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云徐 硕
1217年,武义县城北隅花园旁的一座宅院里响起了嘹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父亲徐焕按捺着为人父的激动心情,看着这个新降生的儿子,他感到家族的道德传统后继有人了,于是,将儿子命名为道隆。
武义徐家是书香门第,重教崇文。在徐道隆出生三年后的嘉定庚辰年(1220),徐焕荣登科榜,给家族带来了荣耀。此后,徐焕宦游多年,先后任晋陵知县、镇江通判、太学博士、司农寺丞、南雄知府。虽然父亲和徐道隆离多聚少,但他对这个天资聪颖的儿子的教导却从不放松,时时来信敦促留在家乡的徐道隆要砥砺勤奋,读书上进,以古圣贤为楷模。
于是,北隅花园内,人们总能听到琅琅读书声。无论是春和景明、百花开放,还是秋风萧瑟、万木凋零,总有一个少年,发奋苦读,寒暑不辍。当小伙伴们喊他去花园里赏花玩耍时,他却说:“桃李繁华,不值得钦慕,唯有古柏,历经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我立志要像松柏一样,持之以恒。”就这样,少年徐道隆立下了松柏之志。
宝祐二年(1254),徐道隆通过了世赏铨试,迈入官场。很快,学识和能力使他崭露头角。开庆元年(1259)二月,同为金华老乡的马光祖再任建康知府,并同时担任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在这次任职时,特意将徐道隆招至自己帐下,任主管机宜文字,可知马光祖对于徐道隆非常熟悉,也非常了解他的才能。而徐道隆在任上,也多次参谋筹划,竭智尽忠。在《宋史·马光祖传》的记载中,马光祖在此次建康知府任上建树良多,“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余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又为库贮籴本二百余万缗,补其折阅,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这其中少不了徐道隆的一份功劳,特别是游建军新寨是徐道隆负责建设的,此寨于建康防守甚是重要,徐道隆为之尽心尽力。
除了裨益民生之外,马光祖还重视文教,徐道隆亦赞画其中。马光祖在府学之东、明道书院之西的青溪之畔建一先贤堂,祠奉建康历史上的历代先贤,以先贤之事迹砥砺学子百姓。先贤祠落成后,明道书院山长周应合撰《青溪先贤堂记》,而善书法的徐道隆则为之篆额。先贤祠后成为建康一景,徐道隆的额篆想必曾为不少学子所观摩。
由于在建康任上的政绩,马光祖于景定二年(1261)十二月升迁。由于机宜文字官与帅臣的紧密关系,帅臣离任后,机宜文字官也一般会跟随罢任。此后几年间,徐道隆又曾担任过广西潭州判官,但是具体上任年底啊,已不可考。在出任此官之前,究竟官何职,亦不可知。至咸淳(1265—1274)中,徐道隆又暂任全州知州。咸淳九年(1273)四月,汪立信任京湖安抚制置使、湖广总领,坐镇湖广,而徐道隆则在其麾下任宣抚参议官。就在两个月前,襄阳在被围攻六年后沦于元军之手,湖广门户洞开,局势十分危急。徐道隆此时赴湖广,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本想有一番振作。但遗憾的是,当时朝廷贾似道当道,汪立信上书言对策,却遭到贾似道嫉恨,无法施展。不久,汪立信被调离湖广,徐道隆和宾客数十人也离开了江陵。
德祐元年(1275),南宋王朝已势如累卵,横扫欧亚大陆的元军汹汹南下,不少官员望风投降。甚至一些官员在元军还在一百里外时,便前去请降。南宋土崩瓦解,似乎已成定局。
至十一月,元丞相伯颜发起了浩大攻势,大军兵分三路南下,目标是南宋都城临安,其中右路军由参政阿剌罕率领,自建康出四安,意在夺取临安西北方的独松岭,独松岭前的安吉州成为拱卫京畿的重要城塞。值此危难之际,人心惶惶。朝廷考虑到,安吉州知州赵良淳一介文官,势单力薄,而安吉州地位重要,非智勇兼备者难以守御。于是,徐道隆临危受命,作为浙西提点刑狱前往安吉州辅佐知州赵良淳抗敌。
徐道隆带领三百亲从兵,一到安吉州,就发现此地已混乱不堪。因为文天祥弃守平江,溃逃的士卒闯入浙西,四出剽掠,为害一方。在大敌来临之前,必须先稳定己方阵线。朝廷降旨让徐道隆处置。徐道隆雷厉风行,斩杀了为首作乱者,安定了局面,同时加固城防,以御强敌。
十一月,阿剌罕军攻占了独松关。十二月,阿剌罕会同降将范文虎,浩浩荡荡地逼近安吉州,势如破竹。望见元军气势,有一位姓牛的监军甚至悄悄逃跑了。而徐道隆和赵良淳却毫不畏惧,决心与元军一战。
鉴于之前的州府纷纷投降,面对安吉州,阿剌罕也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令降将范文虎、程鹏飞、管景模等写信,派人前去招降。但徐道隆、赵良淳焚烧书信,斩杀来使,显示要与元军拼死一战的决心。
阿剌罕见招降不成,便挥师攻城。一时间,安吉州城下,元军旌旗蔽日,军威如虎。徐道隆面对的可是打遍亚洲无敌手的蒙古雄师,之前,金、西夏、花剌子模、阿拉伯等王国纷纷被其踏破,而据守着小小的安吉州,徐道隆却毫不畏惧。他和赵良淳商议:“我先出东门应战,你见形势有利,便出西门助战。我军以一当百,一鼓作气,一定能获得胜利!”
于是,一身胆气的徐道隆打开城门,领兵应战,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士气大振。元军没想到在小小城池竟然还会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大惊失色,弃甲曳兵而走,被徐道隆率兵追杀到十余里外方才逃脱。
经此一役,元军对安吉州心有余悸,于是便将进攻重心放到中路,大军一路攻城略地,进逼临安北边的皋亭山。朝廷紧急召徐道隆回师勤王。此时,徐道隆有些犹豫,安吉州的局势刚刚好转,若巩固防守,可与临安成犄角之势。一旦回师,元军反扑而来,恐怕安吉州就要守不住了。可朝廷催促得紧,徐道隆只好奉旨领兵回京增援。
果然,徐道隆离开没多久,元军又卷土重来,攻打安吉州的东西两门。赵良淳率军守城,一刻不敢放松,甚至晚上都睡在城墙上的草棚里。但不幸的是,城中辅佐赵良淳的吴国定竟然打开南门投降,一时间,元军如潮水般涌进城来,宋军皆号泣着四散而去。赵良淳见大势已去,回到府邸,投缳而死。在留给儿子赵友伯的遗言中,他写道:“宁为赵氏鬼,不作他国臣。行年五十三,守土而死节,尚复奚憾!诸子幸而生者勉旃忠孝。”
而这厢,徐道隆率军在赶往临安的路上。当时,从安吉州到临安的水陆两路皆有元军屯驻,道路阻绝,因此徐道隆决定由太湖经武康、临安县,前往勤王。于是,他乘船出临湖门,停泊在宋村。不久,他听闻了赵良淳自缢而死的消息,感叹良久。德祐元年的除夕夜,徐道隆是在寒冷的湖上行军中度过的。太湖辽阔,湖中寒光数点,仿佛南宋的命运一般,飘摇不定。
第二天,是德祐二年的正月初一,阴霾的天空中竟然飘起雪来。忽然,徐道隆身后出现了数十艘船舰,并渐渐逼近,那是追逐而来的元军。徐道隆明白,最后的时刻来临了。
徐道隆和他从江陵带回的亲从军三百人与元军在水上展开了殊死的决战,箭射尽了,敌舰靠近了,就举槊而战,槊折尽了,就肉搏而战,最后,三百人尽皆战死,徐道隆之子徐载孙投水而亡,徐道隆也被元军所执。
元军士兵脱掉徐道隆的官服,逼迫他投降,表示:如果徐道隆投降,就让他跟船回城;不降,就把他扔进湖里。而此时的徐道隆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回答道:“宁可不降投水,决不投降还城。”之后,他趁守备松懈时,跳入太湖,元军还令左右挽弓射击水面。就此,徐道隆壮烈殉国。
徐道隆捐躯后,有士兵逃脱回京,向朝廷汇报了徐道隆等人的悲壮事迹,满朝皆为他的忠勇而感动。于是朝廷下令褒奖,追赠官职,赐予他“文忠”的谥号,并且要在安吉州为其立庙,恩荫其子孙。只是三日之后,元军兵临临安,南宋灭亡。
徐道隆的身后事,因时处亡国乱世,因而有些晦涩不清了。据《双柏徐宗谱》载,因他尸身不全,朝廷特赐金头,灵柩归葬武义,曾厝于北隅花园,后在溪里、溪南、双坑、致墈、燕山、公山、西乡等处皆有其冢。又《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九载:“宋提点浙西刑狱谥文忠徐道隆墓,《武义县志》:在花园庙左。”而在徐道隆曾经守卫过的安吉,也有关于徐道隆墓的记载。乾隆《安吉县志》卷六云:“参军徐道隆墓在铜山乡。案《宋史》本传,道隆,武义人……其子孙分居安吉,世系历历可考。据徐氏呈,称墓在铜山乡鲁家溪,有三冢。予亲至其地查验。中一冢其形微大,旁列二冢。史称与其子同死,或者合葬于此。想当时兵燹之余,草率营葬,故无神道碑碣。今既补载,附录其事以备考核云。”徐道隆真身究竟葬于何处,恐怕将是个永远的谜了。
徐道隆死后,朝廷曾下令要在安吉立庙,因国亡未行。在武义,徐道隆的后裔在北隅花园中立庙祭祀先祖。因徐道隆夫人曾插柏树成活,双柏苍郁,故徐道隆后裔被称为“双柏徐”,这座祠堂也被称为“双柏徐祠”,《武川备考》卷五《群祀考中》记载:“双柏徐祠,在北隅二巷,始祖宋司农寺丞南雄守焕,子道隆,浙西提点刑狱,谥文忠。”北隅二巷,即今花园殿巷。
如今,北隅花园几经变迁,成为壶山广场,在人来人往的熙熙攘攘中,那悠远的读书声似乎还在回响。
附:
浙西提刑徐公道隆湖守趙公良淳
元刘麟瑞
太湖杀气贯天章,貔虎如云压古杭。
羽檄星驰征魏阙,牙樯风逆急勤王。
军摧锋镝鬼犹厉,将跃波涛骨亦香。
更有湖州贤太守,细君同寿碧兰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