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项玲慧 通讯员 李娟
“妈妈,我们教室今天飞进来一只小鸟,我们都怕它受伤害,如果小鸟有个房子就好了,这样它飞累的时候就能进房间休息。”近日,武川小学一年级7班的孩子们回家与父母说起学校的趣事后,探索生命意义的课程在家委会家长的心中萌芽……
在家委会和学校的共同商讨下,家长设计了《探索生命意义》《生命课堂》等实践课,在疫情背景下让孩子们了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后期由学校组织开课。
在我县,除了武川小学,还有不少学校同样将课堂搬入田野中,他们把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诠释了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让学生们在室外读“无字书”。如芦北小学的“嘤鸣课堂”,让孩子们的青春在劳动中盛放、童趣在耕作里盎然;桐琴镇中心小学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协同育人助成长;中银小学开辟的“幸福农场”,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劳作的幸福;王宅镇中心小学的“红领巾农学院”,每一个过程都饱含孩子们的汗水与期待。
“到田园劳动去”
“到菜园地劳动去!”“到果园地劳动去!”随着一阵吆喝,学生们三五成群地来到菜地、果园里,认真地干起手中的活儿。为了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让学生人人、时时、处处有劳动,我县各校都开设了劳动实践课。
武川小学三年级组通过年级竞标,承包到了“生命植教园地”项目,成为学校“生命课堂”承包计划的先行者;五年级组则承包到了学校操场周边的一块闲置地,利用休息时间,大家将闲置地打造成“蜜蜂农场”,整个农场种有果树、蔬菜等,采取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管理模式,对基地进行日常维护和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生命课堂”承包计划,是武川小学“生命教育”的创新举措。学校“生命植教园地、蜜蜂农场生命实践基地、生命关爱活动”三大生命课堂建设项目将由各年级组承包。
在文字课外,很多学校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来到自己的基地里给植物培土、施肥、浇水、一起给植物挂上“名片”……在栽培和挂牌的过程中,劳动实践课在无形中滋养了孩子们的生命情怀。“劳动基地”不仅让学生们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得到适当调节,还能让他们目睹庄稼、瓜果的成长历程,从而获得感性认知。学生们就这样在有字书和无字书间交替着,生活体验更加丰富、立体。
“这是我们的劳动课”
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变成一堂课时,学生们就会从劳动中获得成就。记者在了解中发现,我县有些学校将美术课、作文课与这些劳动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美术创作和作文写作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甚至有一些学校将劳动课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数的劳动者坚守着岗位,如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默默清扫的环卫工人、不肯休息的流水线工人……一个个奔波忙碌的身影给桐琴小学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亲手制作劳动奖章,送给身边的劳动者们,向他们致敬。而这些在学生们看来,并不是学校的任务,只是他们的一堂劳动课。
当劳动教育的场所回归家庭,当劳动教育的引导者转换为爸爸妈妈,孩子与劳动之间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芦北小学的劳动实践课不仅针对学生,一起学习的还有党团员“红领妈妈”,大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劳动”、实践“劳动”、体悟“劳动”,成为一堂别样的“亲子课”。
武川小学“承包”农场后,年级组通过整合资源,让教师、学生、家长一同参与,策划生命课堂建设方案和生命教育课程开发方案,家校共同成为生命课堂的建设者和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者。学生们在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后,利用美术课将自己心中的鸟巢画在纸上,并将劳动学习成果变成真实的作品,亲手将鸟巢挂在树枝上,为校园的小动物们安家,感受生命的可贵。
记者手札
遇见更好的自己
记者调查了解到,如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大中小学生很多,在一些青少年中还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第一次走进武川小学,学校除了朗朗的读书声,还有劳动的呐喊声,树梢上形态各异的鸟巢格外吸引人的目光,时不时还会传出鸟叫声。“蜜蜂农场”内一些学生拿着水桶为干涸的土地浇水,一些学生捡地里多余的石子,家长们则拿着铁锹铲地。“每次带小孩去乡下,他都不认识地里种的是啥,能把红薯说成是野菜。”其中一位家长说,“我以前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开辟一块地,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劳动的辛苦与乐趣。”
是啊,当汗水流过脸颊,也就明白为何“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缺乏劳动的今天,劳动应成为必修课与读书并重,让孩子们在劳其筋骨中展现风采、抒发情怀,从而爱上劳动,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版图片朱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