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东方
我县泉溪镇黄坛村(现已更名金园村)原址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牛毛尖连绵起伏的山弄里,村民下山脱贫已经10年,可今年已91岁的李陈龙与78岁的妻子任谁劝都不肯下山住进新房子里,数十年来倔强地坚守着一座“红色”房子。
李陈龙心中的“红色”房子就在他自己家隔壁,是他大伯李宪章家的。李陈龙介绍,李宪章当年跟随武义辛亥革命先驱刘耀勋烈士开展反清革命伟业,在反清革命起义的“丁未武义风潮”中殉难。刘耀勋在开展革命活动期间曾经住过这幢房子,而让他坚持守着“红色”房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1946年春到1949年冬,为武义解放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革命、浙东纵队第六支队第九大队大队长陶健曾经多次住在这幢房子里,带着部队在这一带开展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笔者看到这幢“红色”房子为泥木结合的两层楼建筑,约150平方米。看上去有些败旧,靠柱子加固后支撑着,不至于倒塌,而隔壁的一幢房子则已完全倒塌。李陈龙的妻子说,这几年,在家人的帮助下,他们一直在修缮着这幢房子,要不然也早已坍塌掉了。
据李陈龙讲述,1946年春到1949年冬,陶健带着部队多次住在村里,来往形踪不定。有时候吃完晚饭就睡觉,凌晨一两点钟陶健就带着部队进山了;有时又悄无声息地摸进村里来,出现在村民面前。住在这里的部队少的时候有30多人,多的时候有300多人,分住在各个村民家里。陶健每次来则都住在这幢“红色”房子里,李陈龙的母亲金玉华经常帮助陶健他们烧水、做饭菜。这座房子紧邻后山,一遇紧急情况可随时打开后门或窗户迅速隐藏进深山里。
陶健经常跟李陈龙讲穷苦农民翻身的革命道理,陆续在村里组建了20多人的民兵队伍,还曾带着大家伏击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进村来抢东西的土匪。一次敌军有80余人的队伍,从距黄坛村几里远的瑶村来围剿陶健的队伍,获知情报的陶健就带着队伍埋伏在瑶村与黄坛村交界的一个转弯处,准备全歼敌军。可惜过早地暴露埋伏点,加上那个转弯处刚好有岩石突出,便于躲藏,射出的子弹打不到那个地方,使得敌军全身而退。在那三年里,敌军曾两次前来围剿,但都被陶健所带的部队击退,从此不敢进山围剿。另有一次10多名土匪进村打家劫舍,李陈龙与几个民兵以土铳、大刀为武器埋伏在李陈龙家对面的山坡上。李陈龙因扑倒在地上时用力过猛,造成右手大拇指骨折。至今,李陈龙的那个大拇指骨头还是突出的。后来这股土匪被县大队镇压。
李陈龙说,陶健还安排妻子到瑶村小学教书,其实是收集情报。他的妻子一有情报就会叫一名赵永珍的学生把情报带给住在黄坛村的陶健。当时一位叫王昌贵(音)的乡长家在瑶村,其女儿也向陶健的妻子学文化,俩人以姐妹相称。为了更多地收集情报,陶健的妻子经常住在王昌贵的家里,与王昌贵的女儿同睡一间房。每说到这里,李陈龙都会小声地对来访的人说:“陶健的胆子真大!”
李陈龙多次为陶健的队伍带路,他曾带着陶健和他的部队到过甘塔村、黄长坑村、郭洞村、夏加畈村等,使陶健和他的革命队伍熟悉黄坛村一带的山路、村庄、地形。每次带完路要返回时,陶健都要叮嘱李陈龙注意安全,会砍一些烧火做饭的柴叫李陈龙背上,打掩护。但时间久了,难免被察觉。1948年,因被保长举报,李陈龙的父亲李宪志被驻项店乡国民党县党部的人员带走审问,并挨了打,幸好李宪志对审问回答机智,放了出来。
解放后,李陈龙曾先后三次分别在武义麻田村、永康、杭州和陶健见面。说起以前与陶健一起干革命的峥嵘岁月,李陈龙自豪不已。至今,李陈龙还保存着一张陶健亲手写给他的一张在杭州工作时的单位住址,电话号码。
采访将要结束时,李陈龙说,现在他与妻子年纪都大了,再想要维修这座“红色”房子已经没什么能力,他希望相关部门对这座“红色”房子进行维修,使这座房子能够保存下去,以便大家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背景资料:陶健同志1924年11月出生于浙江永康,1945年1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永康、金华酱油厂工作,后历任金华、武义地下党特派员,武义武工队特派员兼武工队队长,浙东纵队六支队九大队大队长兼永康武义丽水缙云办事处主任,永康武义工委书记,武义县军管会主任,武义县副县长,磐安县县长,兰溪县县长,江山县县委书记,金华地区政工组工办工作员,东阳县委书记,金华地委副书记,1978年9月任金华地区行政公署专员,1982年9月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85年2月起任省委老干部局局长、省人大常委、省选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省老龄委副主任、省关工委副主任等职务,于1993年12月离休,2018年10月13日21时55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