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琴规模种植蜜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桐琴果园梨树面积为600亩,其中“菊水”品种200亩。这年开始,“菊水”这一糖度高、水分足的品种各地纷纷试种。到了七十年代,我省“菊水梨”试销香港成功,我县一举成为杭州蜜梨(菊水梨)的主要出口基地。杭州蜜梨是省内惟一能进入香港超市的水果。1983年,杭州蜜梨送北京“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参展,受到国家外贸部门的好评,获荣誉证书并定为全国三个出口梨基地之一。1986年,省科委将我县的杭州蜜梨生产列入省级“星火计划”项目,1988年,蜜梨良种及保鲜包装技术星火计划项目通过省级鉴定。到1990年止,我县累计出口到香港、澳门的蜜梨有3143.24吨。
出口渠道畅通后,我县蜜梨种植面积迅速广大。1974年至1975年,我县发展蜜梨2046亩。此后十年,我县继续加大力度,着力提高蜜梨产量、质量。1985年,我县将蜜梨定为扶持创汇产品,进一步推动了蜜梨产业发展。1986年全县蜜梨面积达5958亩,产量1144吨。1989年达到6957亩。
我县蜜梨品种也逐年得到改良。建国前,梨树品种有青皮早谷、消梨、鹅梨等。五十年代试种的多为砂梨系列的日本梨,品种有菊水等。六十年代中期引种黄梨、新世纪等。菊水梨适应性强,树势中等,结果性能好,果实中大,扁圆形,单果重一般为150至200克,成熟时微带嫩黄,肉白质脆,多汁味甜。菊水梨成了我县八十年代梨园主栽品种,占总面积的75%。为提高杭州蜜梨的品质,1985年,我县对蜜梨进行提纯复壮以期更新换代。对菊水品种进行全面株选,并连续3年对入选树的果实逐年考评、筛选,选出最优良的7株果树作母本,进行繁殖推广。
九十年代后,桐琴蜜梨由甜泛酸。1990年后,蜜梨出口形势滑坡,价格一路下跌,种梨效益明显下降。许多梨农见种梨效益低了,对种梨前景失去信心,各地出现砍伐“伤心梨”现象。我县梨园面积逐年下降,至1996年已降至4106亩,梨园面积萎缩40%以上。
1996年后,我县再次重视蜜梨产业发展,通过引进新品种等手段,使蜜梨这一产业再次焕发生机,桐琴蜜梨由酸转甜。1996年引进早熟梨品种“翠冠”,在桐琴果园和邵宅乡湖塘沿村的世行贷款红壤开发项目基地种植。1998年从郑州、江苏等地引进“筑水”等早熟优良品种,在桐琴果园建立新品种母本园,从中选出适宜在县内发展的新品种。“翠冠”蜜梨上市早、果实鲜嫩,通过疏果,多数果实可达250至350克,盛产期亩产可达2500公斤。“翠冠”很快成了我县蜜梨当家品种,到2005年,我县蜜梨产业重现辉煌,全县梨园面积达12000多亩,其中“翠冠”占全县梨园面积70%以上。
“桐琴蜜梨”品牌的诞生起始于1998年。由桐琴果园申请“桐琴”牌蜜梨商标,经国家工商局批准,于1999年11月14日获得注册。1999年至2000年,我县制订了“桐琴蜜梨”地方标准,并开始推广疏果、套袋技术。经专家评审,“桐琴蜜梨”已达到省内领先水平。2001、2002年,连续两年获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银)奖。2002年9月获中国A级绿色食品认 证。2003年获“皇花杯”浙江省十大名梨称号。目前,武义县共有蜜梨种植面积1.38万亩,桐琴镇占了3100亩,其中都是“翠冠”、“青香”、“新世纪”、“黄花”等优良品种。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县梨农走上了“绿色水果”之路,大力推广套袋技术。通过套袋,减少病、虫、鸟类危害,降低果实农药污染,促进果实外观颜色好,提高果实内在品质,增加商品果率,延长保鲜贮存期,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