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古梁曜青
远处的青山与古村相映 岭下汤位于大田乡境内,从县城取道武丽公路,驱车近20公里可到达。岭下汤有着八百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它沿着菊溪两岸缓缓展开。整片的黑瓦青砖组成的古老建筑群,与远处郁郁葱葱的梅峰两者间色彩对比鲜明,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村中心有一条南北走向3米见宽的街道,历史上这是一条连通括苍与婺州的古道。古道两侧曾经商铺云集、人马川流、熙熙攘攘,十分欣荣,至清代鼎盛时,曾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商铺,如汤和泰米行、汤恒泰酒肉等等涉及各行各业的三十六家商铺,还有官府的驿站,有“小县城”的美誉。
历史沿革
岭下汤村,原名妃山,又称“枣岩古里”。枣岩之谓,因此地有赤紫圆岩数块,故称枣岩。据有关典籍记载:在900年前这里还是“箬叶丛生”的荒山僻野。南宋建炎年间(1128-1130),岭下汤的汤姓始祖默庵公自丽水碧湖迁来,结庐于枣岩之下,行医济世。自此人口繁衍,经济繁荣,渐成一方名镇。由于村址坐落在少妃岭脚和大殿岭下,故取名岭下汤,现有上、中、下三个村。白洋街道岭下汤是武义汤姓的发源地。县城溪南汤、白洋街道汤村、桐琴镇上马坞等汤姓都是一脉,大公山、上下仓、汤处、上四保汤姓均从岭下汤派生迁居。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汤恩伯是汤村人,他的始祖就在岭下汤。
默庵公,名汤晙,字晖远,号默庵。据有关文献及《武义县志》载:“汤晙,居汴梁,生于宋仁宗嘉佑六年(1062年)正月,卒于南宋绍兴十五年九月,享年八十有四”。默庵公幼习儒业不第,遂弃儒习医,但是他仍然牵挂着国家大事和被金兵掳去的钦、徽二帝。儒生李学宁作诗一首,描写了默庵公忧虑国事的心境,诗云:“菊妃数典拟湘妃,落木疏霜雁正飞;心似黄花开未了,年年幽记在青微。”诗中引用了湘妃因痛失帝舜而哭得她周围的竹子都沾满斑斑血迹的典故来隐喻默庵公时时牵挂“北狩”二帝的忧国心境。默庵公随众南渡后,被荐为员外郎,但默庵公耻于与执掌大权的主和派秦桧等人为伍,竟弃官不为,为隐身起见,从丽水碧湖移居金华下畈,而后又移居岭下汤。
在近现代史上,岭下汤也先后历经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等兵灾的洗礼。岭下汤村东南有大殿岭,西南有少妃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分别通往宣平、丽水、温州的咽喉,堪称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武义县城及周边12个乡镇被日军侵占,县政府撤至大殿岭南侧的新宅办公,国民党军据险在岭下汤防卫,保住武义半壁江山。在生存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岭下汤村民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为驻军接济粮食、蔬菜,腾空房子让驻军居住,并有一些青壮年投军参加抗战。1944年9月15日,得知岭下汤驻军正在换防,兵力空虚,一支日军从武义县城出发,途经草马湖、古竹等地,轻易侵占了岭下汤。其时接防的国军79师235团先遣部队急行军抢占少妃岭和大殿岭的制高点。许多当地群众也帮着抢修工事。日军曾向制高点发起数次攻击,终因我军处于居高临下的地形不能得手。到下午2时,235团向敌军发起总攻,村前山顶排岗尖的迫击炮首先施展神威,一颗颗炮弹飞向敌阵,其中一颗炮弹击中在岭下汤三角明堂集队的日军,13名日兵应声倒下,血肉横飞,一条断臂竟落到胡瑞仁家的花缸里。日军被袭之际,一架敌机奉命增援并投放香烟、食品和一些书信,有一包物品落到了一棵二丈多高的大枸树树梢上。一名大佐眼看几名士兵爬树摘取不成,还被扭伤手足,就亲自上树,岂料老树枝丫松脆,他竟从树上跌落在溪坑的大顽石上,脑浆迸裂一命呜呼。
新中国成立后,岭下汤成为了新宅区委和区公所所在地。新宅区下辖新宅、大田、宣武、明山四乡。1993年撤区后,喧闹的岭下汤渐趋冷清。
岭下汤现有三个行政村,2000多人口。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瓜果、蔬菜。山上木材、竹材丰富,村里以此为原料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茶叶、药材、山野菜、板栗、油茶等都是传统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且所有农产品绝对是无任何污染的绿色产品。岭下汤工业相当薄弱,但近年来形成的工艺阳伞来料加工几乎遍及各家各户。
古村文化
走进岭下汤,犹如走进一道厚重、古朴的文化长廊。这个初创于宋,成形于元,明清走向繁荣的古村落,按船形布局,巧借两侧山体景观构景,船桨峰为船桨,村落为船身,古樟树为船桅,原来村口有廊桥飞架,村尾有拱桥卧波,菊水两岸成廊,村旁山坡古木成荫,人居环境十分优美。不过时日沧桑,有一些古建古迹已毁于天灾人祸。幸而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建筑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古建筑,多位清代大户人家住宅与各姓宗祠。古建筑饰有大量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石梁架屋就是一幢令人拍案叫奇的古建筑,早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两座半石头祠堂,岭下汤就占了半座”,说的就是村口的“石梁架屋”,它于2005年3月16日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南二十三庄岭下汤枣岩前石祠,建自南宋年间,其梁、柱、楸、楣、骑栋、垫石等等,俱以青石为主,至今尘垢不染,原为汤姓宗祠。”原建筑为三进五开间,前面两进多年前已遭火焚,仅留后进三间。其建筑气势宏伟轩昂。据村里老人回忆,中厅两侧四根号称“四天王”的石雕圆柱长约7米,直径约45厘米,上面架着的石梁长约3.5米,宽约75厘米,每根体积约1立方米,其重量每根不下3吨,其他还有骑栋、楸、楣、垫石等等,三间石屋约用石料33立方米,全祠重达860吨,这些石料,做工精细,花纹美观,线条十分流畅,且颇具特色,堪称一绝。
在当时靠手工操作的生产条件下,这石屋的建筑工程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使人难以理解,因此人们借助神的力量来解释疑点,便有了“鲁班采石”,“棒杪赶石梁”和“鲁班上梁”的故事。相传,中厅上首的石柱上端有一滩紫黑色的血迹,是鲁班在上梁时不小心夹破手指留下的痕迹。除了建筑的难度,还有令人难以想像的就是这几千斤重的石梁是如何从2公里外,经一条1米多宽的小路运回来的。
“石梁架屋”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很多变故,在解放后曾被用作区粮站的粮食仓库,文革期间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创伤,其无论在外观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已今非昔比。村里已经对“石梁架屋”进行修复,尽量恢复原貌。
岭下汤八百年历史的古老街道也已列入省级文物古街保护区。这条古街长近千米,原先人马川流不息,商业繁荣,人文荟萃,人称“小县城”。下首村口雕石砌就大门“进士门”,左右石座上面题有“枣岩古里”四个绿色大字。进大园门,有夏圣庙、汤氏古祠、莲华庵、钱谷庙、财神庙、雕花木桥、文昌阁、石牌坊等传统建筑。两边的商店都建于宋、元、明、清时期,俗称“三十六家”的老店铺,其中有汤和泰米行、汤恒泰酒肉、朱元明酒店、汤广和百货、沈茂松粉干店、葆仁堂药店、胡源昌什货、唐瑞济杂货树行、源兴酒坊、恒丰米行、作寿婶旅店、周大开理发店、振海司食品店、汤瑞源小百货、天瑞唐药店、寿星香烟店、水海司剃头店、济生堂药店、尔生旅店、久水粉干店、荣妹豆腐店、海宝裱画店、肖隆兴酒肉杂货、李法豆腐圆店、延荣千张店、恒久肉店、有司裁缝店、懋德堂药店、倪义泰酒肉杂货、朱同兴南北杂货、达兴粉干店、唐记布店等,还有三座舂米水碓、两座麻车。
岭下汤古街的商业繁荣,除了得“地利”,更借助于“人和”。对于所谓的“兵不厌诈,商行诡道”,岭下汤人是极为厌弃的。老一代岭下汤行商人说,商品贸易也是人际交往,必须真诚相处,构建互信,生意才能做得长久,事业才能渐臻兴隆,这就是和气生财。为此,他们有一些长期信守的条规:商品绝不以次充好,价格绝不以低唱高,待客绝不虚伪骄傲;不欺负老人小孩,不欺负盲眼哑口,不欺负外商游客等。当年此地聚集了诸如茶叶、靛青、药材等山地货经大殿岭到乌门,由乌门水路到丽水,入瓯江,销往温州沿海;也有温州沿海的客商将海产品行销到内地来。有一次,岭下汤有位去买海货的老板向3位温州客收购了一些白虾皮等海货,由于计算有误,少付了温州客20个铜板。等到这位老板发现时客人已经走远,老板急忙追出门去,直追到大殿岭头才追上温州客,把少付的20个铜板交上,那几个温州客竟然浑然不知有差错,当收到20个铜板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以后那几位温州客就和这位老板交上了朋友,朋友带朋友,每次有海货运过来,这位老板家就成了收购海货的据点,这位老板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兴隆。
其实,商道也是一种文化,自然会融合到其他领域或被其他领域所融合,相互影响融合即成为一地风尚。岭下汤上首村口有一座明代古桥,是一座双溪汇合的钱塘江源之桥,古称“双源桥”。早先在溪东山脚有一20多户的“黄处”小村,为了改善汤黄两姓的交通状况,两姓间精诚合作建起了这座石拱桥,从此两姓之间的生产和生活都得到了莫大的便利,有的住户还成了通婚的亲家。
虎闸门,俗称“上石厅”,是岭下汤最古老的建筑。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相传,岭下汤门前山原是一座大岩山,光秃秃的,寸草不生,紫红色的岩石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人们叫它“火星山”,此山形状似一头潜伏的老虎,中间一座山峰酷似虎头,虎视眈眈地逼视着整个村庄,透着一股凶煞之气。据说这就是村中经常失火的原因,为了消除火患,岭下汤的族人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在虎头对面正北方位造了一座“虎闸门”、两口碧水潭、三间大石厅用来镇压“石虎”的煞气。
这座石头结构的“虎闸门”外面石墙由十层条石砌成,南北全长40多开步,全是清一色的抄面石,有一种严肃、威武的气氛。跨进“虎闸门”,中间原来是一条石板桥直通石厅,桥梁边还有两口碧水潭,如今都已不复存在。据记载,这两口碧水潭四周围着精雕细刻的石栏杆,栏杆上雕龙刻凤,做工精美而细腻,都是艺术精品。石板桥后原先有一对石鼓、三间大厅、四根“四天王”柱,雕梁画栋,方砖铺地,十分堂皇富丽。不过如今的“虎闸门”是明代的建筑,仅有四根石柱仍是宋代保留的。
据说,“虎闸门”建成后,梅峰的风景林也得以顺利改造,此后岭下汤山清水秀,火灾也很少发生了。