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超亚 李增炜 通讯员 王东方
阳春三月,正是采茶好时节。漫山遍野的茶园,将城郊点缀得绿意盎然。位于周岭村的汤记高山茶叶有限公司被清香包裹着,那是炒制茶叶时散发出来的香味。
“我正在炒绿茶呢。你们来看看,手工炒跟机器炒不一样。”公司董事长汤玉平今年52岁,个头挺高,戴着口罩,包着头巾,双眼炯炯有神,谁能想他炒茶已32年。眼前的炒锅已预热到250℃,只见老汤抓了一把鲜嫩的“春雨1号”抛入锅中,紧接着用右手不停地压、推,那一撮撮青叶仿佛就粘在他的手上,随着他灵巧的手掌翻转,锅里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茶香,他的脸上挂满了汗珠。
“茶叶本身的温度都有80℃,你们拿不住。来,给你们看看我的手。”说着,汤玉平摊开双手——这是一双布满厚厚老茧的大手,长着四五个水泡,看着让人莫名地心疼。“这是我炒茶的‘勋章’!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从‘杀青’、‘回潮’,到‘辉锅’,每个步骤都讲究火候和力度,这样才能炒出形状直、扁、挺,色泽嫩绿的好茶。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手要耐得住烫!”汤玉平说。
现在武义市面上的明前茶,通常是三五百元一斤。老汤炒的茶3000元一斤,但客户还得抢着买。“机器炒,一人一天可以炒50斤。我和3个师傅手工炒,一天只能炒10斤,都不够卖的。”汤玉平喝了口茶说道。炒茶虽然也在“机器换人”,但手工炒茶是一个匠心做茶的过程,魅力独特:茶叶紧贴着锅,手在锅里不停地炒,有经验的师傅能根据茶叶的变化,随时调整温度、手法和力度。这样炒出来的茶更重实,叶和芽紧凑地包裹在一起。正因为有了时间和匠心的“点化”,手工茶的回甘更好,也更经泡。
汤玉平说,炒茶很考验反应,需要仔细地盯着茶叶所有微妙的变化。“这也是乐趣所在,我会一直坚守下去,并把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方氏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厂内,几台炒茶机正马不停蹄地工作着,工人们加班加点地把茶叶称重装箱,空气中弥漫着新茶的清香。“由于今年疫情的情况,许多大型市场的流动性受到了影响,还好因为这些年我们以销售平台为主定点销售,拥有相对来说稳定的销售群体。”负责人方理表示,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价格优势,销售情况还是可以的,而且平台还在扩张。
方氏茶叶作为我县茶叶产销大户,基地共有3000多亩的茶园,年销售一千多吨茶叶。传统销售模式不仅增加成本,还有中间商赚差价,对于我县茶企来说,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不衔接、不对等。“武义茶叶的香气、口感、产量、价格和管理加工技术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甚至比走在前面的几个茶叶县市还有独特条件。”谈到茶叶,方理说得头头是道,“近年来,我们公司专注于绿茶,引进了许多新的品种,同时强化基地茶园的管理,做好深加工和分包装,从原来的批发商变成了品牌商。”
热水缓注,稍作停留,将散发着幽幽甜香的鲜嫩芽头轻轻抖入杯中。卷曲的芽儿们并不会在水中或沉或浮,而是毫不犹豫,直接、迅速沉落杯底。芽儿们伸伸腿脚,肆意地舒展开身子,组成一朵朵嫩绿的花儿。这时候,闭上眼,深吸一口气,满载着春意的芬芳便在空气中慢慢弥散开来了……
炒茶是个技术活儿。嘉盛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胜春说,要做好碧螺春,有“两把火”最为重要。第一把火是起锅时的熊熊烈火:以传统的柴火锅制茶,又要追求一锅到底的制茶手艺,锅温的要求必须十分严谨。柴火锅以结实的果木为柴,果木燃起的烈火能快速达到三百度以上的高温,此时投入茶青、快速将茶炒透,第一时间把春天的鲜香封印在小小茶芽里,稳定茶性。第二把火是搓揉做型时的松针之火:松针易燃,但稍纵即逝,能瞬间提升锅温又不致过于迁延,对接近足干的茶芽来说,正好起到烘焙、定香、定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