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政协委员发言摘要 |
县政协委员发言摘要 |
2010年03月16日 11:01:06 武义新闻网 网友互动交流 字体:
大
中
小 |
|
|
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 蒋 樱
2009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2.8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6.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1.2%和51.6%。我县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以超常规速度发展,目前正处在以观光为主的前旅游时期向以养生为主的后旅游时期过渡的特殊阶段,“转型升级”是武义旅游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思路,抓旅游项目招商和企业培育
1、大手笔、高起点做好《武义养生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温泉名城,养生胜地”的城市发展定位,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给潜在的投资者以信心;建议创新旅游规划编制的机制,构建旅游管理部门、国际养生旅游文化研究院专家、旅游业内有识之士、旅游媒体记者和规划委托单位共同参与规划评议、评审和听证的“民主规划”架构;通过地方人大立法或政府规范性文件等形式赋予旅游总体规划作为地方法规的属性,确保养生旅游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真正成为指导旅游科学发展的依据。
2、真抓实干推动旅游招商。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旅游项目,进行旅游招商。建议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优质旅游项目,列出国内外重点旅游投资集团名单,主动出击,上门招商。创新招商模式,实行委托专业机构招商等。武义要学习上海引进迪斯尼、欢乐谷,深圳引进华侨城,安吉引进日本hello kitty以及东阳“无中生有”建设横店影视城的眼光、胆略和气魄,三年内要重点引进一家道教养生品牌项目、一家中医养生品牌项目、一家养生旅游人才教育中心,“十二五”期间要着眼于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大型综合娱乐购物中心等大项目规划、招引和建设。
3、加大旅游投资奖励政策的力度,刺激多元化资金投入旅游景区建设。建议对一次性固定资产(不含土地)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的,由县财政比照土地净收益分级给予适当奖励。投资额达5000万元以上的,实行“一事一议一策”。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按建设规划分期付款、分期发证。在税收方面也可考虑给予一定减免政策,放水养鱼,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企业。建议对固定资产(不含土地)一次性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从开业之日起,对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按适当比例返还。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宣传广告费用,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二、创新方法,抓养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配套
1、加快县城建设,突出旅游功能。一是对通往清水湾的道路实行夜间亮化工程,完善周边超市、卫生、银行等旅游设施配套。二是加大对景区直通车政策倾斜及经费支持,顺应散客游发展趋势。三是为进一步丰富游客夜间娱乐项目,考虑在赛车场建设露天汽车电影院,汽车主题酒吧、越野车俱乐部等,聘请专业技术教练现场进行越野车改装、试驾,使普通游客也能体验到越野驾车的乐趣,力争将赛车场打造成为融运动赛事、娱乐休闲、户外体验、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多元化汽车主题公园。四是大力发展经济型连锁酒店,积极引进锦江之星、如家快捷、莫泰168等酒店。另外,学习磐安“乌石村”农家乐的模式,开发乡村休闲旅游,通过“短、平、快”宾馆迅速提升我县旅游饭店接待能力。
2、以增强吸引力、延长旅游时间、促进旅游消费为重点,加强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对于生产旅游商品的重点企业给予贷款但保、贴息等政策扶持。建议给合有机茶城设立八婺旅游特色商品专卖场。定期举办旅游商品展销、评比活动,延长旅游产业链。
三、创新机制,抓养生旅游文化建设
1、制定养生旅游文化建设规划,抢占养生旅游文化的制高点。按照“温泉名城 养生胜地”的目标,制定养生旅游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以“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为载体,聚汇国内外养生旅游文化研究精英,为构建武义养生旅游文化建言献策、著书立论,用十年的时间完成第一轮养生旅游文化工程建设,以牢固地抢占养生旅游文化的制高点。
2、搭建和利用养生旅游文化研究的平台,在国际大背景中选定养生旅游文化研究课题。要充分发挥国际养生旅游文化研究院在研究养生文化中的主力军的作用。加快对叶法善道教养生文化、生态隐逸文化、历史名人文化、名胜古迹文化、地域农耕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以及有机茶、有机国药、莲花文化的研究。
3、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养生旅游文化基础项目建设。建议本着“保护+复原+仿古+点缀”的原则,对武义城西古建筑群进行修建,合理布局书画院、玉石店、古玩店、茶楼、养生馆等,突出品味文化、休闲养生等元素。同时抓紧选址规划和落实用地政策,鼓励支持条件业已成熟的“温泉博物馆”、“有机国药博物馆”、“书画博物馆”、“雕刻工艺博物馆”等主题博物馆的建设,力争年内开工建设,2012年开馆接待游客,使武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温泉名城、东方养生胜地”。
加快武义茶城建设 推进茶业经济发展
□ 王小玲
茶叶已经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9年3月投入使用的武义茶城,首期占地25675平方米,营业面积12000平方米,共有交易商铺160间。茶城开业以来,呈现出良好平台效应,但目前市场建设总体滞后于茶业经济的发展。加快武义茶城建设,是推进我县茶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领导,形成共识。纵观茶产业发展大势,加快武义茶城建设发展形势所迫,时不我待。其主要理由:一是我省许多地方近年来十分注重茶叶市场建设。如新昌、松阳等地抓市场建设思路超前,起点高,市场年交易额均已超过10亿元,有力带动了当地茶业经济快速发展。面对外地迅速发展的茶叶市场,只有发挥我县茶产业的独特优势,加快武义茶城建设,才能巩固武义茶叶大县地位,由产茶大县向茶业经济强县转型。二是加快武义茶城建设是推进我县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县茶叶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市场带动效应弱。武义茶城首期工程完工开业后,带动效应初显。抓住当前有利条件,乘势而上,加快茶城建设发展,必将有效推进我县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加快武义茶城建设是打造中国温泉名城,构建东方养生胜地的需要。武义茶城建设可以与温泉旅游、养生休闲有机融合,是富有特色、重要的配套项目之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武义茶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茶城建设的领导。建议县政府成立武义茶城建设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县长担任组长,国土、建设、工商、财政、质监、农业、卫生等部门以及有关街道、社区、茶业协会负责人参与,协调解决茶城建设中的困难问题。
二、合理规划,准确定位。规划水平直接影响茶城品位形象。建议邀请专家编制武义茶城建设总体规划。在规划中要做到起点高,理念新。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在规划建设中要做到三大融合。一是要与茶文化有机融合。市场除设立有机茶、名茶交易区外,建议规划建设茶文化公园、茶演艺馆、茶博物馆。二是与武义特色产品物流中心建设融合。建议在二期工程中考虑建设冷库,为武义特色产品外销搭建平台。三是要与温泉休闲旅游融合,把市场建成游客体验茶文化的新景点。要按五星级市场设计建设,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准确茶城定位,建议将武义茶城定位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名茶市场,也可将茶城冠名为中国名茶市场或浙江名茶市场。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在第一期茶城建设中,政府已给予了一些政策倾斜。鉴于茶城建设投资大的实际,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解决资金难题。一是在二期工程建设中留出部分土地由投资方进行房地产开发,开发收益用于茶城建设。二是在茶城交易区商铺上面允许开发商住楼,这样既可以增加茶城人气,方便交易,又可弥补开发资金不足。这方面新昌、松阳等地的经验值得借鉴。
四、形成合力,提升市场监管水平。一是建议由政府牵头,工商、公安、财政、质监、卫生等部门派人员入驻市场,成立综合协调办公室。重点整治市场交易行为,打击敲诈勒索,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增强经营户的安全感,营造公平交易、服务周到的市场环境。二是建立茶产品准入制,加强品牌保护,强化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监测站,要逐步实行茶园统防统治,从源头上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开设投诉电话、开辟公告栏、曝光台。三是积极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导入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订完善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地方技术标准,与经营户签订质量安全责任书,市场内统一设置牌匾、广告牌。
五、强化市场品牌建设,扩大市场知名度。一是加强市场形象宣传。建议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场品牌宣传,做到统一形象设计、统一宣传推介,可将市场宣传与武阳春雨品牌宣传有机结合,在新闻媒体推出宣传形象广告,提高宣传效果。二是积极组团参与茶博会、交易会等多种茶事活动,运用其平台宣传推介市场品牌。三是加强与省内外各大型市场的联络联系,与他们结为友好市场,加强交流合作,提升武义茶城的知名度。四是结合武义温泉游、生态游开展宣传推介,建议县里多在茶城安排开展一些大型活动,在加大市场宣传的同时,提高茶城场地的利用率。五是积极吸引外地商客进驻武义茶城,提高市场的开放度和美誉度。
如何解决企业“用工荒”
□ 吕启忠
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县部分企业的用工缺口达到了20%-40%,民工的大量短缺,特别是一线工人的减少已经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民工荒”问题,成为武义企业在后危机时代能否实现转型升级、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应对“用工荒”,企业要转型、变观念,政府也要出政策、给扶持。
一、企业方面,要改变原有的用工观念,切实做好劳动保障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这是吸引人、留住人的关键。一是加快企业转型的脚步。用改进技术和工艺降低成本,而不能一味依靠压缩工人工资控制成本的增加,以好待遇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二是规范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粗放的用工管理观念,系统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让员工留在企业不但有“钱”图,更有前途,对员工做到激励政策到位、福利到位,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作为企业,有人则企,无人则止,人是企业的根本。武义企业,通过这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企业转型的关键时刻,要改变原有的用人理念,把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转向高品质、高档次、品牌化、专业化的竞争,才能让企业经久不衰,保持活力。
二、政府在“民工荒”没有深入波及武义全部企业的时候,应该早伸援手,做好大环境的布局工作。政府加大人才的引进工作。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和人才引进的对接工作,为企业走出去引进人才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方便。这样能为企业吸取外来的先进管理经验提供良好的引进平台。
要加强对武义本土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让更多的武义人服务武义、发展武义。在2010年以乡镇为单位,做一次武义县人才的盘点工作,按以下几类人才进行分类统计:第一类,管理型的高端人才;第二类,专业型的打工人才;第三类,松散的闲散劳动力。对于前两类,政府应该积极引进,为武义的企业服务。第三类,可采取企业与村对接的办法用活。企业根据自己业务能力和用工需求,与有相应劳动力输出的村结对,特别是武义的休闲用品企业,由于淡旺季明显,用工不确定性大,把结对村的富余劳动力集中起来,可用专车接送的方法或临时集中安排住宿等方法,以缓冲企业短时劳动力紧缺的状况并减少本地富余劳动力。
三、逐步做好人才本土化的工作。政府制定专项政策,落到实处,在安置房、养老保险政策、社会福利等方面对回武义发展和留在武义的人才进行相应的扶持和政策倾斜。对外来务工人员,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上要给予跟武义人相同的待遇,在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安置、子女上学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为培养和留住新武义人创造一个好环境。
“民工荒”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政府要密切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和提高其社会地位。我们要切实保障民工的基本权益,制定出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福利标准;要鼓励企业对民工进行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并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各个群体之间的社会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建立农村土地管理长效机制
□邹子强
为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政府必须强化基层执法监管,全面建立预防、查处、监管、部门联动的管理长效机制,推动我县农村土地资源的依法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要切实把农村土地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机构,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加强统筹协调,使土地管理活动成为多部门的联合行动,不断推进土地管理的共同责任体系建设。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分级负责的土地管理工作责任制。
二、制定政策,提供保障。为在制度上、源头上加强土地管理,真正达到“管住当前、清理过去、着眼未来”的要求,建议政府尽快出台《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严禁利用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意见》、《关于国土资源部门和监察、公安、检察机关在国土资源违法犯罪案件查处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等农村土地资源长效管理的系列文件。明确把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和降低涉土信访等内容列入各乡镇(街道)以及相关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严格实行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完善制度,整合资源。结合我县违规违法用地的特点、原因、规律以及土地管理的薄弱环节,按照预防、查处、监管和部门联动等,制定行之有效的一整套土地执法制度,从根本上遏制土地违规违法行为。开展执法监察工作,特别是要建立和落实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制度,联合办案制度和土地执法问责制度。明确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是国土、监察、公安、检察四部门的共同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执法资源,加强联合执法力度。建立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各相关工作机构都参与执法的“全员监管”、对土地管理各个工作环节都进行监管的“全程监管”、与系统外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的“联动监管”的土地执法监管新机制。
四、规范队伍建设,健全三级网络体系。重视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构建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土地执法监察网络体系。增加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编制,将执法监察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努力改善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的工作条件,执法监察所必须的硬件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要给予倾斜。加强各乡镇(街道)土管所建设。建立农村土地执法监督员,构建群防群治的土地执法体系。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村土地执法监督员成为土地执法的“第一线”责任人。认真贯彻对违法用地以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加大动态巡查力度,早发现早处理,将违规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开展专项行动,摸清底数。开展土地执法专项行动,摸清全县土地总量、结构和分布的基础,建立全县统一的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集体建设用地等各类台帐,健全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全程监管制度和项目用地分类管理的监察制度。监察队伍必须建立监管巡查台帐。
六、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碰硬,既查事又查人,切实做到对土地违法行为“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确保土地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简化办案程序。针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当事人无异议的个人土地违法案件,应发扬"首创"精神,可以由当事人自行拆除减少法定程序;对于一般性土地违法案件也应尽量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避免人为地扩大损失,减少执法的对抗性。对于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加大查处力度,将典型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开曝光,扩大土地执法的震慑力。
七、以人为本,“堵”“疏”结合。土地管理和执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善于做群众工作。鉴于此项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普遍性,工作中要人性化地“堵”“疏”结合,灵活掌握。在加强执法即“堵”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疏”的工作。要加强宣传,加强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保证在征用农村土地过程中农民有充分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以达到保护农村集体土地,保证耕地安全,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目的。要合理规划。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城镇化建设等工作,合理制定农村建设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相关规划。使农民要求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生产条件的正当需求,得到满足和保障。
加大企业转型升级扶持力度
□颜志江
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非常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突出扶持重点,培育具有武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近两年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对引领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一些适合武义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我们从武义的产业基础和国家的支持重点等综合因素考虑,建议选择先进制造、低碳经济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继续通过引进开发高新技术项目,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帮助更多上述重点领域里的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扶优扶强。力争在这些领域中培育几家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对全县高新技术发展产生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进我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科技合作,进一步发挥高校院所的科技带动作用。巩固与浙江大学、上海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完善“国家大院名校武义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和各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工作站的工作机制。结合武义实际,加大激励措施,激发高校院所的主动参与热情。进一步健全企业技术难题征集和项目对接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转移工作站的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工作站的作用,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并来武建立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大力促进科技合作项目实施。落实专项经费,改善"国家大院名校武义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和各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工作站的办公条件。吸引更多的高校院所来我县设立技术转移工作站。方便武义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与高校院所的技术对接。
三、加大财政投入,改善科技基础条件。近几年我县十分注重对企业发展的直接扶持,但对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对共公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严重滞后。据了解,全省90%以上的县市都建有科技大楼,部分发达县市正以巨资建造新的科技大楼、研发中心或科技园区,吸引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为当地新一轮的发展创造新优势。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谋划新一轮发展中,我建议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好“武义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考虑规划建设“武义科技城”,力争通过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使我县的科技基础条件有根本改善,区域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大力加强我县人才队伍建设
□王海斌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目前我县人才总量2.32万人,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三百七十多人,人才数量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但人才队伍建设与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不相适应。
一、总体规划,高起点谋划人才工作。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认识水平,深入研究我县人才总量、布局、结构变化对企事业的深层次影响,科学编制我县“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机制建设。
二、加大投入,完善“留才”激励政策。例如,改进享受县政府津贴优秀人才制度。改进评选办法:取消两年评选一次的限定。通过三届评选,对我县现有的优秀人才已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要充分利用三届评选成果,减少繁琐的评选程序,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通过直接认定方式连任。扩大奖励范围:现在是全县评选100名,连续三届人数没有递增。考虑到人才总量的增加等因素,建议每届人数以10%的比例递增,壮大优秀人才群体。加大奖励力度:考虑经济发展及人才队伍的扩大,现在县财政每年安排的1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应根据本地财力状况逐年递增,提高奖励标准。
又如,可以考虑制定高层次人才激励新政策。立足我县实际,参考周边县市做法,加大对高层次杰出人才的奖励力度。例如设立企业、农业突出技术人才专项津贴,省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名医专项津贴等。有些地区(如婺城区等)给新评上特级教师一次性给予3-5万元奖励,有些地区(如东阳、义乌、金东区等)给特级教师每年津贴2-3万元不等。
三、创新方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企业“县校合作”人才开发模式,柔性引才。拓宽人才引进方式,主动出外觅才。根据全县人才需求预测,有针对性地引进重点、稀缺专业人才,鼓励支持规模较大的县直属单位组团直接到省外招聘人才等。借鉴周边地区做法,出台引进人才激励政策,如设立引进高级人才安家费、住房安排、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安排等。切实落实已有政策,如企业人才“零门槛”制度、事业单位特殊人才政策、高级人才特事特办政策等。采取措施,从容易突破环节入手,努力吸引高才生回乡就业,用感情激发他们服务家乡的热情。疏通渠道,灵活处理政策,如对非师范类毕业生现在原则上不能进教育系统等政策进行修正,从综合性大学招揽优秀人才。根据形势变化,建议我县中小学新进教师(包括小学教师)都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四、加快培养,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是补充,培养是主流。要立足培养,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存量。创新培养方式,出台一些培养措施。例如,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或工作站,为有发展潜力的人才量身定做培养方案,通过邀请专家结对、跟踪、指导等办法,培养我县高层次人才。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有计划地组织输送到高等院校深造、研修或到发达县市基层单位挂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加快人才成长步伐。
五、优化环境,营造重才爱才氛围。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宣传我县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用人单位要进一步强化重才爱才的观念,改变“重使用,轻培养”观念,注重发现和用好本单位的人才,坚持用人所长、人尽其才,多视角发现和任用人才。努力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
初审:张莹 编辑:韩莉 |
|
|
|
|
企业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