岭下乡,1956年属徐村乡,1958年属新宅大公社徐村管理区,1961年属徐村公社,1983年属大田乡至今。

  岭下汤村距武义县城15千米,距大田乡政府3.5千米。武义至丽水公路穿村而过。民国以前,是婺州通往处州的一条重要通道,而今是武义县城通往新宅镇的必经之地。村域面积8.2平方公里。至2017年底,岭下汤上、中、下三个行政村有16个村民小组,670余户,1700余人,村民以汤、朱、何、陈、金、倪等姓为主。村中主姓汤氏,自始祖汤睃迁居以来,已繁衍35代。朱姓已有12代。其他各姓大多在5代以上。

  岭下汤村落依山沿溪而建,四周群山环抱,平面布局呈南北走向。村内有1街4路34弄巷。街、路为南北向,弄向为东西向,以老街为主干道,路两侧建筑之间形成的巷弄依山就势而筑,委婉曲折,路面多为卵石或石板铺装。清末和民国是岭下汤发展的鼎盛时期,一条长约600米的商业老街贯穿三村,街两侧传统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多为前店后宅形式,临溪店铺的后侧或用块石垒成高坎,或依地势建造房屋,高低错落。民国时曾为岭下镇公所驻地,一度商贸繁荣,旧有“小县城”之称。解放后至90年代初,为新宅区委区公所驻地。2006年6月2日,被浙江省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村。

  岭下汤村内现存明代建筑8处,清代建筑30余处,民国建筑60余处,建筑保存较好,类型有宗祠、厅堂、民居、书馆、桥梁、店铺、水运埠头等。村内建有汤氏大宗祠和特祠、朱氏祠堂。民居建筑多依山而建,平面布置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兼有“一”字形的,较大的民居建有厅堂。传统民居多为二层木构建筑,硬山坡顶,平面布局为三合或四合,院落一般较小。受山区条件限制,建筑墙体多采用板夹筑泥,外观粉白,檐下绘以壁画。体量较大的民居有二进,前、后进之间往往依地势建造而有高低,很是生动。厅堂建筑以三家头、敦本堂为代表,采用抬梁式构架,形制规整,雕刻精美。村中建筑雕塑和彩绘多采用瑞禽家畜、田园风光、自然山水等题材。

  自古以来,岭下汤村人以务农经商手工业为生,种植水稻、茶叶、油茶、毛竹,经营南北杂货,世代传承木工、泥工、篾匠、油漆等手艺,过着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岭下汤文物古迹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祠(石梁架屋,汤氏大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汤氏特祠、太平天国标语。文物保护点有虎闸门。传统建筑有朱家祠堂、上屋、尔生旅馆、鱼骨厅、三家头、上石厅、敦本堂、西书堂等。村内景点众多,风景优美。村前有千年古林的梅峰、双坛、灵洞、枣岩一线天、汤姓始祖墓,以及村后的石牛栏、双层两头洞、雄鸡坛、石和尚、石笋。村上有灵泉岩洞、石拱桥,村内有太平天国标语。这些古迹保存完好。

  清代,岭下汤两度遭受太平军攻击。咸丰十一年(1861)8月7日,太平军发重兵攻岭下汤村,焚掠一昼夜。如今的梅峰山脚,尚留“长毛杀妖多多杀”的血墙。同治元年(1862)6月,太平军再攻岭下汤,“室宇十舍九焚”,村社为墟,烧毁大宗祠前二进,仅石祠幸存。民国时期,岭下汤为岭下镇公所驻地,国民党军79师师部、235团团部曾设于此,并曾有武义县自卫队驻扎。这一时期,岭下汤出现了革命活动。1928年中国共产党岭下汤支部成立。村中进步青年在农民中宣传革命,开展敲经堂内菩萨活动。青年蔡加方参加武义西路红军并担任排长,在1931年8月的金公岩战斗中英勇牺牲。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村,开展革命宣传,打土豪活动。抗日战争中,日寇几次串扰岭下汤。国军与日寇在岭下汤摆开战场,并以击退日寇的战绩,留下“岭下汤保卫战”佳话。三十年代,岭下汤就建有邮政支局,有长途电话。解放后,岭下汤是中共新宅区委、区公所所在地。剿匪反霸,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直到改革开放,岭下汤都是武义县新宅片的政治中心。村内设有幼儿园、区中心小学、区中学。区中心医院、供销社、财税所、农行营业部、工商所、水管所、公安派出所、法庭均先后设置了办公机构。这些机构,长的半个世纪,短的也有几年。1992年武义县撤区并乡后,由于新宅区委区公所撤销,武义县各派驻的区级机构陆续撤离,岭下汤中学、小学、幼儿园撤并,加上村内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不少村民在县城购房置业,岭下汤由区域行政管理中心复原为普通乡村。留守村内的多为孤残老人,村庄建设停滞不前。2005年,由大田乡政府牵头,对村内旅游资源进行调查,邀请浙江师范大学制定旅游规划,成立村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并进行景点旅游开放试运行。但由于种种原因,时间不长就停止了此项工作。2012年后,三村村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了“清泉工程”,村庄整治等多项工作,使村容村貌不断改变,村庄生机逐步恢复。2015年7月岭下汤实施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总投资1800万元。在近三年时间里,实施了老街路面改造,恢复老街石板路面;景观公园广场(旅游集散广场);恢复布垅坑和消灾厅景观,实施下前山、下大路游步道,菊溪沿溪石板卵石路面改造,老街店铺修理,老区委、九间堂楼,三家头修缮,上、下书堂、水阁楼抢救性维修,现代房仿古立面改造,太平军标语文保点和朱家祠堂修缮。以上项目建设实施,传承了岭下汤的农耕文脉,改变了村庄面貌。

  岭下汤村历代人才辈出。汤氏始祖汤睃是一方名医,医术神奇,历代县志均有记载。明清两代,出过秀才、贡生、进士数十人。民国上将汤恩伯,为岭下汤汤氏后裔。原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我国著名昆虫专家汤祊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学家、教育家汤池,都是村内乡贤。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底,全村有博士生6人,研究生31人,大学本科学历150人,大专学历72人。在外工作的副科以上干部和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有数十名。“积德行善,诗书礼仪,尊老爱幼,团结和睦”,是岭下汤汤氏宗族的族训,也是岭下汤村风民俗的写照。自古以来,岭下汤口头文学、民俗文化连绵不绝,丰富多彩,匠人工艺名震四乡。1900年以来,就有开武义县乡村戏曲先河的昆曲座析唱班。解放以后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岭下汤的婺剧团、文宣队经久不衰。1990年代以后,汤氏族人修葺了始祖默菴公墓,恢复了清明祭祖。2012年,《读谱寻宗—<枣岩汤氏宗谱简析>》出版。近几年,相继编成《枣岩汤氏宗谱》《朱氏宗谱》《倪氏宗谱》,宗族文化得以挖掘和传承。

分享到:
终审:张莹 编辑:张铖倩
 
专题报道 更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专题】反诈骗宣传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微博关注
全媒体矩阵
武义e报 武义发布
壶山顶 武义之声
 
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管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浙江在线技术支持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72302100003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湖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