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超亚
地摊是每个城市的记忆,城市发展中为了城市整洁和市场合规发展,地摊失去存在的空间,逐渐式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仿佛是一种新生事物、一种久违的体验、一种压抑了太久的欲望,忽如一夜春风来,“摆地摊”成了又一种万众狂欢。“地摊经济”焕发新活力,不知不觉中城市的烟火气息,流淌在一个个市井小巷里,处处充盈着温暖祥和的气息。
新摊主小陈:
一直以来,我都对地摊美食没有抗拒力,现在还能记得当年学校门口卖臭豆腐很火的大妈。她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原来靠天吃饭,现在靠手艺吃饭,我们必须把它当作人生大事来做,一分是一分,不多拿不少拿,对得起顾客对的起自己。”
市井虽嘈杂,但藏着的是城市烟火气和人情味。小陈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陪着女朋友摆地摊卖凉粉。摆摊每个晚上也能挣不少,即便碰上下雨天生意不是很好也不亏,毕竟小本生意。他说,摆地摊最大的感悟是改变了对生活的理解,哪怕生活再差,只要自己肯干,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都能养活自己。而且摆摊自由自在,何时出摊何时收摊自己说了算,摊位虽小五脏俱全,都是自己的事业,比自己在公司打工开心多了。
他在摆摊时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家身份也各不相同,有白领,也有学生。有出来体验生活的,也有因为疫情失业出来摆摊的。有的摆摊是全职;有的白天经营自己的店铺,晚上摆摊;有的开着公司出来摆摊的,有的摆三天亏本不卖了,有的日盈利达到1000多元的。
摆地摊靠双手吃饭,是值得尊重的,无所谓身份,只要每晚都在一起摆摊,便有光明的未来。这对于许多来城市打工的年轻人来说,是坚定信心的一道箴言。
市民小李:
自古以来,街边巷尾小商贩,流动的夜市都在陪伴着城市的繁华。这些美食摊、小商品摊的经营者,大都是城市中爬行在底层的外来人口,用没日没夜的劳动力,换取勉强在城市中立足的空间,不仅还原了城市的底色,也为市民带来了便利。
然而近年前却突然销声匿迹了。2008年左右全国掀起一股“文明风”,各地为了评选“全国文明城市”,把“城市形象”放在了城市发展的首位目标,而地摊或多或少有些“不入流”。
很多城市认为改善太麻烦,直接采取“一刀切”式地禁止和驱赶。后来城市虽然干净了许多,但却从文明跌入了蛮荒。那时候地摊经营者像是过街老鼠一样,躲避城管的追赶。而城管则成为万人之上的职业,只要大街上看到占道经营的小商贩,仿佛打了鸡血般亢奋。
昨晚,朋友分享了一条视频,视频里灯火交错,人声鼎沸,街道荡漾着浓浓的烟火气。
随后配了一段文字,“我久违的夜生活回来了。”一并发来几张夜摊小吃的照片,惹得大家好生羡慕。
其实除了这位老友,最近武义人的朋友圈都在转发着夜市的热闹景象。这是为了刺激经济,“允许小商贩占道经营”的结果。别看这一条小小的政策,可以让许多家庭在灾情过后,迎来希望。其实衡量一个城市的成功,并不在于这个城市有多少上市企业,楼盖得这么高,而是真正对相对弱势群体的包容度。
还记得小时候大街小巷时不时会看到骑着自行车卖糖葫芦串的大叔,印象中有个文案特别打动我,“生活中的一个个挫折,就像冰糖葫芦一样,竹竿刺进了身体,却成为一生的脊梁。”这句话在当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我适用极了,极强的感同身受与人生皆苦,还得逆向前行。
城市,自然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但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地摊经济”的放开,街边小店的“复活”,正是当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让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
一个地摊背后维系着一个家庭的生计,一个个地摊重现烟火气,洋溢着城市的温度,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夜市地摊,散发着凡间最朴实的烟火气。
相关管理部门:
“地摊经济”火了,但如何才能长久?
对于发展“地摊经济”,政府需要做好的核心工作就是要规范管理。一方面,要在保障公众安全、稳定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尽量采取包容的政策原则,多以鼓励和支持为主,避免出现城市管理执法过度或者标准不一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由此带来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要严格管理,要树立底线原则,干扰市场正常秩序的“红线”坚决不能触碰。
对于“地摊经济”的发展,政府除了要在准入许可标准、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也要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有温度的执法引导,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真正让“地摊经济”活起来、火起来,健康融入城市机体。在支持政策方面,一是要在经营场所上提供方便,可以规划出专门的集中区域供小商贩摆摊设点,引导商贩合法合规合理经营;二是免除小商贩的各种税费,在食品安全、防疫检测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三是在金融政策上予以精准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社区金融等普惠性金融,为小商贩提供低息的启动资金、原料采购等小额贷款,对于资信条件好的摊贩,可以循环滚动逐渐放大贷款规模;四是要增加正向激励,对于规范经营、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高的小商贩要给予奖励,推行小商贩信用积分制,鼓励其从小商贩到个体工商户、小企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市场主体。
新闻时评:
当下,各地大力发展地摊经济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增加就业岗位,让一部分失业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来源,稳定经济发展基础;二是提升城市温度,让社会活力尽快得到激发,配合“夜经济”挖潜内需、保障民生,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三是增强发展自信,“地摊经济”彰显了政府全方位稳定经济、提振消费、扩大就业的信心与决心,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强的当下,可以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公众预期。
诚然,“地摊经济”对于经济民生和城市文明升级有着莫大助益,但是,放开“地摊经济”不意味着一放了之,城市管理也不可缺位,需要处理好“放”与“管”的辩证关系。需要因地制宜,细化制定符合城市发展水平的“地摊经济”的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商品入市手续、占道区域、经营时段等等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做到既要确保“地摊经济”有活力、有规范、有管理、保民生,还要保障交通出行、维护卫生环境、引导依规经营。如此,切实让城市文明受益、让市民群众受益、让地摊摊主受益,真正让“地摊经济”行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