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武义政府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   微博   手机  
首页 新闻 微聚合 专刊 专题 武川论坛 数字报 图片 人文武义 网闻联播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人文武义 >> 本土文化作品

不相同才是真艺术

2020年07月10日 10:20:30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符祖祥

  闻知罗伏生大名,是在2014年前后。

  六、七年前,陕南旬阳的罗伏生兄,以“不落俗套,不趋时风”的清新之作,横空出世,赢得了圈内粉丝万千,一度洛阳纸贵。他的与众不同,给画坛带来了一股久违的清新。

  他的画,有人懂,有人不懂。

  看懂的人,如痴如迷,陶醉其中;看不懂的人,以为幼童之作,不屑一顾。

  读罗兄的画,是要有缘分的。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磨砺出的慧眼,当然无缘。

  深藏内功,不装腔作势,罗画深入浅出,不易看懂,如《射雕英雄传》里的周伯通,高强的武功藏在顽童的背后,看似不经意,疏疏庸庸,笔墨松灵。摆脱了描写物象的拘束,放松了画画时的紧张,他不想通过作品可以改变世界,也不想塑造自身的形象。不像现在的“xx大展”,宏幅巨制,工艺化,图式化。他没有把自己当“大师”,解衣磅礴,进入一种无为的状态,得心应手直抒心境的自由,更保留了一种童稚的真趣。所谓意到不求工,罗画概括简约,没有教科书式的一板一眼。“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如京剧表演,舞台上摆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开门不见门,坐车不见车,牵马不见马,军队也无非是三五个兵,咿咿呀呀就那么回事,然而不似中恰有真似,虚假处正像不假。罗画写来轻盈潇洒,自由率性,笔墨简略,既不声色俱厉,也不轻靡浮艳。久久揣赏,细细品读,笔墨廖廖满纸鲜活,拙厚、古朴,有情有味。好画!画好!

  有“故事”。罗画让人感到亲切。罗兄攫取陕南民间风情的一鳞半爪,“旬阳道情”、“陕南民歌”等等都是他的主创选项,接地气。他的画有“看头”,可以从中读出故事,读出民俗,读出风情,画之有物,弥漫着相当强烈的陕南气息,承载着民族文化底蕴,有文化含量和精神高度。笔下的陕南乡土韵味,民间情调,很容易唤起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作为草根画家,他动情地描述了底层生活中不绝如缕的人间温情。他对陕南山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的艺术描写,不只是简单的风俗画意义,更具有高质量的审美价值。满溢着人间温情,于不经意间刻画出的,恰恰是人间烟火。大道众人走,无问雅和俗。

  源自本土,罗兄的画有了原创性。他不是以描绘物像为能事,而是以人的精神表达为目的,真正具有本民族原创意味的东西。当今社会,流行“大型画展”,作品多讲究视觉冲击力,热烈而张扬,形式上往往给人以震撼,但真正耐读耐品的作品少。华丽的外表下缺少人文内涵,徒有浮艳的躯壳,苍白乏味,虚假空泛。罗画来自民间,取材乡土体现出了人文精神的表达,是对中国传统民间乡土文化的个性化的阐释。罗兄的画笔抓住了乡土文化的内在本质,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个性化笔墨语言构建画面形象,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从中解读出丰富多元的精神内涵。是原创,是源头之水。

  与时俱进。罗兄是敢于否定自我,富于纵向挖深、横向拓展的创造性艺术家。为提升“功力”,他一手向传统学习,一手向西方取经。近年他收起画笔,转而“恶补”书法,潜心临习名碑法帖,于《爨宝之》《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汉张迁碑》等等多有感悟,练就了积点成线的本事,笔下线条更凝涩,墨法更鲜活,骨力更洞达,气韵更生动。用彩施色上,罗兄则借鉴西洋,大胆新奇。他重视点、线、面的组合安排和运用,因而强化了艺术语言的节秦和韵律。在浓郁的传统氛围中,又具有鲜明的现代绘画的构成意识,传统绘画注入新的气息。特别是巧妙运用水墨与色彩互相激励,运用红与黑、浓与淡、干与湿、艳丽与黑白等矛盾的对立统一,让画面充盈着漾漾鲜活的现代感。他常以浓艳的颜色点化水墨,形外溢彩,生发出一种强盛的生命震撼力,增添了画面喜乐气息,怡人眼目,令人驰思,体现了当代性和国际性。

  罗兄的画路很广,山水、人物、花鸟遍地开花,满园结果。我喜欢他的“山水+人物”系列。罗兄在山水中,习惯地插入些人物,简笔、概括、传神。这些人物,可以说是他通过长期生活观察,融入自己的艺术思想、文化修养有意无意归纳出的符合自己心性表达的笔墨程式。极简却形神皆备,有点睛之妙。他的《陕南道琴》,更是精彩纷呈。

  艺术重在讲述自己的语言。他不为浅见所蔽,不为时风所染,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自张一旗,独树一格。他在走自己的路。

  潘天寿说过,“不同才是艺术”。罗伏生不愧是当今画坛少有的英才,潇洒、超脱、率真、宁静、自然、浑朴——他追求着传统文人独立自我的精神。

  未来还很长,相信随着时间的推延,罗兄会在这条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认知。

分享到:
终审:张莹 编辑:梅吉姝
 
专题报道 更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专题】反诈骗宣传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微博关注
全媒体矩阵
武义e报 武义发布
壶山顶 武义之声
 
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管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浙江在线技术支持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72302100003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湖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