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高滟铃
许多年前,
放下农村祖祖辈辈念过的,
那本厚重的历史书。
洗碎了村边溪里的日出,
汗水融入了长三角的血脉。
夙兴夜寐,栉风沐雨,
化作了镶嵌在城市农村的珍珠。
迎来送往的微笑、柜上的排排货物,
春去秋来,
眼里映照的是家乡的楼房、宽平的道路,
还有青山满目。
诗中的超市人艰苦创业开拓奋斗,诗外的超市人依然肩负重担砥砺前行。短短的二十多年间,武义超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到现在的近一万家,年零售额突破六百亿元,从业人员达十万余人,离不开每一位超市人的努力。2013年,我县被评为“中国超市之乡”。“超市经济”成为了我县经济发展的一颗耀眼明珠,它成就了一代武义人的“中国梦·超市梦”。
留住根
家乡是永远的眷恋
对于家乡,超市人始终不忘本。正点蚊香、钓鱼扑克、田歌禽蛋等80款来自家乡的农特产品、旅游休闲用品、小五金产品也相继通过“武义超市”这个平台,走出了武义,走出了浙江,年销售总额达1亿多元。此外,本地超市人创新进行“农改超”模式,主动对接县域周边及农村农贸市场,将农贸市场与超市合二为一,一改原先农贸市场脏乱差模样,摇身一变为高大上的超级市场,灯光明亮,果蔬新鲜,鱼肉安全。“随着经济发展,市民和村民对美好需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借鉴其他省市的超市经验后,我们便在邵宅、白溪口等村尝试“农改超”模式,这样的超市不仅提升了周边市民与村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为家乡的小城镇建设添上了重要一笔。”亿家超市负责人徐华说道。
自2012年以来,近千家超市通过“超市爱心驿站”、“农超结对帮扶”、“五水共治捐赠”等方式,为家乡捐赠帮扶资金约1000万元。柳城旅游集散中心、维多利酒店、栗裕将军纪念馆等一批超市乡贤回归项目落地。同时,我县超市人积极参与乡贤会,为家乡建设问诊把脉、出谋献策。目前已有20多位超市乡贤回乡任职,像柳城畲族镇江下村的国家级3A级景区村,三港乡章湾村的生态休闲民宿村,桃溪镇锦源村的有机农业村等都是超市乡贤回归后的杰作。
武义超市经济发展所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被经济学家誉为“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奇观”,也让我县荣膺了全国唯一的“中国超市之乡”称号。武义超市作为超市业态在我国几十年来的缩影,如今在每一个超级市场内展示自己的风格与精彩,而这份精彩也将继续……
走出去敢为人先启富路
上世纪90年代,三港乡周源村人曹德光。他在安徽、上海、江苏等地开办小超市,为武义“超市经济”的拓荒者点燃了武义“超市经济”的星星之火。1995年曹德光的外甥,现任浙江省快乐购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仁平,在昆山开起了“恒达百货店”。开业第一天,营业额便超过千元,毛利达500多元。夫妻俩欣喜若狂,把当天的营业额数了又数。这家六十平米的“夫妻店”就这么成功了,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个奇迹,也是所有南部山区人民所向往的奇迹。“那时候,我们南部山区的人民基本上都是农民,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生活十分艰苦,我们之中有人走出去赚钱了,这在当时的家乡就是个大新闻啊,大家都想出去赚上一笔钱,让生活变好!”张仁平说道。
“开超市能发财”的消息开始在我县南部贫困山区引起连锁反应:曹德光和张仁平兄弟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许多人纷纷到江苏昆山等地开办“武义超市”。几年下来,“武义超市”遍布江苏昆山、常州、苏州、南京、张家港、江阴和上海、宁波等长三角及附近地区,甚至在山东、安徽等地的大城市也都见到了“武义超市”。
“如果说成功一定要借助巨人的肩膀,那对于我们武义超市人来说,‘上海华联’就是那个巨人的肩膀。”现任武义超市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张建平笑着说道,当年已在昆山从事多年商品销售的他专门到“上海华联”总部接受加盟培训。在培训期间,张建平仿佛如鱼得水,获得了许多之前有过探索却不够深入的经验与知识。“上海华联超市·中华园店”的开业,为武义超市打造了发展样板,吸引了我县南部山区的创业者相继来到昆山,踏上开超市之路,形成了数量庞大、实力雄厚的“超市军团”,这一现象也被称为“超市经济”,数万人的生活轨迹因超市而改变。
走上加盟之路的超市人,并未因此止步不前,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成为超市人发展的方向。一次偶然机遇,超市人潘法文争取到了富士康华联商场的经营权。富士康的内部管理及考核机制十分严谨,不管是企业经营理念、从业精神、企业文化等方面都突破了潘法文的原有观念。2001年,台湾“大润发”超市在昆山登陆,商品很齐全,货架整齐美观。当时的昆山百姓,一想到超市,就会提起大润发,让人看着眼红。这也坚定了潘法文要做武义超市的自主品牌决心。2003年,“学成后”的潘法文联合亲友,在昆山中华园开了家超市,取名为“万客隆”。潘法文的超市自主品牌梦由此实现。
之后一些属于武义品牌的超市,三联、星地买、万佳、家润多等在江苏、浙江一带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2006年,张建平在昆山注册成立了浙江省武义县易家福超市有限公司,创建了“易家福”自主品牌。截至目前,公司已在苏州、无锡、杭州、张家港、嘉兴等城市拥有10多家大型直营连锁店、40多家加盟连锁店,成为了浙商在长三角地区超市行业的模范企业。武义超市越开越多,也越开越大,除了长三角与附近地区,渐渐开始向全国范围辐射。超市也从普通收银超市向“无人超市”转型。
守一方开拓创新供民需
武义超市这支商帮劲旅中,除了在外“闯出天下”的超市人,还有一些超市人他们以家乡为起点的超市生涯,同样值得赞叹。他们除了自身发展,同时带动我县零售业态转型升级。
“三联超市,家乡人民的超市!”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想必每一位武义人都印象深刻。而那家曾开在滨江广场的三联超市滨江购物中心连续多年成为市民购物首选。而三联超市能够成为佳话离不开超市人李志坚的努力。
1983年7月,李志坚从台州供销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武义县供销社下属的副食品公司工作。80年代我县的零售模式还是以国营及集体单位的下属门店贩售为主,虽已不是凭票供应的年代,但那时的商品还是被“困”于橱窗内,民众无法自行挑选。
1991年3月,位于县城溪南街电影院对面的县副食品公司门市部因原来承包的女职工请产假,已经关门歇业个把月了。一心想学起来做生意的李志坚便承包了门市部,一年下来,李志坚赚到了2.8万元,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改革开放后,门市部可以自由选择供货商了,商品的成本价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市民们一般都会选择便宜但质量好的商品。”李志坚说道。当时的县副食品公司,在私营副食品公司的冲击下,企业亏损严重。1993年,公司决定把批发部一分为二,进行内部承包。李志坚与伙伴4人承包了县副食品公司的一个批发部。承包的辛苦不言而喻,除了需要进货和送货,还需打理批发部的日常经营销售。在经营实践中,李志坚他们不拘泥于原先公司的经营模式和做法,他们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创新。改变原先的只做批发、不搞零售的模式,改为批零兼营。能够直接从源头处购买商品,不仅有更多选择,价格还便宜,市民纷纷前来购买,商品的销售量直线上升。
1997年,李志坚得知金华有一家商店,每天门庭若市,顾客盈门,便主动上门求教秘诀。第一次看到开放式购物超市的李志坚简直不敢相信,原来还有这样经营模式。1998年5月,位于壶山下街的三联超市正式营业,标志着我县商业史上一种全新业态的诞生。超市一开张便吸引了全县消费者,大家争相前来体验全新的购物方式。
之后,随着我县发展,超市营业面积由小变大,数量也由少变多,经营模式趋向多样化,其中,超市的生鲜模块受到了市民的欢迎。福泰隆、加贝、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先后入驻我县,繁荣我县经济的同时,也为市民购物提供了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