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十年前,所有的80后都很年轻,意气风发、青春焕然;十年后,80后分成85前和85后。面对90后来势汹汹的新生青春力量,85前已经处在买房、结婚、生子的而立之年,85后则自嘲为汉堡包夹心,“残留在青春的尾巴”。“窘境多多、钱包瘪瘪、希望茫茫”是许多85前与85后的真实写照。
有关专家表示,80后最年长的几批人,大部分已经参加工作;87年生人则处在大四找工作的关键阶段,在从学生到社会生产者身份的艰难转变中,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交织的落差,所带来的婚恋迷茫都考验着80后的心理素质。“正是一个人最容易做梦又最容易灰心的年纪,也是决定将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
功利主义
从大学时代的重视长相身高等“硬件条件”,到走入社会后“车、房、款、职业”摆第一位,恋爱以工作为分水岭,在现实的强大压力面前,被80后赋予了不同的选择性色彩。心理专家“momo”分析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婚姻恋爱并没有超脱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青年男女处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不仅缺乏梁祝化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忠贞,更时时打上商品经济的烙印。“这里有来自父母施加的压力,也有80后的自主选择。”
“momo”说,在她曾接手的心理个案里,父母、家庭给予80后选择职业与婚姻的压力不容小觑,在大部分独身子女家庭,孩子所学大学专业、就业地点与意向的选择权实际掌控在父母手里,“一句回父母身边工作”让许多80后的大学恋情因为地域分割无疾而终。
“父母的力量并不是全部。”“momo”认为,现实生活中,“父母”只是80后选择向现实低头的一个“挡箭牌”。远在父母干涉之前,这些曾被60后、70后描述成“自私自大”、“小资情调”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就已经“识时务”地做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前途选择。
“既然工作如此辛苦,我为什么不可以选一个能给自己最大依靠的人呢?”网友“selfish”的择偶价值观还通用于他的一帮朋友。“找女朋友,一看工作,二看家庭背景,三看能力,最后才是人品、相貌。”而这种与“一见钟情”式的校园恋爱背道而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婚恋观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让“selfish”停止选择,“一山还望一山高”,凡事以利益为准绳就少了婚恋最宝贵的真情,多了世俗利益的纠缠。
独善其身
现实的残酷高压下,有人世俗有人坚守,许多 80后采取鸵鸟心态,选择做“宅男宅女”。“momo”分析“宅男宅女”的成因并不仅是80后简单的保护自我,“有的是个性使然,也有的是自主性强、不愿做世俗婚恋里的提线木偶。”“宅女”“杜拉拉”就属于后一种,“谈恋爱前先谈工作,还有什么意思呢!宁缺毋假。”
对于这些80后新“女单身汉”,“momo”不打算用贬义色彩的字眼称呼形容她们,“单身意味着对自我认知的理解和尊重。”明年即将迈入三十大关的网友“elic”说,她不仇视男性,她除了有一帮姐妹外,还有能聊天谈心的男性友人,他们闲时一起游山玩水,其乐融融,但这些男版“闺密”并不能勾起“elic”结婚的念头,“在Mr.right出现之前,我想我更应该享受一个人的悠闲时光。”自己赚钱自己花的生活状态让“elic”挺满意,“不必迁就操心对方的消费观与生活习惯,也不必做不情愿的改变与牺牲。”
女性婚姻观、价值观的变革之力来源于现实,“momo”说,现代女性,因为经济更独立、内心更强大,变得更奢求爱情的圆满,“得知,我幸;不得,我命。”这份充满听天由命的无力感的“单身宣言”,却是许多不急于婚姻、无所谓空窗的单身女郎的真实写照。
经济学家何清涟曾说:“女性遭遇到的种种社会压力使她们没有安全感,而选择自强自立又面临那么大的风险,于是强化了依附男人的心理,出现了极强的实用主义倾向。”但时至今日,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都越来越坚挺,“我不愿因为一个伴侣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网友“cover”如是说。
在婚恋黄金期拼搏事业而错过最佳择偶期;工作成就让80后对婚姻爱情有更多的追求,不妥协;崩溃的社会伦理道德反之催生更多的80后进入单身大军……
而大量单身人群的存在,除了可能引发社会断层、养老等问题外,今天这些年轻单身者在日后衰老、生病的情况下,还需要全社会承担对其生活的照顾。
社会责任是“单男”、“单女”们绕不开的坎。(钱文燕)
|
|
|
编辑:
韩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