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鄢子和 通讯员 吕雯
和佛像一样,塔也是佛法存世的象征,最初建造的塔,主要用以供养佛骨舍利。佛陀涅槃,八分舍利,由迦毗罗卫等八国请回起塔供养,后来阿育王又建八万四千塔供养佛舍利,法显、玄奘游学印度仍历历可见。在中国,陕西法门寺、北京灵光寺等是代表性的舍利塔;嵩山少林寺、五台山佛光寺是典型祖师塔。另有一些塔主要为供奉佛像和经书,如玄奘西行归来,建立大雁塔前身慈恩寺供奉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舍利。武义明招寺内有五代禅师德谦佛骨舍利塔,坟塔合一纪念祖师,这在著名寺院比较常见。
十四世纪起,以《周易》为滥觞的风水学说风行,南方为主的全国各地兴建风水塔,又叫文笔塔、文峰塔、文昌塔等,风水塔与佛教无关。从某种角度说,文昌阁寓意也与风水塔大同小异。风水讲究人与自然关系,风水塔镇山、镇水、镇邪、点缀河山、显示教化,建塔是为了昌兴文气和财气,激活提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建塔目的有祈祷性、象征性、迷信补缺和标志性等。从文物保护角度讲,我县省级文保单位发宝象龙塔、毓英塔和县级文保单位巽峰塔、鳌峰塔“三根半塔”都是风水塔,它们分别坐落武义县城北部金鞍山、白洋街道万石院村、柳城畲族镇东溪西溪会合处山坡、温泉度假区郭洞景区出口沈店,自建成之日即聚拢底蕴,如叶法善百宝袋里的神针日夜提振武义文运财气,保一方平安和发展。
发宝象龙塔:
金鞍山托举的武义人文坐标
武义有句谚语:武义男人长得帅,看看城北出口发宝象龙塔;武义女人长得美,看看熟溪桥下喷涌温泉水。城北发宝象龙塔和城南熟溪桥是武义的人文坐标,更是武义引以为豪的宋明文化杰出风物遗存。
城北金鞍山上发宝象龙塔,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兴建,万历三十三年(1605)竣工。系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双套筒型制,通高42.46米,底层每面长3.4米,壁厚1.36米,塔基用条石铺筑。塔以单砖和菱角牙子相间叠涩出檐,檐下墨绘斗栱。每层略有收分,造型挺拔,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明代风水塔。塔内设砖砌踏跺可盘旋而上。历经380年之后,1984年政府第一次动工维修,恢复破损毁失塔刹等历史风物。
发宝象龙塔所在金鞍山,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就建有香山寺。在明代万历年间,新上任县官和要员要到香山寺沐浴更衣后进城,武义儒生项世良等认为有寺无塔,不配套,就自发募捐兴建发宝象龙塔。可惜千年香山寺于清朝雍正末年后毁,仅留塔,金鞍山也叫塔山。据篆刻诗人叶一苇考证,发宝象龙塔塔名是项世良等书生请当时的武义县令张国裳取的。张县令说:“一般塔名都用佛学意义取名,武义是吕祖谦传播婺学文化(明招文化)发生地,我就用儒学义理来考虑命名。”为让武义读书人理解透彻,张县令在一个县城集市日带项世良们登塔,在塔顶俯瞰全城,县令指着人头攒动集市说:“你们看,这许多人熙熙攘攘,脸孔看不清楚,但头发很显眼,有黑色的、白色的,还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像浅红色、深青色的,闪动有光,都是老百姓。”县令兴致勃勃引经据典继续说:“在《周易》中说到‘寡发、有发’,又说到‘利市三俗’,都含有‘宝’的意味,我所宝贵的就是民。”县令认为“发”就是百姓,百姓是发展发达的宝贝。而“象龙”又是什么意思呢,张县令带领书生下塔从地面往上看,说:“现在塔顶高高矗立着,《周易》中又说到‘象’(指图像)和‘龙’。‘象’善于变化,‘龙’更是得到‘云蒸雷奋’就要腾飞。”县令联系当时武义风气渐开、人文欲启、士人有凌霄干云之气,鼓励说:“所谓‘人以地杰,地由人胜’,你们读书人也似‘龙’是‘宝’,希望大家‘爱其宝’,建设家园。合起来就叫‘发宝象龙’。”
在明清时期,武义是婺州知名人文望县,尤以明朝为代表。万历年间,武义人思想活跃,意气奋发,商业萌芽有了用武之地,当时武义集市除县城逢三、八日赶集,白溪、内白、茭道、端村、泉溪、杳渠、履坦等集市也欣欣向荣。叶一苇老人联系上世纪九十年代武义经济开发区发展,认为这也有定海神针护佑天尊发宝象龙塔带来的利市利好。有了发宝象龙塔凝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人文导航,武义必然走向全民人文养生奔小康。
巽峰塔:
守护貌美如花的“女儿国”
在武义文保单位“三根半”塔中,畲乡柳城的巽峰塔是最年轻一座。它坐落柳城畲族镇麻济村南侧天仓背山坡,由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的宣平县令李寿榛主持建造,1851年落成。塔高24米,占地86平方米。建筑由台基、塔身构成,台基、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台基石板砌边,中央卵石铺设,塔高七层。底层分别在正东、西南、西北三面辟一门洞,石板铺地。各层腰檐均叠砌三层菱角牙子,二层起各层错位开三窗,同门洞侧三、五、七层同向开窗。
据民间传说,巽峰塔造塔缘起风水说。东溪西溪在塔脚绿岩潭交汇成为瓯江上游支流浩浩荡荡流向丽水温州,如何留住宣平小平原及山谷褶皱美丽风物人文,风水先生提议在绿岩潭背造座塔,在形似葫芦口位置塞上葫芦塞,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东溪西溪回旋上岸,留住良田里的香灰泥和五彩石,让宣平好东西孕育祥瑞生根繁衍。大家知道,武义好看好吃的东西宣平特别多,宣平小吃、民俗畲风和优秀文化,其中宣莲和棕棚是“宣平二绝”,欧冶子隐居铸剑和叶法善修道养生是非常深厚的文化。“江南九寨”牛头山和十里荷花生态美丽养人,耕读传家书香门第蔚然成风。无论是清末至民国华塘的芸香草堂,还是武义二中前身“县中”,都真正重视教育人才辈出,二中在1992年出台一中择优招生政策前,教学质量为武义、丽水、温地等地学子推崇称赞。记者在畲乡柳城呆过8年多时间,巽峰塔和白水瀑是我在教学之余流连忘返佳地,最初写出诗文也大多受巽峰塔和白水瀑启发,凡县境及各地文友到访柳城,我必带他们寻幽访胜心中的“塔”和“圣水”,巽峰塔是“宣阳八景”的罗盘轴心。在我印象中,宣平现当代名人潘漠华、潘絜兹、谢挺宇等都是凭吊过巽峰塔出航远行的。以柳城为核心的武义南部地区盛产全国知名贡莲,种植面积从以前的3000亩发展到当下9000亩,十里荷花中起伏延福寺、五柳溪、台山、小黄山等名胜,人文导航和定海神针就是葫芦塞巽峰塔。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屡屡以巽峰塔为人生导师,记得塔顶的铜顶和枣树很让人联想神往,盛夏塔影伏卧绿岩潭和水中明月互动逐趣,一片荷香和稻香的熏陶让人文思泉涌。
毓英塔:
朱元璋铭记的万石院的塔
毓英塔位于白洋街道万石院村西北侧的鲶鱼山上,俗称万石院塔,明代万历癸酉年(1573)始建,比县城的发宝象龙塔早30多年。该塔占地面积11平方米,塔平面呈六边形,筒式七层砖塔,高约20米。塔一层南面开门洞,以上每层设窗三个,相闪错开,二层内壁设龛一个。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分,出檐底层为四层菱角牙子迭涩,其余为平砖。塔基为石质须弥座式,束腰部分浮雕云雷纹。塔内原有螺旋木质楼梯,现已无存。
2017年2月,毓英塔与茭道镇的日军侵华掠矿遗址被公布为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2月24日,记者在武义报发表《我县“文旅富县”发展战略又增文化筹码》;2018年8月10日,记者又在武义报发表《万石院:开发有资源秉赋的文旅村庄》。这两篇文章可谓多元多角度报道了毓英塔故事和万石院历史人文渊源,有兴趣者可上网查看。
万石院村朱姓自明代洪武年间从金华岭下朱迁入,至今已有640多年历史。村名原叫“马沙圳”(武义方言“圳”读yuan),清朝在原音基础上改称万石院。据当地民间故事传说,明代万石院十分富裕,并有朱姓在朝廷做官,某日盲眼风水先生路过该村,因村人招待不周,风水先生说“万沙圳若要发,鲶鱼山上造根塔”,结果塔建成在朝廷为官者被革职,村庄从此衰落。关于风水先生建议万石院弥补风水不足造根塔有多种版本,上面讲法只是其中之一。该村由“马沙圳”更名“万石院”,传说就是当年朱元璋率兵攻打婺州处州途中所赐。当年朱元璋攻打金丽温经过这个村,兵将驻扎大屋村,马匹驻扎“马沙圳”,战争中兵马粮草一度紧张,富有战略眼光和底气的朱氏太公就开仓捐粮一万石支援明军,结果朱元璋打胜仗大喜过望,就认为“马沙圳”太土太普遍了,应该改名“万石院”嘉奖表彰,皇帝开金口,从此美名扬。传说朱元璋坐天下后,仍然对万石院青睐有加念念不忘。
鳌峰塔:
点亮武义名村郭洞的人文灯塔
“半根”鳌峰塔坐落温泉度假区沈店村南侧鳌峰山上,由郭洞村恩贡何元启建于清朝乾隆戊戌年(1778),1989年12月县政府给予修复重建。鳌峰塔坐北朝南,六边三层楼阁式砖塔,台基平面呈六边形,周沿铺石板,地面铺卵石,塔基条石砌置。塔高约16米,中空,塔门开于南侧,塔身各层每面开窗;腰檐用菱角牙子与平砖相间叠涩出檐,葫芦形塔刹。塔门上方门楣石匾阳刻行楷题“鳌峰崛起”,上款阴刻题“乾隆戊戌清和月”七字,下款阴刻“筠眉题”三字,塔底每边长2米。“筠眉”是何元启的字,何元启号佑人,雅称“双彩公”。
鳌峰塔镇宝寓意与巽峰塔比较相似,矗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道法自然的重要性。无论从自然资源,还是人文开发的风水营造,郭洞都是武义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性村庄。郭洞二世祖长沙太守何贵挂冠归隐宝泉岩,就倾心倾力营造全村生态资源和人文开发,所以郭洞成为武义旅游开发首个对外开放古村落是水到渠成的。如果说修建“村塔”毓英塔是为了风水元素不缺,那么修建“村塔”鳌峰塔显然是为了点亮郭洞景区的美丽山水和优越人文,“半根塔”的风水人文意义也不比“一根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