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武义政府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   微博   手机  
首页 新闻 微聚合 专刊 专题 武川论坛 数字报 图片 人文武义 网闻联播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人文武义 >> 武川人文

徐谓礼“文书”内蕴的人文气象

2019年05月31日 09:48:42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王文政

  一、“徐谓礼文书”隐蕴宋文化、婺文化深厚人文气氛

  徐谓礼背靠一批南宋达官贵人,姻亲人脉背景,尤其是婺人文背景,拥有一张庞大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关系网。这张圈内共享网照例也是以姻亲、师友、游宦等为主组成。自古以来,也是少数人家才有如此显赫的背景。

  徐谓礼生长活动于系列名儒之家族。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三月,宋朝廷任命徐谓礼为将作监主簿(主簿乃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时,南宋诗人刘克庄(1187-1269)曾撰文,提到“谓礼名父之子,详而雅”等。“徐谓礼文书”中,也有文字称徐谓礼“生长名儒之家”。据《徐谓礼圹志》和徐谓礼为他的夫人林处端撰写的圹志,徐谓礼之父名徐邦宪,徐谓礼乃其幼子。

  (一)“官三代”徐谓礼的父亲徐邦宪家庭是南宋武义达人家族。

  清光绪丙午年重修本《武川学徐氏宗谱》、光绪《井徐宗谱》记载,徐邦宪祖父百一府君为衢州人,从事盐业经常来往于台州、温州、丽水和婺州之间,习见武义风俗敦庞,土田饶沃,又闻吕东莱、朱考亭、巩山堂诸儒,讲道于明招山。就命儿子徐鉅(字广财,行五八公),负笈从游于吕东莱等。因此徐鉅落籍武义,并于1164年冬月,迎接其父母百一府君等至武义同居。不久徐鉅荣登宋淳熙十一年甲辰科(1184)卫泾榜进士,初任固始县主簿。因病辞仕(《井徐宗谱》)。后来徐鉅还因儿子徐邦宪显贵,朝廷特赠徐鉅为朝奉大夫(五品)官衔。故徐鉅乃自衢州迁武义之徐氏始祖也。其间,其子徐邦宪也荣登宋绍熙四年癸丑科(1193)陈亮榜进士,后官至工部侍郎,学名入登县志,生平载入宋史列传。死后葬于壶山麓。金华王柏撰写墓碑,永嘉叶适流传祭文。所以,曾有称徐邦宪为“婺州义乌人”,《宋史》本传是误记,1980年代版《义乌县志》本传是误从。万历《义乌县志》也并未记载徐邦宪其人事迹。清嘉庆《武义县志》本传对此已经辨清。窃以为很有可能是因为“武义”“义乌”两地名称音近纠结致误,而且这也已经不是个案。

  徐邦宪是南宋名臣。清嘉庆《武义县志》本传、民国《浙江通志》本传载之。出名故事之一:宋宁宗时,权臣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徐邦宪数次上书反对,遭到韩侂胄的政治打击。故《宋史》本传称誉徐邦宪“立于权臣柄国之日,卓乎不为势利所移”。(《宋史》(脱脱)卷四百○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三)韩侂胄(1152-1207),字节夫,祖籍河南安阳,南宋政治人物,北宋名臣韩琦之曾孙,母亲为宋高宗吴皇后的妹妹。娶吴皇后的侄女为妻,无子。曾任宁宗宰相,任内追封岳飞,力主对抗女真,却战况不利。后在金朝示意下,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所斩,函首金朝。韩侂冑因禁绝理学及其朱熹等与贬谪宗室赵汝愚,被视为奸臣。

  (二)其父徐邦宪是南宋大儒吕祖谦之嫡传弟子、婺学门人。

  徐谓礼父亲徐邦宪为吕祖谦之嫡传弟子、婺学门人,清光绪《武川备考》(1990年版《武义县志》从之)有载。而《宋元学案》未登。是否徐谓礼之父祖两代均为吕祖谦弟子,是否徐鉅、徐邦宪父子两个历史文献记载颠倒,是否《宋元学案》失考,均待考。但是从师徒间年龄、以及徐氏迁居武义、吕祖谦丁忧武义明招山等来推断,吕祖谦与徐氏存在师徒关系,是可以成立的。徐邦宪(1157-1233),字文子,号东轩,武义人,居城西学宫旁。从小聪明勤学,先拜陈傅良为师,又从吕祖谦学于明招寺等。弱冠之年已学问超群,王蔺、蔡幼学、叶适、徐元德等对他甚为器重。登绍熙四年(1193)进士。曾任秘书郎、知处州、临安知府、太平知州、太子侍讲、工部侍郎,官至宝谟阁学士,掌修国史。敢于直言,有仁义爱国之策,多次遭贬,晚年归里,在壶山麓修书台山书室,整理旧作。有《东轩集》《史记考》等著作。卒谥文肃,墓葬县城西门外壶山脚。(《浙江通志》《武义县志》P760)

  《宋元学案·丽泽诸儒学案》中,对吕祖谦时期在明招山讲习以及后人沿袭数百年的学子学者群,有一个特称,谓之“明招学者”,有一个评语,“四百年未绝”。这是一个明招文化最有历史感最权威最经典的概述,是一个独立于当时理学界各系的群雕像。徐邦宪就是“明招学者”之一员,“群雕像”之一员。吕祖谦是明招学者导师,把他当作第一代明招学者,毋庸置疑;把吕祖俭等人士当作第二代明招学者。

  因此,徐鉅家族在武义繁衍成大族分派后,作为婺学传承人之一、第二代“明招学者”的名臣学者徐邦宪,被直系后裔尊称为武义“学徐”派始祖,其宗谱亦称之为《武川学徐氏宗谱》(故2012年9月13日《金华日报》5版,改之为《武川徐学氏宗谱》,是想当然改之致误)。

  (三)其父徐邦宪等师从吕祖谦并且再传徐谓礼等子弟,是一个惠及家族数代的明智之举。

  当时,能够成为吕祖谦的弟子应该是很大的荣耀,很大的福分与缘分,于己于家族有百利而无一害,很大程度上因此彻底改变了家族命运走向,实现了“学而优则仕”。时人横跨数省都要求拜,徐邦宪自己已经是在家门口拜师求学了。武义明招山距离武义古城约十公里。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人称东莱先生。与朱熹、张栻齐名,同被尊为“东南三贤”,“鼎立为世师”,是南宋大儒之一,他所创立的“婺学”,也是当时影响很大的学派之一。主张“讲实学育实材求实用”,“经史并重”,以史鉴世,反对理学空讲“心性”。重视儒士养德,编有《官箴》等。吕祖谦还是一位科举应试博导,因两度六年为父母守墓于武义明招山,应请讲学之盛风靡朝野,所用教材有自撰《东莱博议》《大事记》等,立有多种《学规》(《武义县志》等)。今有《吕祖谦全集》等出版。

  而且,徐谓礼是第二代明招学者徐邦宪的嫡传弟子,因此徐谓礼即是吕祖谦再传弟子。“学徐”始祖徐邦宪,曾经亲授儿子经史。《徐谓礼圹志》中载:先君徐谓礼乃先祖徐邦宪公“幼子也。少受经膝下,刻励□学,志世其科不偶用……”“少受经膝下”之意,就是说徐谓礼年少时,曾经受教于徐邦宪,而且推想徐邦宪也自然会传习于另外几个儿子。徐谓礼没有考上进士,并不等于他没有经史才气。接下去,我们可以推想,徐谓礼不会不以吕学与家学,传经教习四子的。徐谓礼也是“明招学者”之一员,“群雕像”之一员。

  (四)徐谓礼的嫡亲娘舅是永康学派领袖、状元陈亮。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金华)人。学无明显的师承,基本上一直过着乡绅生活。曾以布衣呈《中兴五论》,力主抗金强国,孝宗不纳。后又曾两次被诬入狱。负气于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一生坎坷的他,未到任而病逝。着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宋史》传中描述陈亮:“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他在年轻时就有识人之才。他作为著名的永康学派代表,提倡“实事实功”,有益于国计民生。他特服吕祖谦,曾经常到武义明招山与吕祖谦论学讲习(《东莱吕太史文集》,清嘉庆《武义县志》)。吕祖谦写给陈同甫(亮)的信40封以上留世。时吕东莱不幸早逝后,陈亮先后写过两篇祭文(《东莱吕太史文集》附集)。《宋元学案》称陈亮为吕祖谦的讲友,且经常赶至明招山与吕祖谦论辩或请益,当然也会经常与在山讲习的“明招学者”们相交并且意气相投,故陈亮亦可谓“明招学者”的益友良师,如果吕祖谦为“明招学者”之龙头导师,那么陈亮就是客座教授兼著名访问学者。

  礼部省试时徐邦宪排名第一,陈亮排名略后之;但是到了殿试,排名翻转,皇帝钦点潇洒英武的陈亮为状元。大概陈亮向来气宇轩昂,风流倜傥特立于众士之中,又加上已经高中,是否排前已无思想压力,谈笑风生而被皇帝看好;而徐邦宪则或许有点思想压力,原本温文尔雅,甚至拘谨被动,与众士相似,引不起皇帝之特别关注。

  陈亮是高中状元后上任路上去世的。也就是说中青年时的陈家并不能与徐家门当户对。官二代徐邦宪会娶平民陈家小姐为妻,很大程度上是应为陈亮与徐邦宪两者之间的“惺惺相惜”,很可能是双方在明招山等地讲习后相知相吸相敬的结果。陈亮这个大舅爷,则很可能就是自己妹妹的大媒人。当然,至于陈亮成状元以后无疑是大补了这个门当户对。

  (五)徐谓礼妻子的曾祖父是世交永康名儒高官林大中。

  徐谓礼任朝请郎、新权知信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时,曾亲撰其妻《林氏圹志》。其中记载:徐谓礼亡妻林处端,婺州永康人。曾祖父林大中,官至守签书枢密院事,赠资政殿学士,谥正惠。祖父林简,恩赠奉直大夫。父亲林枞,官至朝奉郎、江南西路转运司主管文字。母亲安人吕氏。徐谓礼父亲文肃公(徐邦宪)与正惠(林大中)道同志合,均为不阿权贵,退官养老家林,空闲时光相互往来,言语心志,很是各自相谐有得。外舅伯仲,徐谓礼岳父兄弟俩,不但“克笃先志”,而且看好徐谓礼,将生于嘉泰元年辛酉(1201)十月十三日,19岁的女儿林处端嫁给徐谓礼。林处端不但“性宽厚端淑,动循矩则”,而且“故自为妇,以至为母,皆尽其职分,合于义理,而无亏欠”。大约徐谓礼为太府丞任末,她在府丞官邸去世,时淳祐七年丁未(1247)十月八日,享年四十七岁,以徐谓礼“升朝恩被初封孺人”,“葬于长安乡祖陇之侧檀原。男二人,长引孙,次继祖,娶林氏,其侄女也,盖孺人□昔之志,欲联世婣,以无忘文肃、正惠旧好,意尤笃厚云。”看来的确不仅林处端是名门闺秀,而且徐林两家名门世交,名望在郡里相当,连续两代联姻结好。

  林大中(1131-1208),字和叔,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任乌程县主簿、知抚州金溪县、湖州长兴县,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殿中侍御史、知赣州、给事中兼侍讲。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知庆元府。五年,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六年,致仕。嘉泰三年(1203),起为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嘉定元年(1208)卒,年七十八。谥正惠。事见《攻媿集》卷九八《签书枢密院事致仕赠资政殿学士正惠林公神道碑》。曾有奏议十卷,外制三卷,文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九三有传。林大中长吕祖谦6岁。民国《浙江通志》本传记载林大中极其关爱吕祖谦胞弟、吕学第二家、婺学传承人、著名明招学者吕祖俭。

  (六)徐谓礼的姻亲还有权臣贾似道宰相。

  徐谓礼的姻亲至少还有权臣贾似道宰相,关系非同一般,交往更有故事可传。

  徐谓礼文书“印纸”中所录的31则保状批书显示,徐谓礼出面替贾涉父子作保。因为姻亲关系,曾因南宋权相贾似道(1213-1275)的叔父承直郎贾直夫之请,出保状委保贾似道已故父亲贾涉“合得恩例三次”,及保贾似道可“作磨勘收使”。

  即使徐谓礼如此善意帮衬,后来还是承受过贾似道对他隐发的“怨气”。贾似道年轻时冶游无度,母亲胡夫人很是忧虑。姻亲徐谓礼尝读袁天纲、李淳风之书,自夸精通相术,胡夫人便向他询问,徐说“贾似道他日可作小郡太守”,胡夫人这才稍释忧虑。胡夫人“性极严毅,似道畏之”。大概在训斥时,胡夫人把徐说转述给贾似道,希望他能收敛行迹,发奋上进,不料被眼界甚高的贾似道,引为耻辱,记仇其言。等到贾似道位居宰相,徐谓礼以姻亲之故求进,似道不予理睬。但在母亲说情之下,借口“徐亲家骨相寒薄,只可作一小郡太守”加以推搪。就这样,徐谓礼被任命为上饶郡(今江西上饶市)守,终身未得到升迁。(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徐谓礼相术)尽管周记这个故事据说时差上有问题,贾似道以宰相身份暗中压抑姻亲徐谓礼,可能误记。但其它基本要素,大概可信。

  二、“徐谓礼文书”涵蕴与沿袭婺学之遗风、明招之气息

  明招讲习这个平台,不仅给了一帮明招达人聚头的机遇,还给了许多进山人扩大社会活动圈,提升社会层次档次的时机。也许徐谓礼父母婚事还有吕祖谦的红线。因为徐邦宪从游吕祖谦于明招山,陈亮也经常过明招山来与吕祖谦论学并讲习。

  (一)“徐谓礼文书”有着宋学尤其是婺学大家遗风。

  徐邦宪乃师吕祖谦也曾留下过“吕祖谦告身”“吕祖谦敕黄”“吕祖谦印纸”。因为“吕祖谦告身”曾在台湾现身于收藏家之手,密不外传(台湾学者黄宽重在2012年11月9日口述录)。这是否可以说明当时的官员们尤其是儒官们,或者是婺学流派的儒官,都有收存或随葬本人的“告身”“敕黄”“印纸”之类的习俗。只是老天独把青睐留给了徐谓礼。其他芸芸众生的本人“文书”也就一缕青烟随风而去。但不管怎样,徐谓礼文书无疑有着传承吕祖谦师祖遗风之象。也许那份“吕祖谦告身”,也是明招山不知何时“外流”出去的。

  “徐谓礼文书”的背后,我们大致可以检索出上述系列名门名家所承载的儒家文化对他的熏陶与影响,于国尽忠,于家尽孝,于己尽善,长存光宗耀祖之心,广通人情世故之俗。

  我们还可以依稀勾勒出徐谓礼为人为官为政为文风格,暗合婺学风流,忠实淳朴,学以致用,言行以实为德,重视文史价值,重视个人文本的传世功能。这些都是金华学派、永康学派在日常中,涵蕴给社会的而首先是圈内各家族的精神,以至于深入渗透他们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成为自然而然的人文精髓,并传承下去。

  (二)“徐谓礼文书”随葬的徐谓礼墓及其随葬品,其葬俗及其理念大致与明招山吕氏墓群同风。

  有着上述婺学遗风作基础,这一点也许顺理成章。武义的明招山和龙王山,大约相隔五、六公里路,均在城东方向。明招山群山环抱,一溪缠绕,“吕祖谦及家族墓”向东偏南,1989年2月为浙江省文保单位,2013年3月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月列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龙王山众山余脉,三水交汇处之南侧,徐墓向南偏东,应该能够成为文保单位。因为徐邦宪等的缘分,徐谓礼肯定拜谒过武义明招山吕祖谦墓等,而且留下了一些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致影响了他自己的后事理念。从徐谓礼墓址、墓志、墓制、随葬品等,可以推知徐谓礼父子以及时人的葬风指向,与吕祖谦墓一样,重视风水堪舆,选址富于深意,崇拜山青水秀,追尚死后荣耀与遗存。两处墓地,隔岸山水,地灵人杰,意气相通。专家有识,此处且不细说。

  掩卷想来,“徐谓礼文书”的字里行间、纸气墨香当中,还有很多未知的故事,甚至传奇吧。就像南海宋瓷沉船一样,打捞上来的只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了!拙言如上,只期抛砖引玉罢了。

分享到:
终审:张莹 编辑:张铖倩
 
专题报道 更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专题】反诈骗宣传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专题】发现不一样的武义端午
微博关注
全媒体矩阵
武义e报 武义发布
壶山顶 武义之声
 
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管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浙江在线技术支持
浙新办〔2004〕48号 浙ICP备05073228号 广告许可证3307234000002
武义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公网安备 33072302100003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湖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