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钦
年前,弟弟发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到家庭群。那是我十岁过年时,表兄姊妹六人在延福寺后殿台阶上的合影。看着老照片,勾起了我对儿时的乐园——延福寺的回忆。
延福寺周围的田地都是我们生产队的,没有佛像的延福寺被我们队当做临时仓库和遮风挡雨的休息处。儿时拔猪草也都在延福寺周围的田塍后坎,累了渴了,便忽啦啦地跑下山,来到延福寺。
我们先到大殿前的莲花池享受清凉的池水,洗净手脚上的泥巴。把猪草洗得水灵灵蓬松松,干瘪的半篮猪草就变满满一篮子了,寻思着中午能回家交差了,大家就放心大胆的在延福寺嬉戏玩耍了。夏日里,我们无心观赏摇曳的莲花和戏莲的红鲤,最吸引我们的是那长满洞眼的莲蓬。相扶着趴在栏杆上,飞快的用镰刀勾下一两个莲蓬来,跑进中央大殿,围坐在残留的释迦摩尼莲花座前,偷偷分享清香的莲籽。
中央大殿就是延福寺最有名的重檐歇山顶斗拱建筑——正殿。传说是古代一个大木匠,建好皇宫后,皇帝为了独拥天下最精美华丽的宫殿而欲杀之。大木匠在逃离京城、路过延福寺时,为延福寺天人合一的风水和世外桃源般的风光所吸引,决定帮助延福寺重建。于是按照皇宫样式,建造了这座新颖奇特,斗拱飞檐,气势宏伟的大殿。并在正殿顶梁上用了四块从京城带来的护身木,使延福寺有了“蜘蛛不结网,鸟雀不筑巢”的世之奇观。
大殿的大梁上还曾留下了民国才女林徽因的足迹。在林徽因写下了——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934年,夫妻俩来到延福寺,考察了9天。梁思成给在梁间上下测量的林徽因留下了一张美丽倩影,那不正是爱,是暖,是一对“燕子”在梁间呢喃吗?
正是通过他们这次考察,发现历史悠久的延福寺大殿,是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建造年代最早,结构最完整的建筑。并在梁思成著作《营造法式注释》中对延福寺建筑结构特色作了介绍,才使世界认识了这座藏在深山的建筑瑰宝。
我们在大殿歇够了,就去后殿(观音阁)玩,去石涧井舀水喝。后殿门前两边各有一方小水池,池边各有一棵300多年树龄的罗汉松。两边厢房住着延福寺三个管理员,一边是金生,另一边是树良公婆俩位老人。
金生四十多岁,四方脸有点黑,不苟言笑,常会喝叱顽皮的我们,所以我们都有点怕他。他还兼照相,我们那张照片就出自他手。经过他门口走廊出去就是后花园了,里面种植了大片的宣莲,还有菩提树,紫竹,芭蕉,茶花,鸡冠花,和其他叫不上名的花草。我们常趁金生不注意,溜进后花园,捡菩提籽,捉蟋蟀,倒也不敢偷莲子,怕被金生抓住。不一会就听见金生在侧门口高声喊到:“你们这些小鬼都给我出来!”我们便一个个低头从他面前闪出侧门,穿过大殿跑到厨房后的石涧井去争着舀水喝了。
喝完水,便围着坐在罗汉松下的树良公和树良婆,看他们剥莲子,通莲芯。这是两位与林徽因同时代的老人,高高大大的树良公依然腰杆挺直,树良婆总是那么干净清爽,穿着淡蓝色大襟,满头白发,依然不减大家闺秀的气质。俩位老人总是和和气气,对我们也是柔声细语的,我们都喜欢听树良婆给我们这些小鬼头讲述延福寺的传说故事。
当年,树良婆是上过女子学堂的大小姐,教过书,写的一手好毛笔字。树良公原本是她家的长年工。后来父亲早世,姐姐已出嫁,又无兄弟,外人侵占,家道中落,家中活计全靠树良这个长年打理。后来甚至已付不起长年的工资,是靠树良一边自己做香卖香,一边料理着她家仅剩的田地,维持孤儿寡母的生活。患难之中见真情,美丽的小姐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忠心能干又英俊的长年工。后来,母亲做主,把小女儿许配给了树良。婚后,夫妻俩夜里做香,白天走街串巷卖香,辛苦度日,相互扶持度过了半个多世纪。俩位老人在延福寺也守护了二十多年,仁者寿,他们是当时我们村最高寿的老人。
树良婆对我很好,我去舀井水时,常常叫我到厨房倒开水喝,叮嘱我要努力读书。在我高考那年,还特意送我一支她求来的佛寺开光笔,希望能助我金榜提名,可惜我辜负了老人的一片心意,最终还是名落孙山。
一个千年古寺,见证了两段美好的姻缘,也是延福寺的一段佳话。
而今漂泊在外多年,常常梦回延福寺。前年回老家,抽空去了一趟熟悉而又陌生的延福寺。如今延福寺已成为灵隐寺下院。
千年古寺依然安静地掩映在新寺后高大的翠柏和菩提树下,见证家乡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各奔东西,却是垂髫已白发,原想春节重聚延福寺,再来一张六人合影,却因不期而至的疫情终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