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武义政府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   微博   手机  
首页 新闻 微聚合 专刊 专题 武川论坛 数字报 图片 人文武义 网闻联播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专副刊 >> 武阳川

武义早期民族工业的代表吕端慈

2020年03月13日 09:31:33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吕新德吕新龙

  1917年至1927年间,在武义县新宅镇的柘坑、三坑口、乌门一带,曾有一家颇具规模的民族制铁工业企业。

  企业的创办人是吕端慈。

  吕端慈,1891年出生于永康市象珠镇横渡村。横渡村原属雅吕乡,位于永康的西北,吕姓先人由台州迁入,在此繁衍生息,为吕氏族人聚居地。由于当地土中含有铁矿砂,吕端慈祖父吕京第在清嘉庆年间开始淘砂建厂炼铁,产品供应周边地区农户打造农具家具。吕端慈幼时入私塾读书识字,稍长入铁厂当学徒,由于聪明好学,不到20岁就熟练掌握了淘铁砂、炼铁等工艺。外出销售铁成品时,多方了解行业的动态,学习先进技术,对自家的设备、工艺进行改进。年纪轻轻已崭露头角。

  横渡周边铁砂较少,淘砂成本较高,随铁产品需求的扩大和铁厂经营的发展,逐渐不能满足炼铁炉正常开炉的需求。民国初,他听说武义的大莱、少妃一带砂土中含铁砂量很高,溪里面的砂子都是黑色的,非常兴奋,遂于1916年到武义实地考察,边走路边打听,找到了新宅镇乌门村。乌门地处大莱溪下游,长年累月的流积,溪床上有着厚厚的一层黑铁砂;坐落在大山深处,周边山林密布,为炼铁所需的木炭提供了可靠的来源;村民淳朴勤劳,田地较少,劳力充足,具备了创办炼铁的各种客观条件。实地考察后,他回永康与三哥吕端尚商量,决定变卖部分家产,集中两人积蓄,到乌门办厂。

  1917年春,吕端慈在乌门的铁厂正式开办。他在武义的艰辛创业正式拉开帷幕,武义的现代民族工业也由此注入了新的血液。建厂事务繁重而复杂,尤其是建厂所需大量物料要在百里外采购,再通过人抬肩挑运回,耗费精力财力巨大。在大半年时间里,他完成租用各种场地、建造铁炉、承包山林建窑烧炭、改水道建淘铁砂槽、雇佣工人及培训、试炉等一系列的工作,在当年秋季炼出了合格的铁成品。滚滚流动的铁水,就像源源而来的希望,促使他对铁厂倾注更多的热情和心血。从选砂场、淘铁砂到建炉、冶炼、出铁,从包山林、砍伐林木到建窑烧制木炭,从产品外运、销售到结帐、收款,每一重要环节他都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乌门的铁炉正常生产时,每2小时左右出铁一次,每次出铁300斤,一天可生产铁板1吨多,月产40吨,各类用工有100多人。

  初获成功,吕端慈将铁厂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乌门溪床里的铁砂慢慢少了,1920年又在三坑口村下高自然村建造了第二座炼铁炉。有了乌门的经验,加上和当地人结下了很好的人缘,许多人主动提供各种帮助,第二台铁炉不到半年就开炉投产。又过了两年,在柘坑村建造了第三台炉。三台炉同时生产,每月产铁百吨以上,直接从业人员达500多人。与此同时,企业管理的制度日益完善,淘砂、制炭、冶炼、销售和用工、后勤各环节管理完备,人员各司其职。那些年大莱溪两旁呈现出人员往来穿梭、生产热火朝天的景象,乡村的沉寂被打破,而吕端慈带来的经商理念、开创精神也影响了一方乡民。

  吕端慈产品的销售范围一度达半个浙江地区。产品外运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菊溪沿水路到丽水进瓯江,销售地是丽水、温州一带。另外一条是人力肩挑到岭下汤、古竹等地,再沿水路经过武义江到钱塘江,远销杭州、绍兴,直至台州、温州。他诚守信用,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加上大莱溪的铁矿砂属钒钛磁铁矿砂,铁成品因含有钒钛而强度更强,制造成的农具厨具耐磨、刀刃锋利,所以深受欢迎。

  到了1927年初,市场急剧变化,铁厂面临严重危机。当年日本生产的“洋铁”大量进入浙江,日本铁打锻农具的“折头”高,可达8折,吕端慈铁厂的铁“折头”只有6-7折,而且日本铁价格便宜,外界市场大部分已被日本铁占领。由于偏处大山深处,信息闭塞,他对此并无了解,仍然全力开工生产。直到驻外销售人员回来告知很多经销商提出退货、铁的销售量已急速下降,才开始减产停产。此时大量铁板积压,大量货款不能回笼,雇工的工资和各种材料款、租金难以支付,铁厂步履维艰、陷入窘境。吕端慈亲自到经销店铺了解情况,处理应收款和滞销产品,但收效甚微。无奈之下只能对已经销售但没有回收货款的铁板作降价处理,尽快回笼资金。对3台炼铁炉及积压的铁板,动员他人接手、低价转让。他将回笼资金全部支付并结清了拖欠的工资、材料款和租金,铁厂宣告破产,办厂10年的辛劳加上初期投资都成了泡影。外来工业对民族工业的打击,由此可见一斑。

  到武义之初,吕端慈借住在乌门的一户农家,并由这户人家帮助与村民打交道、处理纠纷、协助办厂。自从在柘坑村建炉后,借住在柘坑一徐姓农户家。远在永康横渡的妻子体弱多病,1924年曾来到柘坑居住过一段日子,回到横渡不久就离世了。其时柘坑村有一名为邱彩银的村民,妻子李申凤生于大户人家,包着小脚,不能参加农业劳作,开设麻将馆,收取“头钱”赢取微利。1925年邱彩银去世,李申凤带着两个年幼儿子继续艰难地以经营麻将馆为生。吕端慈与李申凤在双方失去配偶后结为夫妻,并生有三子。随铁厂破产,只能靠经营麻将馆的收入和给铁厂受让者作技术指导的收入、租种当地人田地(基本上都是别人弃租的差田差地)艰辛度日,甚至带着儿子做过挑夫,到丽水等地挑贩食盐、大豆等物。有时等米下锅,只能收割尚未成熟的谷子充饥。后来儿子们慢慢长大,日子逐渐好转。几个儿子不但种植柘坑租来的田地,还步行到永康横渡老家,那里的两亩多水田常年都种上稻谷、小麦、油菜等作物。

  1951年,吕端慈得了腹部疼痛的疾病,于当年6月23日去世。他的儿子都留在武义柘坑,开枝散叶、发子旺孙,已成为当地一大家族。后人均勤勉图强、乐善好德、事业有成。

分享到:
终审:张莹 编辑:梅吉姝
 
专题报道 更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专题】反诈骗宣传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微博关注
全媒体矩阵
武义e报 武义发布
壶山顶 武义之声
 
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管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浙江在线技术支持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72302100003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湖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