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是天阳下逼、地热上腾、天地之气交合、万物繁荣茂盛的时期。盛夏时节,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最易外泄,且睡眠少、出汗多、食欲下降,稍有不慎,易得疾病。因此,夏季调摄养生不容忽视。
精 神
夏应于心,心主神志,情志失调可伤及心,夏季尤其如此。夏天暑易入心,易发生心神不安。因此,可参加如夏令营、外出旅游等活动,保持心旷神怡,以消夏避暑。也可经常调息净心,常觉冰雪在心,则令人神清气和,以减轻炎热之感。
起 居
夏天应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夏季日出较早,早晨空气清新,早起到户外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中午气温较高,加上夜晚睡眠时间较短,应适当午睡。夏天既要防暑降温,又不可过于贪凉。睡眠时不能让电风扇直吹,在空调温度不宜太低,以免室内外温差太大超过人体适应能力而患病。夏天天热汗多,衣服应轻薄、透气,宜勤洗勤换。刚晒干的衣服不要马上就穿,以免发生汗斑等疾病。“夏不坐木”,夏季多雨,露天木凳经雨淋后潮湿再经暑气熏蒸,坐在上面易感受暑湿邪气而出现中暑症状。
饮 食
夏季的饮食宜辛温,少苦寒,节冷饮。夏食辛,可以养肺气,防止心火过旺而制约肺气的宣发。而苦寒之物易伤人阳气,故不宜多吃。盛夏炎热汗多,可适当进食清凉之品,以清热解暑,如绿豆汤、扁豆粥、苡米粥、瓜果等,但切忌暴食冷饮、生冷果菜,否则,易发胃肠疾病。夏天,人体的消化功能较弱,食欲下降,可选清淡爽口、易消化食品,也可适当吃些酸或辛香的食物,这样有助于增进食欲。夏季微生物繁殖快,加上人体的饮水量大,冲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杀菌能力,易发生肠道传染病。因此,夏天千万不能喝生水,不要吃不洁食物。
运 动
有人做过实验,夏天经常参加锻炼身体的人群比不锻炼的人群在心功能、肺活量、消化功能等方面都要好,而且发病率也较低。但是,运动量要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年老体弱者不宜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中进行锻炼。
防 病
①预防疰夏和中暑。疰夏,表现为胸闷纳呆,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大便稀溏,汗多,嗜睡,日渐消瘦。易患此症者,在夏季来临之前就应特别注意减少食量,少吃油腻,以减轻脾胃的负担。平时可服些健脾和胃的中药,以增强脾胃功能,预防疰夏。中暑,突然晕倒,大汗,身热烦躁,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等。预防的方法:防止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注意劳逸结合,合理饮食,备好降暑饮料和药物;遇到头晕、胸闷、心悸、四肢乏力、大汗出、口渴、恶心等,应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必要时送医院急诊。
②冬病夏治。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期是伏天,前后分为三伏,每伏10天。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这一时期,阳气最旺,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某些阳虚阴盛的病症,如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虚寒性胃痛、腰痛等,在伏天进行调养治疗,往往可使病情好转,有的还可根治,我县各大医院和医馆都有开展。
(作者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程志源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