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7年武义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20013万元。去年岁末,这个消息的传来,退休在家的我兴奋得彻夜难眠。财政收入超10亿,这在武义财税史上是历史性突破,也是我心中期盼已久的一个梦想。
1990年6月,我上任武义县财税局长。当时,武义的财政支柱就是武义有机化工厂、武义水泥厂等几个国有企业,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4000多万元,连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都不够,医药费发不出,还欠着粮食系统6000多万元的账。在1990年代初的那几年里,我这个财税局长的最大感受就是“愁、讨、借”,当时的武义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状况可谓入不敷出,寅吃卯粮,捉襟见肘,一天到晚为发工资发愁。
武义财政建设的出路在哪里?经过几年的探索,全县上下逐渐形成共识。要振兴武义财政,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壮大地方财源,首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壮大主体财源。针对武义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一手抓企业改制,按照“国有企业改制民营化”的思路,加快推进国有、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采取措施盘活存量资产,对国有、集体企业闲置、半闲置的资产采取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加以处置,以存量引增量,缓解发展工业与土地紧缺的矛盾,为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一手抓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利用武义地价、电价、劳动力等相对低廉的“洼地”优势,吸引相邻的义乌、永康等地的企业主来武义投资办厂。
泉溪镇凤凰山工业区现在已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基地,2007年这个工业区的税收收入达6064万元,但在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坡。1998年县委县政府规划在这里兴建一个工业园区,但镇里苦于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于是便向县财政求援。工业园区在当时还是个新生事物,还有很多人对兴办工业园区争论不休。我们经过实地查看和分析论证,认为该地紧邻永康,如果设施配套,且辅以优惠政策,肯定能吸引一批永康企业家前来投资。于是,县财政局决定安排财政补助10万元,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后又先后投入60万元,改善投资环境。就是这微不足道的70万元启动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财政杠杆作用,使凤凰山工业园区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也就是从1998年起,武义确定县域东北部地区为个私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大力兴建工业园区,并形成了“一中心两翼”的工业发展格局。2001年,武义正式提出“工业强县”战略。
在武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财税部门充分利用我县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贫困县的政策优势,制定了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和吸引外地企业来武义投资兴业。那几年,我经常陪同县领导利用休息时间到义乌和永康等地做企业主的思想动员工作,向他们介绍武义财税政策。记得有一天晚上从永康返回武义途中,当时的县领导问我:“老杨,武义的财政收入什么时候能达到10个亿?”我回答说:“你在武义时肯定没有10个亿,等你离开武义了,迟早能达到10个亿”。是啊,在当时的我看来,财政收入超10亿,对于武义来说,简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总会有梦想成真的一天。
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着财源建设的基础,特别是在1995年实施“两保两挂”财政政策以后,我县连续四年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1997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财政状况的好转为实现由“吃饭型财政”向“建设型财政”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反过来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工业反哺农业,抓好“茶叶、香菇、果品、笋竹两用林”等农产品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基础财源建设;大力扶持旅游开发,带动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武义财源建设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城建、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武义的投资环境。自此,武义经济驶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财政收入以平均每年27.29 %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财税生涯,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我要感谢上级部门对武义财税工作的支持,更要感谢埋头苦干、辛勤工作的武义财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作为一名财税战线的老兵,虽然我现已在家安享晚年,但对武义这方热土、对我们财税事业仍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武义财政收入超10亿,了却了我内心深藏多年的夙愿,但这只是武义财税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我相信,武义的明天会更好!财税事业的的明天会更好! (杨森材)
|
|
|
编辑:
韩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