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鄢子和
自吕祖谦在明招山丁忧讲学开创武义明招文化的南宋辉煌,代有研究追随者,历代县邑主官纷纷倡导垂范。改革开放后文化复兴,1994年4月成立过民间性质的武义明招学术研究会,2012年又成立官方性质的中华明招文化研究院,借武义温泉节暨养博会节庆搭建吕祖谦暨浙东学术平台,组织举办过多次海内外明招文化学术研讨。无论海内外还是本土的明招文化研究者,贵在执着长久的坚持,不断拓展提升研究的厚度、深度与高度,至少能融会贯通构架起浙东学术支撑浙江精神的肌理文脉。
何为明招文化?新近10多年,叶一苇老人在《寻找明招文化》专著中,提出了明招文化的两个发展阶段及组成部分:阮孚代表的东晋隐逸文化和吕祖谦代表的南宋经世致用浙东学术。明招学者王文政不仅潜心研学数载出版《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还补充五代明招山发祥的德谦禅师佛教劝善文化。我以为明招文化是在明招山起源发生和发展,传承了阮孚隐逸养生、德谦禅师释家劝善、吕祖谦经世致用浙东史学三个阶段精髓的多元多面文化。明招文化的精髓是儒道释合一,吕祖谦在时代洪流中扛起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术大旗,同时阐明“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令时光倒流欢心鼓舞的阮孚将军“交出军印”、德谦禅师献出“佛骨舍利”,团结拥戴吕祖谦新儒家领唱者周围,更多地服务助推社会文化高品质多内涵融合发展。但以吕祖谦为代表的新儒家尊重历史,并不排斥阮孚的隐逸逍遥和佛家慈悲,互相吸收营养和谐共振。儒释道三家都投身大自然怀抱,在山水之间安置自己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明招文化的最大亮点和活力就是多元多面包容共存。
有人居的地方就有文化。人在大自然中孕育成长,人居首先要解决生活生产物质条件、健康、安全等因素,其文化在民俗民风中发酵升华,往外在形式自由多样、内涵元素丰富坚定方向发展。传说中秦末洛阳八素士、东晋阮孚阮侯及永康县令张彦卿的辞官归隐,一直至吴兴太守金谈归隐小姬山,梁代平原人刘峻隐居讲堂山注读《世说新语》,唐代东阳人舒元舆和南宋名儒徐邦宪隐居书台山,直至明代“海内三遗民”之一宣城人沈寿民隐居岩坞,长沙太守何贵挂冠归隐郭洞宝泉岩……隐逸之风说明武义沃土秀水青山人居条件不错,历代地方县志记载武义人乡土民风有“负山之民,气俗敦悫,乐田亩,畏官府。遨嬉侈丽之习,独不入其乡。”“俗不服贾,所业惟耕。地宜种秫,八婺醑醅之赀,多取给于斯。”“菽粟如水火适彼乐郊,非武邑谁归。”“武俗敦朴、俭啬,狃常习故,绝不喜新斗异。儒绅故家,颇有贤田,子孙名列胶庠,俱沾祖泽。民务农田,不为商贾、技艺,轻去其乡。男不为厮役,女不作婢娈,敦尚义节。”逃避集团斗争和战乱的归隐,首先为了保命,投身大自然怀抱养生,由入世到出世经历人间烟火和沧桑岁月磨洗,选择山水丰美人身安全地养心养身,陶渊明如此,前赴后继归隐武义的先民也是如此。武义人要感谢天造地设的养人地理交通和山水,隐居隐逸者要感谢武义人民风纯朴善良与包容。食食嬉嬉饿不死,做做荡荡过日子。所以武义人三天不见壶山便要哭。
明招寺与明招讲院在明招山怀抱紧密勾连浑然一体,演绎人间出世与入世的鲜活课堂,把人生奋斗的起点和人心归宿的终点一起排演,可谓通透练达。五代禅师德谦是史载日本僧侣界推崇的《一百位中国的著名和尚》,其佛学修为洞见智慧文化高深,深得当时佛界信仰信众尊崇认可。而南宋明招山由“吕门不作相,天下不太平”的吕门大儒吕祖谦开蒙讲学,一时明招学者云集,带动武义科考文化大丰收,巩宅、刘宅、赵宅、下王宅等进士村出现,无不受惠《东莱博议》的吕祖谦明招山讲学和四方之士争趋之的文化效应。以吕祖谦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明招文化,接武义地气彰显时代积极入世风骨,把站在时代顶尖的学者大儒和热衷圆满自己报效国家的各地学子汇聚明招山,明招山由吕氏家族墓葬大迁徙,迎来文化学者大迁徙,创造时代人文高峰,惠及武义文化底蕴和文脉潜伏近千年。伟大的朝代肯定能聚集包容各路向善优秀人才,求同存异抱团发展。
壶山矗立魏晋一路传承的人文风骨,熟水流淌包容劝善情怀,这是明招文化的物化,也是武义人传承近两千年的民风。无论思想、经济、文化及具体的生活处世方式和审美价值追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百花齐放是基石和根本。明招文化由东晋阮孚的隐逸、五代德谦的劝善,到南宋吕祖谦的经世致用成为国家需求的栋梁之才,这是时代的螺旋递进发展,也是历史前行进步的人文阶梯。能成为立功立言立德的国家栋梁之才最好,能独善其身与大自然和谐隐逸修为也很好。武义人不排外,包容热情与天下人共处,这是极具明招文化底色的闪光点;武义人容易守旧缺乏变化,以不变应万变,这有老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遗风。
“千秋豪士”朱慎
武义人朱慎与兰溪人李渔是忘年交,生活明末清初的李渔比朱慎年长41岁。据李渔晚年撰写七绝《严陵纪事八首》小序所写“乙卯夏,送两儿之严陵应童子试”初识而一见如故。乙卯夏按推算应是1675,那年朱慎24岁,李渔已65岁。李渔还写有《暑夜集朱其恭暨同寓诸子湖滨看月,时有报儿辈游庠者分得微字》二首。朱慎曾为李渔诗作写评文,李渔撰《与朱其恭书》回复,云:“屡亵如椽,为拙稿文其固陋,尊此荣彼,情何以堪?拙刻之携来者,送尽无遗,未来者,印而未至,故无以报命,惟以新剧二种,奉太夫人展阅,以助承欢,可代足下数十次斑斓之舞。”朱慎曾索联于李,李渔复道:“至索联不与,非敢吝也。知放榜后必来,补赠未晚。”朱慎《浮园诗集》录有酬答、题赠李渔的诗歌三首,分别为七律七绝《夏夜李笠翁招饮湖上》、《严陵夏夜李笠翁先生招饮东湖泛月》、《秋日怀笠翁先生因题桐叶》。一对隔县忘年交初识,朱慎表现机灵孟浪,老江湖笠翁则从容不迫静待时间筛选友情和机缘。当然,时间证明两人都是真性情,诗酒联姻成为名副其实忘年交,留下一段文坛佳话。朱慎在《夏夜李笠翁招饮湖上》写道:“湖光潋艳漾晴空,雀舫行来一镜中。堤白渐高杨柳月,杯香频过藕花风。歌喉恰应箫声轻,舞袖轻摇烛影红。”20多岁的朱慎初识李渔大佬写出如此追光艳丽诗句,与笠翁寓居金陵,自己追随生父漂泊扬州江都的行踪多有吻合,思维敏捷意象跳跃道出“在路上”中人都是匆匆过客。
朱慎(1652至1696),字其恭,号菊山,祖上从丽水库川迁武。祖父朱天德(1574至1656),字惟默,号若谷,贡生,历任河南商城县丞、京卫经历;生父朱尔殿(1614至1688),字时镇,号七来,恩选贡监,任扬州府江都县知县,生三子二女,朱慎为次子。朱慎娶妻金华王氏,生一女朱小韫,过继兄朱谨(字其严)三子朱江为养子。朱慎祖上居城东万石院,他本人后裔有履坦坛头一脉发祥。朱慎自幼颖异博学,才气高迈,慷慨好义,能文工诗。父亲尔殿“古文今文妙天下”,对其恭学业“督之甚严”,其恭开蒙后下笔淋漓满纸,兼工书画,又善鼓琴。随父江都任所时,朱慎曾购唐代乾封年间制造铁琴,携归珍藏,《武川备考》金石考首条录此事。康熙二十五年(1686)朱慎登拔贡,选调入京又回扬州江都一带专职诗文交友。朱尔殿为官极为清廉,75岁过世灵柩滞留未归,江都人感其德,捐资助朱慎扶柩归葬,三年丧毕,朱慎又北返寓居广陵,置身江淮文化圈。
朱慎从小身体羸弱,重气节、爱交游,待朋友如手足,视金钱如粪土,身无分文也要赊账为远近文友治酒设宴。凡有友至,朱慎总是“张灯设幕,名酒方馔,络绎狼藉,虽囊无积金而意兴豪上,不为寒俭,临觞赋诗,时出惊人语,天下之士乌得不为之心醉也。”十年一觉扬州梦,一时知名之士咸从之游,文坛名士王士禛、孔尚任、李沂、蒋易、吴绮、吴肃公、宋曹、王方岐、王仲儒、王熹儒、李国宋、张潮、李渔等皆交情深厚,唱和频繁。王仲儒王熹儒兄弟是朱慎死党,对其诗文人品评价极高;扬州词人、湖州知府吴绮称赞朱慎“千秋之豪士,一代之才人”,为朱慎未遇伯乐而深惜。
朱慎和李渔同游武义江诗路文化
李渔未结识朱慎就多次游历过武义,对武义的风土人情和武义江水系铺展的人文、风物、产业有个基本印象,对武义大曲和家酿酒有个略排金华府酒后面的好感。当然认识结交朱慎这个豪放派诗人,游历武义就更如鱼得水了。两人排定游历日子,朱慎就跑到金武交界的范村接迎,两人一起上船上溯武义江走入县域风景人文深处。快到古稀之年的李渔对朱慎这个才情文青非常满意,捋捋山羊胡赞赏有加,朱慎是武义活地图,又是美食家,导游办菜一流,李老夫子真感叹认识朱慎这个同路人太迟了。
1675年过后不久,1800年的大水当然没有发生。李渔和朱慎在范村水面握上手,朱慎就成了李渔的竹篙和船只。朱慎接李渔上岸礼拜范仲淹后裔种下的樟树娘,面对面注目仰望如见范氏祖宗。李渔对范氏宗祠、额匾题刻“枕善而居、礼规礼矩”等花厅民居赞赏有加。两人仔仔细细考察游览过范村大水冲毁前原貌和没修建文昌阁时的百家地山坑寺,当然也游过叶长货运码头、后郭山、窑山和唐宋兴建明代辉煌的履坦申明古街。在履坦老街看见店铺林立地摊兴旺与古埠码头的因果关系,也思考窑山窑街“九窑烧朱”陶瓷业发达与出运码头的渠道勾连。李渔对履坦申明古街边的乾隆贞女牌坊和应宿巷口的应宿坊陷入沉思,李渔认为十几岁没过门媳妇为包办早故丈夫守寡一辈子是残酷的;履坦在明代出了徐俊、徐凤歧、徐希朱爷孙三代县官,第四代又成长在做县官路上,这很了不起,特别是他们爷孙三代县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受到明代嘉靖皇帝表彰奖励,在家乡赐建对应天上星宿的“应宿坊”,这有利于弘扬清正向上的民俗民风,为履坦大村奔赴仕途的读书人树立了人文标杆。朱慎介绍,履坦贞女节妇是有传统的,明代兵部尚书、金华城西儒潘进士潘希曾为履坦徐氏节妇吴氏贞节堂专门写过题记,记载:“徐出偃王。后有讳思远者,配郡城善才吴翁女讳玅净,年甫十七,归徐仅二载而思远卒,妇遗腹孤儿才两月。越三年而父母怜妇年少早寡,俾再醮,而妇呼天泣誓曰:‘生为徐氏妇,死为徐氏鬼,况有老姑稺孤在,忘义弃之以二其信,则犬彘不啖吾余肉。’乃断发示信,益坚厥志,辛勤树家,迨老而一节确然。”明代清正劳模型兵部尚书潘希曾是李渔欣赏的人,当他了解到潘希曾墓葬履坦对面湖塘沿大通寺、其父潘璋墓葬范村隔江相望的叶长埠村、而潘希曾祖母也出自吴门时,李渔表示非常感兴趣,朱慎又带忘年交师长去墓址游览一番。
武义县在大唐武则天当朝时复置,县志记载武义县之所以取名武义,是因为县东有百义山。为寻访百义山,朱慎又陪李渔从履坦渡溯江而上,边游览武义江两岸山光水色,边听介绍过滤消化流传几百上千年的武义江下游和武义县城人文故事。范村老樟树边武义江与婺江交接节点有个全县海拔最低的深坑,依傍螺蛳山俗称“棺材坑”,棺材坑住着七位繁衍武义江下游村庄的螺蛳娘,螺蛳娘上岸喜欢穴居范村祖宗种植的当时350多年树龄樟树脚,螺蛳娘是七姐妹七仙女,她们沿江上溯一个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溪滩上岸栖息,于是就有了范村、叶长、坛头、下埠口、履坦、湖塘沿、新金塘等村庄。朱慎给李渔导游讲解武义人文掌故时,时而是自己时而像南宋诗人巩丰,他把武义历代诗文才俊沿武义江滔滔流水好好梳理串织了一遍。300多年前的武义江比现在生态清澈,两岸堤沿长满芦苇、柳树、松树和枫杨,盛夏季节蝉鸣起伏与河床卵石低鸣呼应,穿越时光行船水面,是可照面秦末洛阳白衣素士、东晋阮孚阮侯兄弟、唐代孟浩然、五代德谦禅师、南宋李清照和吕祖谦上明招山讲学而蜂拥的各路名流学子踪影的。还有阮孚们用宫廷秘方结合当地山水杂粮配制的土烧(即后来命名的武义大曲),在山野民间已相当有名。特色菜嘛,有灰鹅毛芋,还有刘伶两千金做出名的白溪豆腐和众多农家菜烹饪手艺。毛芋水煮烧熟,用酱油或醋辣佐料一蘸,那是当菜又当饭的神仙美味。说到农家当宝贝喂养的灰鹅,吃草长大,伴糠伴菜,李渔可有人文研究。他说,鹅是好东西,老百姓养几只鹅用场很大,贫寒人家靠养几只鹅供养小孩上学并应对日常开支;可在宋明朝代,官场曾一度流行用整只鹅卤蒸或红烧招待上司,府太爷到县邑巡使,县官如不用整只鹅精心烹饪招待,府太爷就要给县官小鞋穿。你想想鹅额鹅冠多像为官者官帽,鹅迈出八字步四平八稳的步伐多像为官者迈着官步上朝,公鹅迈出官步嘎嘎呼叫多么威风,用官菜招待上司既表尊重又祝愿客官官运亨通。据说后来范村、履坦一带饲养大灰鹅特别出名。
李渔什么季节上明招山,他有没有找到之所以命名武义县的百义山?史料没有记载,我们只有合理推测和想象。关于阮孚的隐居,除了宗族脉系考证,李渔更在意的可能是竹林七贤的溯源,他想象不到阮咸两个公子和刘伶两个女儿会隐逸深埋在武义,阮氏会成为最早在武义居住发祥的姓氏之一,阮刘两姓后裔会在武义民风民俗文化中留下深厚影响。李渔1611年出生,早已出世看破红尘,而朱慎正处入世进取旺盛期,但似乎对功名正道一点不上心,对诗酒菜肴倒津津乐道,这让李渔又高兴又忧伤。明招山进入五代德谦禅师佛学劝善时代,如果没钻研过地方县志方志不一定说起。李渔最上心的当然是南宋吕祖谦丁忧开辟明招讲院明招文化部分,或许李渔理解的明招文化既是吕祖谦讲学集聚拓展的浙东史学文化,也是阮孚为代表的隐逸文化。提起阮孚,是朱慎带李渔上明招山的最大惊喜,所以李渔一下记住了巩丰《题阮孚墓》的不朽咏叹:“千古高风挽不回,故山花落又花开。莫欺亭畔苍苍鲜,曾印高人屐齿来。”他甚至真想让朱慎成为巩丰的接力者,也策划邀请他和几个当朝大儒名家举办一次“江南序·游水帘亭”那样的泉溪车苏诗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