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武义政府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   微博   手机  
首页 新闻 微聚合 专刊 专题 武川论坛 数字报 图片 人文武义 网闻联播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专副刊 >> 经济

圆残疾人就业梦 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

2019年12月17日 09:22:58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记者 王超亚

  如今,残疾人就业始终面临着“渠道窄”、“岗位少”等问题,这也是一直以来社会关注的焦点。残疾人庇护中心即“残疾人之家”建设是今年省政府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事关老百姓幸福,是实实在在的公益事业。我县通过公办民营、民办非营利、引进第三方管理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依托资源精心打造“残疾人之家”。

  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10家“残疾人之家”建设,超额完成省定的8家任务,安置精神、智力及其它重度残疾人就业173人。“残疾人之家”不仅有完善的设施、贴心的服务,还能做一些简易的手工活,圆了他们家门口就业之梦。近日,记者走访了几家“残疾人之家”,零距离感受智力、精神及其它重度残疾人边工作边康复的快乐生活。

  “工疗车间”照亮残疾人生活

  大家坐在长桌前,仔细地把一个个别针串起来……记者来到武义信泰办公用品有限公司的工疗车间,工人们正在明亮宽敞的车间轻松工作。车间主任看他们动作娴熟,一个劲夸赞:“非常好!非常好!”

  在这个特别的“工疗车间”,有27位中轻度的智力、精神残疾人员。他们在这里从事简单的劳动,自食其力。“这些简单的工作是公司生产需要的,刚好适合他们做。有了这样的‘工疗车间’,既解决了智力、精神残疾人的生计,又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信泰负责人李群美说,公司与每位残疾人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月发放工资,缴纳社保。

  记者在现场看到,和普通车间不同的是,“工疗车间”的配备更为齐全,如同一个温馨的家。除了生产车间,公司还为残疾人设立了休息室、健身康复室、用餐厅、娱乐活动室、医务室等功能区,还有一个流动图书室,可谓一应俱全。在这里,工人们的工作较为轻松。

  “早晚都有班车接送,吃完午餐,可以在休息室午休。在这里工作,他们家里人都很放心。”李群美说,很多工人慢慢在这里找到了上班的感觉,成了“社会人”。

  “对待他们重不得,有时候要哄一哄,有时候要夸一夸。”工疗车间里,管理人员主要提供生活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治疗等全方位服务。平日里,他们细心为工人安排好休息、耐心指导服药,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爸、妈,你们放心,我在这里比家里还好呢!”刚来不久的的智障男孩沈某开心地告诉前来看望他的父母,看到儿子的变化,父母激动得老泪纵横。

  截至目前,我县共建立工疗车间6家,每一个工疗车间建起来,都十分不容易。“精神、智力残疾人尤其是中轻度残疾人,可以通过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进行康复训练。然而,当前我县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就业年龄段内的中轻度精神、智力残疾人有600多人,6家工疗车间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要解决他们的康复、就业问题任重道远。”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何国茂说。

  根据相关规定,当前,我县企业创办工疗车间符合税务部门相关规定要求的,能享受每人每月我县最低工资标准4倍的增值税优惠,残疾职工的工资可在企业所得税中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虽然政策有一定的优惠,但要支付每人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资,提供免费的午餐,还要上缴‘五险’,优惠的幅度也不算很大。”县残联劳服所负责人何伟靖说,“关键还是企业主对残疾人要有爱心。”

  在工疗车间就业的精神、智力残疾人过去一半靠政府出钱,一半靠家里养着。现在,他们到这里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压力,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监护人的负担。同时,简单劳动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康复训练,一些精神残疾人就业以来,没有再发过病。有部分原来在工疗车间上班的残疾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工疗,已基本康复,转岗到其它车间工作,每月收入也从一千多元增加到三千多元。

  “残疾人之家”打造温馨家园

  “看!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在这里‘再就业’,感觉自己有事做了!”今年56岁的饶松竹开心地告诉记者,刚刚收到了在“残疾人之家”做手工活的工资。饶松竹来自俞源乡阳畈村,患有先天性视网膜黄斑变性,39岁开始失明。因为眼睛完全看不见,饶松竹的生活仿佛变了个样,“走路看不清,经常磕磕碰碰,最要命的是心理上的落差,我开始变得不爱说话。”但自从来到这里后,人变得开朗了,笑容也多了。

  今年8月6日,俞源乡沁春园养老院开业,9月底成立“残疾人之家”,于10月正式开始运行。“手工活很简单,其实一天也做不了多少钱,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的,感觉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体现自己的价值。”院长王仙美告诉记者,目前的手工活主要是做一些塑料手表壳的配件安装,对普通人来说是很简单,但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锻炼人的。

  每天9时,车子从沁春园出发,在冬日暖阳的陪伴下,绕过一个个村庄,接上这十几名残疾人。“到了之后先活动一下,然后定时开始做手工、康复等活动,下午3时再送他们回家。”王仙美表示,除了手工活,她还会安排他们参加一些垃圾分类、衣物捐赠等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明年打算把工疗车间跟上,这样能让更多残疾人有事可干,大家伙聚在一起也可以减少烦闷。”

  “再就业”缓解了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压力,简单的手工技能也让残疾人得到康复锻炼,在劳动中的沟通与合作,更是给了残疾人一个崭新的社交平台。“每天做点手工劳动,跟伙伴们说说笑笑,心情比过去一个人闷在家里好多了。”“开心果”吴肖忠说。在吴肖忠看来,辅助性就业帮助智力、精神残疾人树立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了身心健康。

  “就业+托养”打造残疾人托养新模式

  “对,把它对折,装进透明的塑料袋里就好……”记者在王宅镇谢氏骨伤医院“残疾人之家”看到,许多残疾人朋友正在医师的带领下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做着来料加工。“我挺喜欢这里的,和朋友们说说笑笑,还能干活挣钱,比一个人闷在家里面好多了。”残疾人之家的成员们这样说。

  残疾人大多数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生活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或社会救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残疾人之家’的出现,主要是能让他们能够学会一技之长,一方面缓解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压力,一方面也能让他们得到康复锻炼,在劳动中沟通协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谢氏医院负责人介绍说,“残疾人托养不是‘养’着,而是通过劳动等一系列的职业康复训练,增强个人生存能力,帮助他们自立,逐步融入社会。”“残疾人之家”主要托养对象是劳动年龄段的智力、精神残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这些残疾人除了可以免费得到日常护理之外,能劳动的在这里“上班”拿工资。每天下午3点,大家停下手头的工作,有的来到多功能室里,看电视,看图书,说说笑笑,气氛十分欢乐;还有的来到康复室,在康复仪器上练上一阵。

  从医院,到学校、企业,再到社区(村)养老服务中心等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之家”在我县各地落地生根,成为服务残疾人、保障其生活的“根据地”;而从“庇护照料型”向“辅助性就业型”过渡,我县的“残疾人之家”除了日常照料、技能培训、就业辅导、康复训练等常规项目,还着重发展辅助性就业劳动,为残疾人提供可靠生活保障。相较于以前为了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而开展救济救助,难以从根本上帮助残疾人摆脱贫困,“残疾人之家”则为肢体、智力、精神等重度残疾人开辟了一边康复治疗、一边愉悦身心、一边增收的渠道。

  下一步,我县“残疾人之家”还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规范运行,提升服务,切实将这一惠及残疾人的重要民生实事做好、做实,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
终审:张莹 编辑:张铖倩
 
专题报道 更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专题】反诈骗宣传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微博关注
全媒体矩阵
武义e报 武义发布
壶山顶 武义之声
 
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管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浙江在线技术支持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72302100003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湖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